以学为中心思辩促成长

2019-09-10 22:22朱琴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图形交流

朱琴

摘  要: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II》立体地呈现了他在教育行动与教学探索中的状态,浓缩了他对课堂的热爱和思考。其中,有十多节朴实而精彩的课,更是吸引我们读者的眼球。我们可以看出,他比较重视对学生自主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再通过“班级分享式讨论”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省我们自己的教学,进而审视我们的课堂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往我们课堂关注什么?为何而教?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效果是否理想?尤其是,是否着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探究发现,在细节处思辩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6-0156-01

1.巧化数学文本,预习让学生课前主动构建新知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学习之前,贲老师先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新学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习,在课堂中巧妙地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在让孩子们尝试运用经验、直觉或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如,贲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便在课前发给每位学生“研究学习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他设计的四个课前预习的问题,考虑到“乘法运算律”与“加法运算律” 思路比较类似,便运用了从“并列关系“到”递进关系的教学处理。正因为学生课前对问题都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想 法,才能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照自己原先的想法,建构、完善、修正新的认识。

2.巧设问题情境,操作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中走向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流淌在他的指尖上。”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例如,在第一辑里,贲老师就提出他的理解:算法的学习不能脫离算理的学习,借助直观操作,理解进位加法中间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34+16,摆小棒、拨算珠这样的直观操作过程,也是对计算的重难点进行正强化的过程,这样弥补学生对话交流中表达不清,理解不深的缺陷,超越了原先的机械模仿层面。我们在教学时,根据不同情镜,可将探索性操作调整为理解性操作、验证性操作。再如,在贲老师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类实践活动课时,贲老师利用点阵图代替钉子板操作,有效地指导学生经历规律探究的全过程。结合操作结果数据分类,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加有序。在组织操作活动时,先由学生从任意多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开始思考,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激发学生操作的欲望,从猜想到验证,从“多边形内有一枚钉子”探究开去,从感觉到感受再到感悟,从猜想到验证再到揭示规律,层层深入,让孩子自已去发现、总结出“皮克定理”。如此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探索,才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理性思辩的“火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贲老师在这节课课尾告诉学生:看似结束,其实才是开始。

3.巧妙“退居幕后”,互动让学生“深度学习”

贲老师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总是“台前呈现”,而是巧妙地“退居幕后”。虽说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学习,教师的点拨与指引不可或缺,但“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有时学生在互相交流,质疑甚至互相争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教师预设方案或偏离或冲突。“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贲老师总是机智地启发,及时地引导。贲老师对学生意外的发现总是充满兴趣,对其没有点中要害之处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思考,如,贲老师在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揭示课题之后,他组织学生完成了一道选择填空,把⑤图改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紧紧拴在一起,而这导致了学生认为⑤图形也是①图形的放大后的图形,为此,学生在课堂上争论不休。课堂中出现的波折正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敞开,贲老师采用了外交手段中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暂时搁置了对图形放大形状不变的讨论,而在后续教学中,杀了两次回马枪,以完善学生的认识。即在操作画图之后组织交流:不变的是什么?呈现放大镜后又追问:放大镜不能将什么放大?由此,学生自己发现、领悟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要义: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4.巧解出自反思,对比促进成长

在读《此岸与彼岸II》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贲老师对一节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课经历十四年的对比与思考。1995年、2008年、2009年三节相同的计算课,他通过反思对比,真真实实地让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互动。正如他所说:我们要不懈努力的是,用思考支持课堂,用思考唤醒自信,再用课堂把思考外化出来;所以,反思,对我们的教育行为持有约束力、改造力,让行动拥有了灵魂,具有了方向。贲老师坚持记录他的课堂,反思师生间的言行,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对自己的实践进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读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II》,感受他心无旁骛,从容、安静、专注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的课堂,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课堂。他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同时也启示我们:对教育,要不断探索思考;对学生,要关注思维发展,不急于求成,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丁昌桂.器·术·法·道—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学为中心”的教学特色解读[J].教育视界,2018(04)

[2]贲友林.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3(09)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图形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交流平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交流平台
找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