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2019-09-10 07:22曾鹰雷吉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曾鹰 雷吉来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内向走向开放,其文化育人功能愈发彰显,供需失衡问题也愈发凸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立足“四大需求”视域,审视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这个“供给侧”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一课”的铸魂育人价值,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使之成为“金课”,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关键词:铸魂育人;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需求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2-0067-06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事关社会主义千秋基业的系统工程。然而,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率”强差人意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讲者滔滔,听者昏昏”等痼疾,这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有着深层矛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供给侧改革滞后直接相关。为此,国家“两办”在2019年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3.18”的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创新提供了价值遵循。作为一项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时代重大课题,我们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意义及其供给侧改革路径进一步深入探讨,实实在在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就感、获得感,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成为青春的一抹亮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公认为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渠道。一方面,它们可以帮助大学生增进马克思主义认同,促进大学生在追求“德智体美劳”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它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拥有良好时效性和影响力,是当之无愧的“关键一课”,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一)把握“拔节孕穗”期的关键养分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高校最闪亮的底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至始至终将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与实践路標。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后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俨然已成为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可令人遗憾的是,因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将网络平台负面、虚假报道视为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发声。“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

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引领大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三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脱颖而出,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实时接轨,也是大学生有效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及时破除谣言,防止错误思潮蔓延,增进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给大学生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们“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4]。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凝心聚力之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工程,只有通过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立德育人,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作为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由于遭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强力裹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被严重边缘化,导致大学生总体的人文素养欠缺,继而影响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好包含了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开展有关公民素质、法律伦理、哲学思维、社会责任等人文社会科学熏陶,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

(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角色

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端正“四个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大局大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传道、解惑”的过程,启迪大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只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才能让大学生在“合情合理、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研习和实践中获得智识与才能。

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督促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5],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聚焦大学生,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阐释,澄清其时代特征和理论要求。依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高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程,打造一堂又一堂“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金课”,真正实践道由“课上”直抵“心上”,理从“口头”直奔“心头”。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扣对、扣牢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而为其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四大需求”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

由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6],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立足新视野,开创新路径,把握新话语体系,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使之成为兼备思想性与政治性、理论性与趣味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高效“金课”。

“供给侧改革”本是中央决策层的一个重大思想转变,在本文中,我们借鉴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存在着供给不足,配置不当,供给方法单一等问题,故以“供给侧”思维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应然和必然的双重选择。为此,我们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之中,以培根育人为根本,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机制,优化教育内容,自觉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以培育真正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自信和扎实学术功底的国之栋梁。

(一)遵循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化的需求,秉承“在马言马”的自觉意识

课程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与方向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持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而绝对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因为这事关把握方向与全局,是保持政治定力以及防范政治风险的关键。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教学,我们不但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政治觉悟,还必须锻造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素质。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道,“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8]。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从事的是一项“固本”和“铸魂”的“战略”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对大学生实施党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政治责任,使命光荣且责任重大。

从学科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具有理论深度的学说,必须对其进行专业性强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从意识形态看,我们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思想理论领域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各类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象,坚决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直接而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的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9]为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问题在于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从学术研究的导向看,个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打着理论研究和传播的幌子,天马行空、任意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导向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提倡学术自由的氛围无可厚非,只要有助于丰富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应该表示欢迎,但对相关的文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包括对“外来”成果的借鉴,都要有利于坚持巩固而不是削弱贬低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须知,“教育就是政治。它既事关当下的政治,更塑造未来的政治”[10]。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我们全部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并以之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我们大力鼓励和支持解放思想,但必须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的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因为这关乎着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不能轻视处之。

(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强化“学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充当时代先锋,引领教育改革,既立足时代前沿,又扎根于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1]思想政治理论理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人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按照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分析,教师并非要顺从学生的意愿去教学生想学的,而是使学习内容安排成学生喜欢学习的,前者只是放任,后者才是融合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教育观点。假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理论学习中一直感受不到自发的学习动机,而硬是强迫他们去学习,虽然表面上是默从的,但这会大大影响其道德自我观念的形成。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12]。其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甚至是高度重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側重于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而后者侧重于理论诠释与论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潜心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其思辨与行动能力都会得以显著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3]。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注重供给目标精准化,力求呈现能表征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难点疑点问题,确保授课素材的优质性和鲜活性。

值得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赋予大学生的绝不应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结论,而应是全方位的理论思维提升,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反思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中国。何以做到这一点,以大学生为本显得至关重要。譬如,清华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尝试使大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将对自身、对家国、对世界的认识、困惑与教师一同探讨,在“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辨中,启迪思想,陶冶人生,获得理性思维的升华。惟如此,才可能逐步达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效性。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14]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教育教学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责无旁贷,绝不能“空场”,而必须“在场”,绝不能“失声”,而必须“发声”。

(三)满足“新文科”素养跨域化的需求,升华“培根铸魂”的人文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养成跨学科自觉,既掌握经典文献,又熟稔政策方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道远,不但要担当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之职守,更是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之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教学属于培根铸魂工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纵深发展,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亟待从中寻求解答方案,以便更好地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如何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社会转型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利条件,这些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15],而且要求我们不止步于“为稻粱谋”,去找寻立身讲台、静坐批阅的圭臬。马克思在17岁时就斩钉截铁说过,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充满危险的。为何是危险的,危险何在?原因在于,年轻人囿于缺少生活真切的体验,又没有确立坚定的信念,往往陷于抽象思辨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对我们而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论著是思想宝库,社会实践则是活水之源。只有扎根大地,同时重视文本,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境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内容的层次与内蕴。只有从马克思主义这个“源头”出发,才能使文本研究、“西马”研究的成果转变为“四个自信”的有力注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这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深刻启迪。借用马丁布伯“包容”(inclusion)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学生观点包容进去,应站在教者和学者二方的双重立场来看待大学生的学习,让自身的期望能融入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大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低,主要源自内心的抗拒和厌倦,使之真正入脑入心,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单一的“训导”、“漫灌”的僵化模式,更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权利意识,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为此,在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专业需求,从教师的立场分析,设定好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和精熟目标,以使学生思想意识达到教师所认定应有的水平。懂得在教学情境中加入能够调动学生关怀情意的因素,既帮助学生确认自我的主体意识,又帮助学生意识到人的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以便让学生在智性之旅当中,更也兼顾到人格的成长。

(四)拓展师生视界全球化的需求,坚持“走出去”的开放胸襟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其中,教师是关键。为了从学理上深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造就国际眼光,既充分掌握本土,又十分熟悉国际。因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培育时代新人,既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又要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从而使之积极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如今的“九零后”、“零零后”大学生,主体性强烈、功利性凸显、思想性多元,为了凝聚共同价值追求,使之形成有着思想共鸣和价值共识的“价值共同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既要会“面对面”也要会“键对键”。其中,非常关键一点,在于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即要站得高、看得远,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怀着长远的考量而构筑“道统”的堡垒,我们要投身于实际的历史处境中,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否则便是堕落。为此,需更清醒认知到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问题及未来应有的走向,用数千年文化熏育提炼的语义形式进行思考,以保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灵魂拷问的思想能力。

不断拓展供给方法的多样性,以通俗且生动的语言将“大理论”与“小故事”灵活结合,以全球化视野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以厚重的历史、鲜活的实例说话,在朴素中蕴涵真知,于平凡中折射灼见,使大学生们激起情感共鸣,使新思想走向“生活世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思”,立德树人关键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政”,讲政治是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6]从供给侧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供给内容的针对性和供给方法的互动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大局观,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聚焦于新时代大学生必备品格和国际视野养成,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目标。

虽然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但是“一个人有无尖锐犀利的眼光,有无开阔广大的眼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17]。一名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负有培育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使命,需要自觉运用关怀伦理。而马克思主义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理论,只有犀利目光与开阔的视野相辅相成,犀利的目光才有用武之地并发挥精准的力量。所以,我们的教学与研究,都应该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能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基于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时刻关注青年学生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抓住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关键着力点”[18]。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吸纳新知识、把握社会新动态、掌握科技新手段。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举措之一是社会实践,让同学们走出去,广泛参与,突破了传统课堂学生的被动服从,给予大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实现对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理念的整合;二是教学模式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心理学规律,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元化方式展开教学,师生共同享有话语权,实现由“独白式教学”到“对话式教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现实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育方式的创新,用“乡村脱贫”等现实说话,以“半条被子”等故事讲理,让思想与信仰的力量入耳入心,引导大学生在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人生华章。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失位、更不可错位。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坚持“创新”与“守正”辩证法,在“实”字上狠下功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步伐,努力创新供给方式,加强有效供给和精准供给,全力筑牢思想政治理论人的“一段渠”,守好思想政治理论人的“责任田”。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漫灌”与“滴灌”、“顯性”与“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将“顶天”与“立地”,“大道理”与“小故事”有机结合,以全新的打开方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高度”、“有温度”,“有意义”、“有意思”,实实在在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道精神文化大餐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6][8][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社科,2005(02).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们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9]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5.

[10]陈宝生.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EB/OL].(2017-06-13)[2019-06-18].http://www.zgg.org.cn/zhtbd_5658/lxyz/sjt/201612/t20161212_618087.html.

[11][12][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6.

[16]陈宝生.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23(01).

[17]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尖精”[J].思想教育研究,2018(4):90.

[18]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31.

责任编辑  邱翔翔

作者简介:曾鹰,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后;雷吉来,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要义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08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