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2019-09-10 07:22徐棋政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笔者

徐棋政

两年前,笔者很幸运地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就读,这所学校在高考应试的大环境下,仍以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并支持学生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因跨校跨地域的项目活动,与国内很多城市的中学,还有一些美国高中、欧洲中学的同龄人有了交流和互动。

在这些交流与互动中,笔者深深地感觉到,欧美中学的同龄人相较于国内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博,谈到他们国家的历史时更有激情,性格更开朗,整体表现更加自信阳光。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并就此与他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交流探讨。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我们人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它会让我们的人格更为饱满,让我们的生活更为健康,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为长远。

一、人文教育的初步理解

在我国,最早提到“人文”一词的典籍是《周易》的《贲卦·彖传》:“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英文中,“人文精神”一词是“humanism”。狭义的人文特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以人为本,张扬人的理性;广义的人文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冯骥才老师在《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一文中说,“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例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陈旭光教授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一书中也有提到,“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在笔者的理解里,更认可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和人类智慧的传承这一概念,人文教育应该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等课程,重在引导人们学会丰富心灵、梳理逻辑,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力;人文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成为有追求有信念、灵魂丰富、情感健康的人。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2岁到18岁之间,英文中称为“teenagers”。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在飞速膨胀,同时感情(或者称之为“情绪”更恰当)丰富却又非常不稳定。

教师和家长们都知道人文教育重要的道理,平常我们更多地称之为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英文是Liberal Arts)。很多城市很多学校也都设有相关课程,但是,学生的真正感受呢?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们为我们的学习殚精竭虑,课堂上传授知识一丝不苟,但我们极少能享有到鲜活的人文教育的滋润。这种不平衡的冲突,让生长于信息爆炸的21世纪的“零零后”承受着更激烈的撞击,也产生了更多的迷茫。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不是课程表上加了几节课就可以达到的。人文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有血有肉的渐进的过程,其实质是人性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二、欧美人文教育的启发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现代人文教育方面,欧美学校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在法国,哲学是中学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科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重在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在英国,中学设有宗教课程和逻辑课程;在德国、意大利等国设有对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设置的重点都集中于启发学生对人生、社会、政治进行初步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虽然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其教育体系源于欧洲,学校教育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美国提出的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组合而成的STEAM教育理念,把关注点集中于学校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关心考卷成绩。STEAM教育理念的闪光点在于倡导“育人”,强化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

同时,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他们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高中阶段(四年,与我国初三年级至高三年级阶段对应)一般必修课包括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选修课则有经济、法律、建筑、外语、艺术等,凡是学生感兴趣或将来有择业需要以及人生成长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供选择。上课制度完全参照大学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的方向;同时还开设一些AP课程(大学预修课程),供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更好地与今后的大学课程相连接。也就是说,美国中学教育,更注重中学教育与今后专业深度学习(大学阶段)以及未来实践需要(就业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关于实践真正人文教育的一些思考

多年来,教委在倡导、规划人文教育,很多学校也先后开始设置一些对应的课程,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自己既没有感受到一丝减负的轻松,也没体验到什么耳目一新的改变。笔者作为亲历其间的学生,接下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几点建议。

1.开放好学校的供给渠道

笔者首先想说的是,在期待人文教育达到什么样的成果之前应是先要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

在海外游学的过程中,笔者曾亲身体验过欧美小而精的课堂教学,这让笔者印象深刻。欧美小课堂教学有最突出的两大优势:第一,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授课教师的必要关注;第二,时间分配和空间氛围上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能真正融入教学中去,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舉个例子,在欧美十几个学生的小课堂中,有一个常见的学习模式——围绕一个选题,每个小组采取合作分工的方式,以PPT的方式完成并宣讲小组研究探讨的成果。学生分头查阅资料,主动思考,拿出各自的观点,讨论提炼总结,教师穿插其间可视情况适时给予引导或启发,最后在各小组宣讲阶段,大家一起参与点评,这样的模式对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观点提取升华和团队协作以及良好的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情商培育都是非常好的。但这样的模式和效果想在一个50人左右的大课堂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大班课堂,只能是更多地偏重于记录笔记,回答问题式的互动都很难得。

为什么国内学校绝大部分是大班教学?为什么到今天还得实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原因肯定很多很复杂,但笔者想,其中肯定有一个原因是:学校资源供给的不足——学生多,接纳的学校资源不够,竞争和淘汰率自然就大;又为了相对公平和便于这套选拔机制的操作运行,考核体系只能是偏向易于界定、判别的定量式计分考核;在这么一个结果导向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只能是围绕计分定量考核的命题,教师的授课只能是大幅度超强度灌注考试的知识点和备考点,而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追求以记忆背诵为主的机械重复。成年累月的这样下来,学校对自己的学生自然是强于基础知识点的训练,而弱于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健康丰富心灵的培育。所以,实践人文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步是大力提高学校资源的供给。

笔者认为应大力鼓励社会(包括海内外)的资本和力量兴办私立学校,综合类的、专业性的都欢迎。政府主管部门的督管重点可以放在对学校硬件条件的检查、对师资资质的把关等方面,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优劣,学生和市场会给出答案。同时,积极推进在线教育,我们国家的通信设施很强大,基本覆盖所有乡村和山区,财政教育支出一部分强化此处,相信能够满足更多乡村、更大范围的求学同龄人的需求。

2.推动好教师队伍的壮大

“教学”,虽说是教学相长,但“教”在前。而人文教育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对师资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人文教育期待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藉由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认知广阔的外部世界,再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返回观照对自己内心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要积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驱式能动性,这样螺旋式上升才能达成丰富鲜活的人文教育。如果,教师自身还停留在知识点的机械式重复传授,那这些人文浸润式教育又从何起步?

很多人感叹,中国基础教育已经如此强大,为什么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这么远?其实,科技不能抽离人文独行,纵观国内外科研名家,基本上都拥有深厚的人文积累,才走得远、站得高。乔布斯就一直注重科技与人文结合,他说:“单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必须得和人文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的产品才能真正赏心悦目!”

还有人敏锐地指出:中美教育的差距始于中学。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学尤其是高中对师资的要求很高。这个高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位上,还有职业能力。美国的高中教师大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同时,执教前还要读两年教师执照课程方可上岗。好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的力量是强大而宝贵的,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处于萌动初阶的智慧,还可能点亮学生自己尚不自知的潜能。

我们国内的学校里不缺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式”教师,但真正能打动学生心灵的好教师还是远远不够。高二的上学期,笔者有幸听过学校化学教师乔老师的公共课,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如果在初入高一时,就能幸运地与乔老师相遇,那化学肯定是笔者的第一选修。乔老师的化学课,给人最深的感受是,他将化学这门学科近乎艺术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课堂里的我们自然而然地去想亲近它、探究它,而在这亲近探究的过程中,除了枯燥的化学公式,还有更吸引我们的美和成就感。所以,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实践人文教育的保障。

3.实现社会多方资源的联动

人文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文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打造。首先是大学(包括一些科研机构)与中学主要是高中阶段的联动。在这点上,美国教育有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相关设备设施对高中生是开放的,高中生可以去大学选修相适宜的课程,也有机会与科研工作者一起参与项目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这些窗口的打开,不但有助于开阔中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专业,找到努力的适宜方向。

大学与中学的联动,还体现在一些时间点上,杰出的大学导师在中学课堂上的出现。在2018年的暑假,笔者有幸参加了PGYL大师课项目,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面对面地聆听了琚诒光教授、Mr. Micheal Strauss等多位大师的殿堂级精彩授课,在大师们春风化雨的讲解中,笔者感受着高屋建瓴般总揽全局的豪气,也有在具体细节中与地气相接的充沛体验。在大师课上,笔者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胸更加开阔,思维也在挣脱一层层的束缚。所以,在中学某些时间点上能有杰出的大师们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的点播,力量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都强大。

还有,人文教育的实施落地,离不开接地气的社会实践课程(或者是活动项目)的开展。“社会多方资源的联动”重要性最突出的体现就在于对中学生实践课程或活动的支持上。可以考虑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大学、机构和代表性企业安排相应的部门与中学学校、中学生社团对接,助力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或相关活动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习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羅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有,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当然,法国的歌剧、芭蕾舞、建筑、体育、美食、时尚、电影等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吸引力。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笔者认为这段话诠释了人类的文化精神是互通互融的,人文科学开放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同时习主席以己为例,生动地讲述了人文教育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期待与期待中的人文教育更早地遇见!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笔者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老师,别走……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人文社科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