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宿舍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2019-09-10 17:21陈平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学生成长教育功能

陈平

摘  要:高校宿舍不仅为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同时,它也是高校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发展理念指导下,美国高校宿舍的育人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并呈现教育功能普遍化、宿舍服务人性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的特点。比较分析中美高校宿舍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有效促进国内高校宿舍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宿舍;教育功能;学生成长;学生参与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20-04

Abstract: College dormitories not only provide accommodation services for students, but also are important places for university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dormitories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humanization of dormitory service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team.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dormitor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service and function of dormitory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dormitory; educational function; student growth; student involvement

高校宿舍的主要功能是住宿,但又不仅限于住宿,它还是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在宿舍事务管理中形成的良好机制,对提升我国高校宿舍管理工作水平,满足学生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高校宿舍发展概述及管理特点

(一)历史背景

在初期,高校建设宿舍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住宿的房屋。纵观美国高校学生宿舍发展史,可以发现,自1636年哈佛学院建校起始至今,美国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期间,高校宿舍建设和职能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一是住宿学院制阶段,早期的美国高校受到英国牛津、剑桥模式影响,在宿舍建设和管理上施行的是“不同专业、年级混住”的住宿学院制,在住宿学院内设有一位负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院长和一名专门负责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专业的教务长,院长、教务长以及他们的家人也都跟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彼时的住宿学院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共同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教师通过知识传授、行为指导,教授学生技能和知识,起到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监督的作用,其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代替父母地位,故而在那个时期,高校宿舍管理机构和队伍并没有真正出现;二是宿舍建设的萎缩阶段,从美国南北内战结束至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受德国洪堡大学和教育经费紧张的影响,宿舍建设基本停滞;三是宿舍建设的兴起阶段。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法案的颁布,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赠地学院”的建设,学生宿舍建设也随之兴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职宿舍管理人员;四是宿舍教育功能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住宿教育(Residential Education)理念被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该理念的核心就是将生活和学习相融合,形成“生活学习中心”式(The living-learning Center)的高校宿舍。自此,美国高校开始有目的地对宿舍进行设计,并通过不断完善宿舍的软硬件设施,使宿舍逐渐成为一个能够将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衔接在一起的场所。同期,宿舍管理人员的职责也从执行宵禁、检查床铺和指导学生礼仪,逐步向学生学业辅助的职能转变,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1]

(二)主要特点

1.教育功能普遍化

美国大学宿舍把生活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统称为“生活-学习中心”。宽泛地说,“生活-学习中心”是指住宿生相对集中的住在学校,并围绕专题广泛互动而形成的学习社区[2]。从宿舍的“硬件”条件来看,美国高校的学生宿舍通常有卧室、会客室、休闲娱乐室、小型阅览室、小厨房和洗衣设施等。从宿舍的“软件”条件来看,美国宿舍的管理理念比较先进,宿舍实际发挥的教育功能比较显著,宿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为例,该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创造更多的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更多的梦想,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帮助他们在学术、社交、财务方面获得成功。上述思想被凝练到该校的宿舍管理宣言(Student Housing Mission Statement)中,即: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尊重,共同建立起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和谐社区,这也成为了堪萨斯大学宿舍管理和教育的使命。

堪萨斯大学为了增强学生对宿舍的亲切感和荣誉感,在每一个学生宿舍区都组建了几个不同类型的社团,如体育俱乐部、文艺剧团、音乐协会、读书会、诗社和政经研讨小组等。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按照自我需求和兴趣加入相应的社团并参加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相应的,同学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体验到宿舍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和亲密感,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同学们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主动维护好学校的社会形象。

2.宿舍服务人性化

多数美国高校对学生住宿不做要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家庭经济条件等,自由选择住宿和生活方式。学生可以申请校内宿舍,但通常情况下美国高校的学生宿舍数量并不能满足学生住宿的需要,因而,许多学生选择到校外住宿。对于计划在校内住宿的学生而言,它们必须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进行申报,在通过审核后才有可能获得在校内宿舍住宿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美国家庭和学生把能获得在校内住宿的机会视为一种值得庆幸的事情。在堪萨斯大学,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每学期开学前登录学校宿舍管理网站,并在注册后填写自己愿意入住的宿舍和宿友类型,之后提交申请的同学就成为了众多申请学校宿舍学生候选者中的一员,学校将按照相应原则对申请者进行分配。在宿舍的选择上,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普通学生宿舍(Residence Halls)、奖学金宿舍(Scholarship Hall)、学生公寓(Campus Apartments)和特殊群体宿舍(如Jay hawk Towers)中进行选择,这些宿舍基本上可以适应多数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于那些认为集体生活会更好的促进自己能力提升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普通学生宿舍;对于那些比较注意隐私,希望生活上更方便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独立性、隐私性更强的学生公寓;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甚至有困难的同学,他们则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入住奖学金宿舍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堪萨斯大学的12幢奖学金宿舍(6幢女生宿舍和6幢男生宿舍)是该校独有的高校宿舍模式,这是因为入住者可以通过每天完成四至六小时的等量工作来“冲抵”住宿费,从而获得免费入住的机会。此外,为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堪萨斯大学还为学习优秀且具备一定特长的学生提供住宿条件非常优越的特殊群体宿舍(公寓),以示对优秀同学的奖励。

3.宿舍管理专业化

美国高校宿舍管理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地位,经过长期发展,其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它们不仅于1957年就组建了全美高校住宿联盟(ACUHO),形成了以学生投入理论为核心的宿舍教育理论,而且还出版发行了自己的学术期刊《高校住宿期刊》(The Journ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Housing),该刊物主要为宿舍管理人员提供了展示、交流高校住房和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致力于传播优秀的宿舍管理文化、理念和经验,帮助业内人士了解发展趋势,促进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的发展。全美高校住宿联盟的成立和《高校住宿期刊》的发行,是美国高校宿舍教育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以堪萨斯大学为例,该校宿舍管理工作由专门的宿舍管理部负责,职能包括宿舍日常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指导。上岗的工作人员虽并非都是学生事务专业出身,但在人员上岗前均已完成了相关的职前培训,并获得了从业资格证书。该校宿舍管理员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专职教工(Staff),大约 25人,他们分别从事决策、管理、运营、生活和信息服务等五项工作;另一类是由40个全职雇员(Full-time Staff) 和350个学生雇员(Student Staff)构成的宿舍管理雇员(Employee)。从堪萨斯大学的宿舍管理人员构成,我们可以发现,它有着人数众多的各类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其人员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宿舍管理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较高;二是美国高校“生活-学习中心”式的住宿社区管理不仅仅需要宿舍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大量雇员从事餐饮、社团服务、体育锻炼等住宿社区工作。在美国,我们会发现,美国高校会雇佣许多学生从事宿舍管理等学业辅助性工作,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发扬民主、促进校务公开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的参与可以更快地发现工作的不足,更直接的反映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学校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或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宿舍的教育服务功能。

二、我国高校宿舍管理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奉行宿舍“实用主义”理念,强调宿舍的住宿功能。然而,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1999年全面扩招以后,高校生源结构日趋多元,学生和家长对高校宿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缓解“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许多高校启动了新校区建设,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之后,一批高标准的学生宿舍陆续建成。在这些标准化的宿舍内,冷热水、空调、无线网等设备成为标配,衣物清洗、缝补、活动室和阅览室等也作为服务项目入住宿舍,与之前相比较,高校宿舍的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時,由于国情、社情、民情等的不同,国内高校办学模式仍旧深受 “代替父母地位”理念的影响,在宿舍管理方面,对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思考得多,对如何发挥宿舍育人功能考虑得少,并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宿舍教育功能性被弱化

管理属性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宿舍的教育功能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组织开展高校宿舍教育,对提升学生素质有重要意义。国内高校宿舍管理服务的理念和制度沿袭行政管理体制的机制,这在宿舍管理上就表现为“管得紧、统得严”,缺乏灵活性和差异性。在对宿舍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国内高校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宿舍的功能是住宿,让学生住的舒服是最重要的,至于学生教育则不属于宿舍管理工作的范畴;有的认为,宿舍的教育功能要重视,但这种重视要有限度,不能喧宾夺主,在发掘宿舍的教育功能上不宜涉及专业,而应集中在宿舍文化或思想建设领域。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对宿舍教育功能的重视程度要好于国内高校,他们为促进宿舍教育功能的发挥,专门安排了负责宿舍工作的教务长,这些教务长的职能就是依据需求设置宿舍教育管理项目或者任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再或者依据住宿社区的特点,选定一个行业、专业或技能展开专项培训。

(二)学生主体性需求被忽视

发展理念决定职能定位。我国宿舍管理的理念还主要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发挥好宿舍的住宿功能。虽然说,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和传统管理理念影响下,多数学生对宿舍的感受还仅是“一个供我们睡觉的处所”。对于宿舍分配,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入校后,如无特殊情况(心理或生理疾病等原因)必须由学校分配入住宿舍,而不能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学术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对宿舍类型进行选择。从管理角度而言,这样设置便于统一管理,有利于学院级教学单位开展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类活动,但同时这种不辨主体差异“拉郎配”式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需求。现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苏醒,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忽视学生宿舍选择权和舍友选择权的传统宿舍管理理念和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建设的需要。

(三)队伍建设专业化被搁置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的推进,许多高校的宿舍已经社会化或者半社会化。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宿舍育人职能的发挥很难成为现实。在宿舍后勤化以后,运营公司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商业化的管理模式中,取得最大的利益,也就是如何投入最少的资本而获取最大的利润,置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从工作职责上来看,与公司无直接利益关系。现实是,社会化的宿舍管理队伍人员组成复杂多元,从业人员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履职范围主要在保洁和保卫方面,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艺术辅导和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引领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在宿舍管理理念和制度上与美国高校存在显著差异,很难要求管理单位对宿舍管理服务进行细致的分工,更不可能要求管理单位或部门雇佣大量的员工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美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启示

(一)遵循学生发展理念

教育是百年大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届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要不断调整学生事务管理思路和方法,除了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外,也需要探索新的指导和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学科研人员都或多或少的有“独在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思想或心态,教育理念和知识迭代缓慢,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新形势下高校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是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树立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和管理科学性的辩证统一思维,体现以学生成长为价值基点、以教书育人为重心和以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科学化相统一的价值协同原理,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现代大学治理的实质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传统的管理育人仅仅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所进行的各类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行政化色彩。[2]以宿舍管理为例,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后勤化、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动因就是给高校减负、为政府减压,而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要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思想和理念,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指导高校各项工作的思想,以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着眼于宿舍管理工作,就是要从服务学生发展的细微角度入手,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今后宿舍管理和职能变革的重要方向。美国高校认为想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需要把学生宿舍按照学生发展理念进行设计,要能够让同学在宿舍中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掌握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美国高校为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支持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住宿而鼓励高年级学生到校外公寓住宿,目的就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立能力,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社会管理能力。[3]

结合国内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实际,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宿舍管理工作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将其视为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还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主动融入人性化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合作与共享原则,创新育人机制,将用心服务好学生,作为宿舍管理的工作理念,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突出宿舍育人职能

管理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即“育人的管理”。[2]纵观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场所从来都不是制约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开展的限制性因素。在美国,“教室”的定义被突破,作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室的定义被扩大到课外活动。[3]理论上讲,一切场所都可以成为传播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教室”,而不仅仅只有现在泛指的教室才能發挥教育功能。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帮助学生获得最大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从互动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认知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与同龄人及教师的互动带来的,显然,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场所不仅是在教室。比如住宿生可能修读更多的课程,获得更高的绩点,更可能完成学业,更可能频繁地使用学校的资源,也更可能多地参与学校各类俱乐部和活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宿舍并没有被认为是可以用于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因而其教育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忽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校对教学权、学术权和管理权理解与西方不同,国内高校更加强调岗位职责的明确,而忽视岗位职能的交融。这种机械的切割教师和管理人员职能的制度,既偏离了教育的实质,也背离了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不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4]。就美国高校而言,美国高校把宿舍统称为“生活-学习中心”,其在宿舍中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教师也经常在宿舍里开设讲座和指导学生。例如,堪萨斯大学就在名为奥利弗的学生宿舍(Oliver Hall)设有亚洲舞蹈俱乐部(Asian club),教授学生舞蹈,鼓励文化交融;在名为坦普林的学生宿舍(Templin Hall)设有工程技术交流学习园地,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学习交流场所,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大学生参与理论(Student Involvement,Astin,1984)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发展程度与其在各项活动中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成正比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创建舒适的学校环境,促使学生最大化的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事实上,在学生宿舍区建立学生自治组织的确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4]实践和研究证明,课外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国内高校可以通过在学生宿舍中成立各种主题学习社区和设置不同主题的宿舍学习项目来增加师生互动的场所,丰富宿舍的教育功能,将学生宿舍逐步建设成为具备“生活-学习”双重功能的育人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波,苍玉权.美国高校宿舍教育的历史分析:宿舍与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14(5):91-96.

[2]李璟.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管理育人的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74-77.

[3]徐波.高校学生事务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事务研究的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72-78.

[4]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2):63-64.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学生成长教育功能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