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探索

2019-09-10 07:22陶莹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2期

陶莹

摘要: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生态限制;主观发展;张疃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9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53-08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Path Changing from "Objective Restriction" to "Subjective Development": A Case of Zhangtuan Village in Chaohu City

TAO Ying

[Abstract] With the news events of illegal construction break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lin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tha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seeking the protection of "subjec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objective limit". Under the condition of"objective restri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mode of "emphasizing protection" and "cautious develop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new logic of village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TakingZhangtuan Village, a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 on the north bank of Chaohu Lake, as an example, on the premise of not touching the "high-tension lin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perfect protection, the "idle farm house" turns into "university village" to attract talents, leading the village to a virtuous circle and writing a new chapt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ecological restriction; subjective development; Zhangtuan Village

引言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是“乡愁”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是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留下记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结合,通过良好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发展。但是传统村落在实际保护发展中面临很多“客观限制”因素,特别是一些处于生态保护红线内或生态红线边缘地区的传统村落,如何在不觸碰生态环境“高压线”要求的前提下找寻保护发展方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蓝天、碧水、净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事件作出批示,要求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比如:陕西延安削山造城、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缩水”给煤矿让路、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湖南洞庭湖私人围堰、安徽巢湖湿地被破坏湖面被违规侵占、秦岭违建别墅拆除等事件。这些热点新闻事件提示我们城乡规划从业人员应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文明。

1“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思路

任何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在城乡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整个系统中,存在着经济开发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经济建设投资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等一系列矛盾。规划师不回避这些矛盾,承认二者之间矛盾的对立性,但同时又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生态环境对城乡发展带来约束的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人们优化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进步的意识和动力,从而增强人类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能力。作为规划者,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思考如何突破生态环境这一“客观限制”的约束条件,而应该将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从整体出发,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与生态规律的矛盾性、相关性,努力探索二者和谐发展的实现途径(见图1、图2)。

1.1重保护

对待传统村落首先要以保护为核心和基础,村落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保护下来的资源。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过去。随着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极其重要,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放在同等程度而言,而是要优先保护,重视保护。

对于一些传统村落呈现出来却并不一定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在重视保护的发展提前下,需要规划者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资源。首先在调查范围上应包括村庄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村域、区域。同时,规划根据分析村落的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2谨慎发展

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发展如果不顾资源承载力,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为此不仅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也会反过来影响发展。城市规划原理中也提到,对于规划中要开发的地区,只要把相应的交通线路和设施规划建设好,市场的力量就会把土地开发利用起来。而对于规划中要保护的地区,如果规划了便捷的交通,保护的目的就很难实现了。在规划中为要保护的地区设置一道以高交通成本建造的保护墙,是实现保护规划的重要手段。

在“客观限制”条件下,保护发展规划并不是消极的放弃发展,而是对发展持谨慎态度。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都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而定,并以此来指导发展方向、用地布局、项目开发等。

2张疃村保护发展受到的“客观限制”

目前,环巢湖周边已有4处中国传统村落,分别是巢湖市柘皋北闸老街、烔炀镇老街、黄麓镇洪家疃村和黄麓镇张疃村,其他几个传统村落都不受巢湖生态环境保护线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线的影响(见表1)。张疃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巢湖湖岸线外延1000米范围内,此范围线为巢湖生态控制红线,无法突破,在此范围内严控新建,因此张疃村的保护发展需要处理好与以下“客观限制”因素的关系。

2.1巢湖风景名胜区对周边古镇、古村、古建筑保护的基本要求

巢湖风景名胜区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风景区内的古镇、古村、古建筑的保护进行了明确,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保护实施方案和年度修缮计划,逐步完成基础设施改造、环境风貌整治和修缮工作;加强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在古镇、古村、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区规划,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等。

2.2巢湖风景名胜区对周边城乡建设用地的客观要求

《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对巢湖风景名胜区实行三级保护,并在风景区外围划定保护地带。一级保护区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二级保护区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三级保护区为控制建设范围;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与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相协调。其中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中国传统村落紧贴巢湖风景名胜区界线,且村落建成区全部在巢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内。

按《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14修订版)》的规定,巢湖流域保护区域具体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巢湖湖体、巢湖岸线外延1000米范围内陆域,入湖河道上溯至10000米及沿岸两侧各200米范围内陆域。二级保护区:巢湖岸线外延1000米至3000米范围内陆域,9条主要入湖河道(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裕溪河)上溯至10000米之内及沿岸两侧各200~1000米范围。三级保护区:巢湖流域水环境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其中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中国传统村落的建成区全部在巢湖岸线外延1000米范围内即一级保护区范围内。

3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张疃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张疃村民是江西移民,村内建筑独具江淮特色,是“九龙攒珠” 古代乡村规划思想集中体现的村庄,在巢湖岸线外延一公里范围内,在 “客观限制”条件下,张疃村的保护发展大方向更多强调的是保护为主,甚至可以夸张地形容发展定位为“重保护谨慎发展”,从而规避“建设性破坏”和“保護性破坏”等问题。

3.1张疃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基础

2013年,张疃张氏宗祠被列入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当时张疃村村域内仅有张氏宗祠这一处历史文化资源点。

3.1.1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点并评估

张疃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组在调研张疃村传统村落过程中,挖掘出多处历史文化资源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价值,但目前并未被列入到文物普查列表中。项目组依据张疃村1:1000的详细地形图进行调研查勘,从建筑高度、建筑年代、建筑质量、建筑性质、建筑风貌、历史建筑评估标准六个方面对古村内建筑进行评估分析,以此作为判断历史文化遗存价值的切实依据,并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给出不同的保护建议进行分类保护。

本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建议申报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有13处,其中有2处清代古建筑、2处民国古建筑、7处现代代表性民居建筑(30年以上历史)、2处古井(见表2)。

3.1.2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归纳

张疃村历史文化价值含核心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体现在张疃村具有完整的历史村落风貌、空间肌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在聚落完整性、村落风貌、地理环境特色上是环巢湖地区传统山水文化典型模式的研究样本;在古村空间格局、功能与社会经济价值上是传统可持续人居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在历史地位、职能特色和人文研究价值上是巢湖地区居民族群发展演化的重要例证;在村落的建筑价值、环境要素、人文内涵上是江淮文化、巢湖文化的典型代表。

张疃村历史文化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山水格局完整,巢湖地区传统古村落选址营建的典范;(2)黄麓地区移民族群发展演化的重要例证;(3)村落布局科学严谨,是传统可持续人居发展模式的体现;(4)江淮地区古村落规划思想(九龙攒珠)的关键承载地。

3.1.3划定保护区划并提出控制措施

依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规定,传统村落应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规划中根据张疃古村实际状况和保护要求,划定风貌协调区和环境协调区。

张疃村的保护区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边界与张疃古村承载“九龙攒珠”思想的九条街巷范围基本一致,呈环状围合空间,占地面积3.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边界与张疃古村民国时期范围的边界基本一致,占地面积6.8公顷。风貌协调区包括张疃村现状的建成区全部地块,占地面积21.4公顷。环境协调区主要根据临近古村的城市道路而划定,占地面积33.3平方公里。

张疃村的保护控制措施: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未来需要重点建设控制的区域,保护控制与规划管理要求中需要尤为注意。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核心保护范围内对传统格局肌理进行严格保护,对区内的格局风貌、街巷、水系、建构筑物、院落等保护措施应符合后述保护范围内专项保护措施的要求。核心保护范围内保护整治应坚持“小规模、微循环”的原则。在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质等应与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相协调。新建设项目不得破坏原有格局与景观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内整治更新应有计划、分阶段进行,避免大拆大建。

3.1.4传统格局及风貌保护

张疃古村内部传统格局主要由传统街巷、水系、重要公共节点和整体村落肌理所构成,是保护的重点。巢湖是村庄选址建村的重要因素,充足的巢湖水源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外,远有青山环绕,东西有“芦溪、巧溪双溪环抱”,南有巢湖水绕流,形成山环水抱之势,满足风水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基本格局。巢湖、芦溪、巧溪、排水沟渠、水塘及古井等是构成张疃村水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村庄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予以重点保护和修复。

张疃村内的历史街巷为九龙攒珠的物质载体,含样巴街、大巷、弯巷、直巷、中间巷、积善巷、裤裆巷、塞头巷、杨家巷、南头巷等。首先要保护历史街巷的走向、风貌特色,重点保护街巷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形式。沿历史街巷不允许再建造新房。对已经存在的新房,必须在专家的指导下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外观改造、拆除或搬迁,使其与周围古建筑、古巷相协调。并在整体风貌上对村庄建设的高度进行控制。

3.2张疃村的主观发展路径

2017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鼓励各地盘活利用空闲农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护发展规划中发挥规划的“牛鼻子”作用,充分挖掘闲置农房的价值功能,本着发展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大学生双创基地,张疃村在不搞大拆大建且不新增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好基础设施,搞好公共服务,筑巢引凤。

3.2.1村庄不新建只整治更新

张疃村村庄外围东面、北面、西面已全部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村庄现状建成区位于巢湖岸线1公里以内全面禁止建设,规划中不预留建设用地,将村部行政办公用地迁出古村范围,布局在巢湖岸线1公里以外,使之形成新、老两片发展区,新增的拓展区主要位于古村西北角,以新建发展为主,古村以保护更新为主,禁止进一步的拓展和内部新建建设(除规划允许的建设外)。

规划以建筑风貌现状评估为基础,结合了建筑保护等级和保护价值、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现状要素,同时,考虑了建筑保护与整治时序、旅游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等管理要素,对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所有建筑提出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对建筑采取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主要包括:保护、修缮、改善更新、保留、整治改造、恢复重见、拆除。并采取分区块图则的形式,细化引导控制规则,图文相互对应,强化对实施主体的引导,有利于实施操作(见图3、图4)。

3.2.2遗产再利用

对整治更新后的传统建筑再利用,可以改造为便利店、食堂、咖啡屋、民宿、澡堂等,并进一步依托特色农业和大学生双创基地筑巢引凤。将张疃定位为参观旅游与农家休闲及创新创意创业产业结合型。古村落内完好的九龙攒珠格局,民居、街巷、水塘等,展示鲜活的古文化形态,体现艺术和审美价值。在村里吃农家饭,住农家乐,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劳作,忆乡愁,感受古朴恬静的乡村环境,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氛围。张疃村作为巢湖风景名胜区周边的传统村落,利用与周边资源的组合优势,配套旅游服务,成为大旅游区的服务基地。

3.2.3资源整合

张疃村现有产业结构中产业特色不鲜明,部分留守老人维持农业生产,村内约有400~500人口外出务工,约1400~1500人灵活就业于富煌钢结构公司、代加工电子零件厂、镇区周边及村内小商店、服务、旅馆、农家乐等经营行业。

资源整合后的张疃村未来产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村域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发展成为生态型观光农业,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战略性扶持,注入文化内涵,结合文化旅游进行再发展,如巢湖三鲜、鲜面条加工、特色蔬果采摘的进一步开发;村庄内部利用张疃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物质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结合旅游的发展开展工艺流程的展示和产品展示等方面的服务(如舞龙、手工美食、纸笺加工等技艺);另外,以居住功能为基础,加强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配套,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在张疃村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处,打造四个不同主题的巢湖院子。

3.2.4业态发展

规划先行,引导张疃村村庄的业态多元化发展。

(1)发展旅游核心景点。利用水景、植物、小品等元素营造旅游景观,强化序景引导功能,以张氏宗祠周边为核心景点,未来将张疃小学改造为兼具村史馆及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结合张氏宗祠这座巢湖北岸唯一的原始祠堂,按时序分段刻画先辈的移民史、张疃村的发展历程和張氏宗族发展系列,使游客对张疃古村有详细的了解,对“九龙攒珠”有形象的领会。

(2)样巴古街和九龙攒珠体验区。在不做大的改造情况下,深度挖掘村落文化内涵,使游客获取更生动、更深入的体验。通过标识解说系统宣传引导,使游客深入了解古村落的风水格局、九龙攒珠及张氏宗族的演变史。在体验区内布置以黄麓特色为代表的休闲项目,辅以各类农用作坊:纸笺加工技艺、挂面、巢湖三鲜等传统手工业,形成一个颇具江淮传统气息、集传统美食、手工艺体验等一体的休闲街区(见图5)。

(3)主题系列的“巢湖院子”。形成四个不同方位、不同主题、不同景观、不同氛围的巢湖院子。选一处院子作为家庭旅馆,改造内部装修,完善和改造各项配套设施,有重点的扶持几家进行带头示范作用。家庭旅馆内部布局遵照传统院落布局,营造古村生活文化氛围。注重周边环境的美化。选一处院子作为农家餐馆,住农家院,吃农家菜,让游客在这里亲身体验古村农家餐饮特色,利用附近的绿色蔬菜、新鲜农产品和特色河鲜水产品。选一处院子作为大学生双创基地(张疃村已与安徽城建学院签订协议),使创业的大学生们成为“新村民”,引导“新村民”与原住民和当地政府达成的共识,筑巢引凤,吸引大学城内更多大学生来此,吸引合肥市巢湖市的更多年轻人来此创业。

3.2.5经济社会发展

张疃村优越的区位、九龙攒珠文化、生态本底条件决定了未来这里必然会成为人群聚集地,但目前缺乏资源整合规划,亦缺少休憩、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严重影响了村庄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村庄经济的复苏。针对该问题,规划中希望通过对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的改造再利用功能,推进“新村民”与原住民全方位融合,植入新的业态,留住人流,游客有消费需求、学生有创业需求、农民有闲置房屋,大家各取所需,最终实现共商共赢。

3.2.6基础设施改善及环境提升

规划中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措施提升,安排防灾设施。

4结语

在强调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大发展的双背景下,应发挥保护发展规划对传统村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扭转生态红线对传统村落的“客观限制”,为传统村落探寻“主观发展”的保护之路,以“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思路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良性循环。在政府规划的引导下,应本着发展服从保护的基本原则,因势利导,鼓励传统村落盘活利用空闲农房,筑巢引凤,建好基础设施,搞好公共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外来的“新村民”与当地的原住民和谐共生,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靖华.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规划与源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张靖华.“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源流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8.

[3]胡思婷,李明.“三生”空间视角下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研究——以洪疃村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2):69-76.

[4]《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纂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城国研智库.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8):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

[6]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7]柳百萍,赵翠霞,高飞.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功能环境制约研究——以巢湖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3(4):18-23.

[8]黄璜.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19(6):60-63.

[9]张俊,储金龙,李久林.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路径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6.

[10]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5)[Z],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