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班级墙面创设的实践探索

2019-09-10 07:22李燕汤宪美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12期
关键词:墙面创设环境

李燕 汤宪美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幼儿园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园所师资水平仍亟待提高。以我园为例,编制内教师仅4名,且都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

其余教师均为聘用人员,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与方法较为落后、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不足。在此条件下,幼儿园进行了“儿童视角”下的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实践探索。

一、成人视角下的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幼儿园一线教师在进行墙面环境创设时往往会出现由成人工导,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忽视幼儿的真实体验,创设的形式和内容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为了改善此类现象,提升本园的办园质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本园尝试转变教育观念,由成人的角度向儿童视角出发,深刻解读其内涵,通过在每一次的实践探索和集中研讨中发现在墙面环境创设上切实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找到提升幼儿在班级墙面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主题来源随意性大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最终是为幼儿发展服务,墙面能否与幼儿发生作用,完全依赖于幼儿的选择。而对于幼儿来说,个人的兴趣点往往决定他们的选择。但目前,我们在选择班级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的主题时,大多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和主观意愿出发随意选择和设计墙面主题,而很少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这样的结果导致我们的墙面环境既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也不太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墙面呈现缺动态性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缺乏动态性表现在呈现方式主要是多以幼儿活动、教师上课的照片、图片,或者幼儿作品的静态呈现方式,缺少供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的墙面。较少有教师意识到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应具有动态性,表现为教师在进行班级墙面环境创设时通常把整个墙面一次性完成,很少会根据幼儿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幼儿的关注点逐步展示。因此,一成不变的班级墙面环境,导致幼儿对墙面上的内容只能保持一时的“新鲜”,很快就失去对墙面的探索兴趣。

(三)评价标准内容单一

教师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评价标准单一,主要是从绘画、手工技能的运用和创意方面进行考量,很少考虑到幼儿参与度的问题。很多班级的墙面环境基本上全程都是由教师一手打造,除了资料的收集和偶尔有一些幼儿的作品展示,其余的幼儿很少参与。除此之外,教师时常將幼儿的作品或照片悬挂在高墙之上,幼儿想看却看不清楚,想摸却也摸不到,这样的墙和那些只有装饰意义的墙没有什么区别,幼儿缺少与墙面环境的有效互动,使得墙面成为一种精心设计而无用的“摆设”,这样当然不会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喜欢。这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幼儿是与环境分离的,更谈不上环境对幼儿产生教育影响。但是在环境创设评比活动中幼儿参与度的问题较少被提及。

二、成人视角——儿童视角的初次尝试

幼儿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活动室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之一,如何在创设这一环境时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参与程度,从儿童视角出发去研究他们所喜爱并需要的墙面环境,这是能够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关键之处。为了更深入理解儿童视角的含义,创设出符合幼儿实际需要和兴趣的墙面环境,幼儿园开展了一月一次的环创评比活动。教师们从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炼并互相汲取有益经验,尝试找出有利于体现儿童视角的有效方法。

(一)实践现问题

儿童视角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起初听到“儿童视角”一词时,我们感到十分困惑,不知从何下手。带着满腹疑问,我们小心翼翼地开始尝试按自己所理解的儿童视角开展环创的工作。在环创主题上,我们选择了自己认为比较好实施的,也适合班级幼儿的内容;在版块设计上,我们的每个版块都会邀请幼儿进行参与,不过考虑到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欠缺的年龄特点,主要是预留固定的墙面来展示幼儿的作品,更多的是由班级老师共同设计完成:在呈现方式上,基本包括呈现平时开展活动的照片,幼儿自己的作品以及幼儿和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品。其实,这样的环创方法实在有悖于儿童视角,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我们也一直没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各班通过集体研讨,并在专家的引领指导下,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区别,并发现成人视角下进行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于是才有了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的契机。

(二)实践找方法

通过前几次的集体研讨,专家引领,我们发现了在环创中的问题所在,但仍然苦于无法让幼儿深入参与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于是我们又在接下来的环创实践中与其他班级老师进行思想碰撞,并从交流得到的有益经验中提炼体现儿童视角的方法。如在主题“我上幼儿园”中,由我们自己决定环创主题到开始学习其他班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尝试将幼儿最近关注的幼儿园作为本次环创的主题,这大大提升幼儿对墙面的关注度。

此外,从我们全部设计布置墙面到鼓励让孩子用自己的作品装饰班级墙面环境。当然在幼儿创作作品时,材料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则不限制幼儿,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制作、亲子合作等多种途径参与整个环境的创设,保证幼儿的参与度。比如在“温馨小窝”版块中,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帮助和引导下,尝试用家里随手可得的,或者幼儿自己喜欢的自然材料创作心中家的样子。每幅作品都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幼儿乐于去观察和发现作品之间的不同,进一步提升幼儿与墙面的互动。

(三)實践促认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正确的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视角,就很难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墙面环境。经过一次次的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在环境创设中融入幼儿的元素,尝试以儿童的眼光看待问题,尽量克服成人视角。但即使在这过程中偶有体现儿童视角,由于教育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我们对于儿童视角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通过实践一研讨一再实践这样反复的探索,我们更加细致、深入地理解了在儿童视角下的环境创设,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也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儿童视角下的环境创设

要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然后在墙面环境中逐步融入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激发幼儿创设墙面的积极性。

(一)呈现方式动态化

在墙面环境创设的展现形式上面,墙面展示的过程较以往更为灵活,体现出了动态性。一是和游戏结合起来,增设了可供幼儿操作的墙面。如在主题“海底总动员”的“我来喂食”版块中,幼儿投票选择出喜欢的海洋动物,并由老师帮助幼儿制作出来呈现在幼儿可触摸到的主题墙面上。幼儿通过将珠子放进喜欢的海洋动物嘴里,模拟给动物喂食。幼儿在有趣并且可以反复的操作游戏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初步实现与墙面环境的有效互动。

二是在墙面展示的内容上,较以往活动照片的静态呈现方式,我们在环创中尝试以连环故事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将一定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虽然故事图片是静止不动的,但每张图片的故事情节是有所变化的,可以吸引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并感受故事所要传递的教育价值。

(二)环创内容有留白

在以往进行环境创设时,我们往往是精心设计好了每个版块的内容,一点点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布置,而忽略了各版块内容的生成性。但经过一次次的实践加研讨,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有了一些改进。在一次主题为“我上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没有将所有的版块都设计完,而是选择预留了一个版块,期望通过随时捕捉幼儿的兴趣或者关注点来补充墙面环境的内容。在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抛出“家”的主题,幼儿自发地开展了关于家的讨论,最终教师提炼出幼儿之间讨论的核心话题,将其呈现在墙面上,幼儿对此很有成就感。

猜你喜欢
墙面创设环境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环境清洁工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开关的美丽衣裳
漫观环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