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启思,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2019-09-10 07:47李裕贤
家长·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设问高中历史思考

李裕贤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让问”启思则是打造智慧课堂,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此,教师不仅要清楚地知道“问什么”“为什么问”,更要把握“怎么问”。从这个角度来看,设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教师要从把握提问时机、丰富问题素材、注重因人设问、丰富问题形式出发,提高设问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设问;思考

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不仅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载体,也是高中人文教育的关键,在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问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常用方法,有效设问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也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设问效果并不理想,不少教师在设问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无法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问题干瘪生硬等,削弱了设问的教学价值。

一、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时机提问,效果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正确选择时机则是强化设问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设问中要从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及时、精准地插入问题。举例而言,历史课程知识点繁多,且不少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兴趣索然的现象,导致教学氛围沉闷。此时,教师可以插入问题,如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发明和发现,为什么明清以来就落后于西方呢?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也是强化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手段。如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当讲到《天朝田亩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到“《天朝田亩制度》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進步意义是什么?”

二、丰富问题素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设问素材单一,仅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设问,如《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问干瘪、生硬,既无法启发学生思考,也不能提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对此,教师要注重丰富问题素材。比如,以史料折设问。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根据史料设问能弥补教材史料不足的问题,也能促进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以甲午战争的教学为例,中国战败除了和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相关外,决策者避战、畏战心理浓厚也是主要因素。

如陈旭麓主编《中日甲午战争》中引用的史料有“吾国并中堂之意,均欲与贵国合二为一,将日兵逐出。惟贵国须用兵费甚巨,亦断不能不重为酬劳”,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中也记载“倭事初起,廷议欲决一战。李相一意主和,中外判若水火之不相入。”教师可以用史料来设问,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甲午战败的原因。又如,以视频设问。视频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契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可以在设问前播放几段视频,如纪录片视频乃至历史剧视频。仍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甲午题材的影视剧为数不少,如《甲午大海战》《北洋水师》等专题影视剧,以及《走向共和》等展现近代历史的正剧,均能成为教师设问的素材。

三、注重因人设问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设问多面向全体学生,或由学生举手或点名回答,这种设问方式忽略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差异性。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历史基础较好,一些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程,学习表现不佳。因此,教师在设问中要注重因人设问,将设问与分层教学融合起来,面向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

对基础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设问中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到“‘罢黜百家’是一个统称,你知道哪几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有所了解,能够说出道家、法家、墨家等。而对拔高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在设问中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如“‘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非常重要的举措,奠定了儒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差别?你认为‘罢黜百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四、丰富问题形式

问题形式单一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设问中的常见问题,不少教师的设问仍然停留在知识设问层面,设问的功能被局限于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察,如明朝设立的三司为哪三司,弱化了设问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对此,教师要从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出发,丰富问题形式。比如,实行任务式设问。任务式设问将问题教学和任务教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能够以问题的形式来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教师可以问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又如,注重开放式设问。开放式设问以问题答案的开放性为主要特征,换言之,开放式设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因此,相比于其他设问方式而言,开放式设问更能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历史评价是开放式提问的常见形式,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汉朝开国之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教师可以围绕郡国并行制设问,让学生从所学内容出发,评价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得失。

五、结语

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则是强化问题教学效果的关键。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设问的价值得到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要重视设问的作用,并从提问时机、因人设问、问题形式、问题素材等角度来提升设问的艺术性。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让问’撬动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5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谭晓鹰.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问”艺术[J].南北桥,2017(16).

猜你喜欢
设问高中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