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2019-09-10 07:22刘书言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历史发展中国电影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电影事业和产业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道路,在发展中全方位升级,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本文通过概述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情况,着重树立70年来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展示中国电影的演进历程,辩证地看待整个发展过程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电影更加健康发展,给予相关人员启发思考。

关键词: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价值追求

1 前言

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政策趋向开放,创作思想走向活跃,文艺家们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信念,在从事创作中,以其丰富多姿的社会意识、视觉风格,更强调反映当前人民生活的重大事件,努力地突出时代面貌。

2 新中国电影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生产故事片12000余部,题材类型不断发展丰富。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年电影票房不足170亿元,城市影院银幕数约1.2万块;到了2018年,整个产业的城市年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城市影院银幕数突破6万块。2012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今天,我国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从1949年到2019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59—1965年期间是第一个创作高峰。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过程,电影产业进入黄金时代;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传播主流价值是电影的发展诉求。

3 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3.1历史激情与社会观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界适应时代的需要,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表现上积极与现实靠拢。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第一部故事片《桥》以铁路工人为主角登上荧屏,随后中国电影创作了一系列工农商题材的作品,如《《英雄司机》、《水乡的春天》、《夏天的故事》,强调主流意义,拍摄作风和方式富含时代特点;也有不少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如《智取华山》、《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构制庞大,人物性格生动,具有浓厚的群众性。1950年,《中华女儿》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是新中国电影的首个国际奖项。同时,也有不少具有社会性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如《女篮5号》、《青春之歌》等,颇富巧思,角度新颖,生动诙谐展示当时的社会问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时代的特性。

3.2生命律动与时代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开始跟随时代发展,显现多元选择,将镜头更多放在展示文化认同和价值关怀。1979年电影创作开始全面恢复,作品的创新和探索更为广阔。如作品《小花》、《巴山夜雨》、《我们的田野》等突出了社会与历史的反思与检视,作品生动刻画了人的情感状态,引起了观众的思考与共鸣,人道主义气息浓厚。随后,作品《城南旧事》则强调意境含蓄;《黄土地》凸显张力,令人振奋;《霸王别姬》充分融合了艺术表现与历史思考,获得了热烈反响,在影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88年,张艺谋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一些农村和都市题材的作品也让中国电影焕发生机,喜剧《喜盈门》显示电影的本土叙事力量,以5.7亿观影人次创下当时国产电影纪录。现实题材影片《龙年警官》、《世界》、《山楂树之恋》、《有话好好说》等现实主义色彩浓郁,引导观众教育观众,于细微处见真章,触及住房问题、知情返城、封建婚俗等问题,有一定的民间性。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成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3.3开放、包容与自信

新时期以来,面对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国电影更加深入地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前进,主流、商业、艺术三种性质影片趋向融合,市场和类型探索加速,作品载体定位更鲜明,并且逐步占据了自己的位置。1980年代初,功夫片《少林寺》引入了香港电影的制作方法和理念,在内地深受追捧,随后又在日本、东南亚等取得瞩目。21世纪以来,制作精良的中式大片得以持续发展,《十面埋伏》、《无极》、《赤壁》等广受欢迎;其中低成本的《疯狂的石头》以200万元制作获得2000万的票房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电影作品以社会写实性手法,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推出了一批成熟的影片,如《老炮儿》、《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一出好戏》等,题材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深刻表现了新时期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电影市场上也不乏主流电影的身影,如《建国大业》、《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通过独特的创作,也为观众展现出更加具有魅力的国产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电影市场开始出现青年演员出演、IP改编、粉丝消费等“套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盗墓笔记》、等登场,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如《爸爸去哪儿》系列、《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品质褒贬不一。

4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呈现出与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命运的社会风貌。如今,电影市场正在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电影工业迅猛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影院,影片数量激增,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观众对影片出现了审美疲劳,中国电影面临着亟待转型的问题,要求作品开始思考如何从量变到质变、从小数量到大数量的根本变化。展望未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市场经济,以及高度发展的互联网和全球化的背景,相信中国电影未来必将持续提升水准,通过作品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以满足人民需求,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互鉴。

参考文献

[1]周仲谋.中国七十年电影文学創作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纪要[J].南方文坛,2020(01):55-62.

[2]胡智锋,陈寅.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6):5-16.

[3]周星.走向成熟精神追求的中国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电影纵论[J].中国电影市场,2019(08):3-8.

作者简介:

刘书言(1990-),女,汉,山东,大学本科,浙江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中外电影史论.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历史发展中国电影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