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理论探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9-09-10 07:22许家福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许家福

摘要:随着生产力高速发展,财富日益增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作为“后现代的教父”,鲍德里亚提出了以符号为标志的消费社会理论,形成了物-符号-消费的完整逻辑理论体系。在消费社会主导下,一连串不良的问题及消费行为接踵而至,消费社会理论探析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去分析,对于整个消费环境的构建以及人的本质的追寻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058-03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那个年代,经济的日益增长,造就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西方马克思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从消费社会的角度,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消费社会的提出,不仅仅是哲学的建构,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这样的视角,值得每个人深思。他强调:由于物的极大丰盛,消费主导了整个社会,在大众传媒的催化下,人类对于符码意义的追求越演越烈,并由此导致了人之为人本质、人生目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度的错乱,从而暴露了一系列不良消费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我国,也存在着类似于消费社会中的不良消费现象,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以不同的视角研究不一样的对策,从而辩证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

1 消费社会的特点

1.1 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

鲍德里亚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由此看出,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商品多元化的时代,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使得现实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在物的包裹下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就好像马尔库塞理论中被技术理性控制那样,这里却描述为被消费所控制,是一个消费的现实体,这个现实体由物的堆积和物的全套或整套形式同时组成,购买一件物品,人们不是单纯的看物本身,而是有意义的去看它,从看物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了从它的全部意义上看全套的物,并根据自己的意识确定物的意义,这样,包含在物之后的所有关系如链条一般紧扣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

1.2 符码操纵和消费阶层区分

随着社会物与物关系的扩大化,人们根据自己的意义确定物的意义,这种意义充分体现为一种物品背后所代表的符号意义,物品本身属性不被消费,而是消费控制关系中的各种关系,即意义与符号。消费者通过自己的意识去随意对物进行编码,并造就了物品非凡的意义,物是一种符号,物充斥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由多种符号构成的符码操纵体,这种操纵体支配着人之为人的原始消费,变成了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这种符号价值操纵着人们更高级的生活,从而在消费当中获得认同感,用物的展示去赢得身份建构,用看到物去判断身份阶级,形成了一种符号价值下的异形社会,符号成为了自我表达及消费阶层的重要区分标志,成为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商品的符号意义已经成为了相对自主的现实力量,成为建构生活中的新维度。”

1.3 符码消费社会的催化剂——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生产中,由于物的极大丰盛,物品剩余堆积成了常态,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将物品卖出去成为了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这时,大众传媒以催化剂般的作用出现在消费社会当中,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广告将丰盛的物品符号传播出去,“透过每一个消费者而瞄准了所有其消费者,又透过所有其他消费者瞄准了每一个消费者。”大众传媒无疑承担了出售物品及出售符号意义的双重作用,从而吸引大量的消费者,把消费符号作为一种整合体植入人们的思维当中,给人强加一种一致性意识,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离,让人忽略了世界物品的真实性,并以一种虚拟形式使符码社会更加符码化,因为大众传媒本身也是一种符码,整个世界呈现出“相对参照”和丢失自我选择意识的存在,使人们变成了符码统治下的“消费社会乌合之众”。

2 消费社会存在的问题

2.1 人之为人本性的丧失

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符码的追求远远大于对于物本身的追求,并渐渐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即自主性和理性批判性的缺失,彻底成为消费统治下的玩偶。对于消费社会的人们,消费的是物符码状态下所指的意义,“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催化,将大量符码信息进行传播与复制,符码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核心标志,人们过度的依赖这一标志,更加相信大众传媒广告下的诱惑性,而将真实世界拋之脑后,随着范围及程度的扩大和加深,并将这种“诱惑意识”无形的植入每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中,“资本家就千方百计地引导大众消费,为了引导消费,生产商们把大笔的钱投向广告、服装表演等,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特别是信息媒介的单向度强加式的传播中,人们逐渐患上了信息膨胀综合症和焦虑症,这一切把人们变成了一个感性的跟着广告走的麻木的沉默的大众。”为了在消费社会中用符号证明自己,只能紧随大众传媒的脚步无意识的行走,对事物慢慢丧失了自我评价标准,失去自我和理性的批判,变成了社会中“顶着脑袋的符码人”。

2.2 畸形的人生目的

消费社会中,由于自主性和理性批判性丧失,消费者被符码意识操纵着生活,消费是这个社会最主要的价值观。享乐、追求、认同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代名词,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迷惑,欲望之风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人们并不关注自身本来生活的目的,而是为了商品而生活,是“商品即形象,形象即商品”的现实体验。当消费变成社会的逻辑起点后,消费至上,符码优越感增大,人生的及时满足占主流生活目的,长远变得遥远,这时候,再加上广告的介入,惰性变成了无限放大的必然,人们不想再追求,过度沉迷于消费泥潭,在这样的怪圈里,逻辑的终点又变成了消费,泥潭越陷越深,奋起直追变成了“随潭而安”,人生追求的本来目的由此缺失,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目的,转为了我从物里来,我处在物中,我要到物里去的畸形人生目的论,即通过物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通过物的意象,以此达到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

3 消费社会符码下的消费行为

3.1 炫耀性消费

尼古拉·埃尔潘在其著作《消费社会学》中讨论了社会阶层占优势的消费特征,对于有闲阶级来说,高档商品会随着季度的改变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富人被迫追求时尚的时候,会以个人品味为代价,无形当中接受了时尚的操控。在参与富人聚会的时候,会因追求时尚而背离了自我选择,如注重穿着、化妆品、装饰物等。有闲内部阶层人员之间对比让时尚当中的消费能力上升,而这种消费更多的是炫耀性的奢侈消费,目的是为了融入整个上流社会的人际关系,并为了展现金钱实力,大费周张,把浪费当成荣耀,“每个有闲阶层的家庭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挥霍、病态和冒险的竞赛中。”

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尼古拉·埃而潘笔下的炫耀性消费已经不仅陷于有闲阶级当中,在一个物质丰盛和大众传媒极其丰盛的时代,时尚和商品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个人所追求,即使身份地位或消费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作为通讯工具来说,“苹果手机”本质上与“普通手机”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工具罢了,但由于“吃了一口苹果”具有象征意义,“工具”变成了“象征”,从心理动机来看,这种炫耀性消费是为了实现心理补偿、表现和扩张自我,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实现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社会价值,这种价值背后的心理补偿,是通过物的符码意义而实现的。

3.2 传媒虚构消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时为普遍化商品生产,且商品体现在具体的物上,为物的关系,物取得了统治地位。德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屏幕影像为中介,商品物性被景观所取代,并形成了商品影响统治下的景观社会的理论。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关注电子媒介展现下商品而忽略商品的真实性,社会生活表现了影像世界,影像的普遍性构成了景观社会并凌驾于生活之上。

鲍德里亚或多或少吸收了德波的观点,并将其更深一步,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当中,消费取代了景观,但是其后果都回到了用某一事物替代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变成了伪真实感。德波以影像经验为主,而鲍德里亚则以大众传媒下的符码意义为主,都紧随虚拟宣传,缺失了真实性的异化现状,变成了传媒虚构消费。对大众传媒模式下的符码虚构消费进行否定处理,并以一种向前看的乌托邦维度去看待,将会有否定的声音出现。

4 消费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在鲍德里亚理论中,虽然颠倒了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甚至以一种耸人听闻的描绘在构建整个理论体系,但随着我国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部分不良消费现象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应辩证批判的去看待,这样,对于消费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和行为相脱节的矛盾,使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按照社会要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所以,消费者作为主体,应坚定不移地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不能陷入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意识社会当中,应该用否定的眼光去看待把金钱和财富作为评价人生成功的标准的错误观念,不依赖于物的符码意义,而去看到其物真正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符号价值,杜绝一切以奢华性、炫耀性、从众性为特征的消费行为,要始终以满足其生活需要为出发正确引导,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正确消费观念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意识体系的一部分,并将其已经形成的观念转化为行为表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构建和谐、绿色、健康的消费环境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在鲍德里亚整个消费理论体系当中,大众传媒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应看到大众传媒在引导健康消费观念,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众传媒在披露消费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一些问题不容忽略。因此,必须优化大众传媒环境。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坚强阵地,大众传媒既是信息的“发射源”,又是信息的过滤网,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对于发现报告以宣传不良消费行为的事件,应加以制止,进行正面消费观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新风尚,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网络及新媒体道德教育,坚决查清其不良网络消费行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抵制不良消费的影响。

反思与批判的维度,是人之为人应该具有的,辩证地看待每个理论和事物,并保持理性的距离,不沉沦,不丢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现实社会而言,总会让我们增加一份自省和否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金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天勇.问题承接与范式转换—从鲍德里亚看西方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马俊峰,董伟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法]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M].孫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王旋.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3):78-80.

[7]马文青.消费社会下被“符号”绑架的人[J].今传媒,2017(11):34-36.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