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9-09-10 14:35张海珍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机械化大豆标准化

张海珍

产业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全民小康的基础,大豆作为粮、经、饲兼做作物,在我国种植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大豆食用量年均2500万t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需求量增加,大豆作为优质饲料作物,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我国的大豆消费总量每年超过了1.1亿t,2018年我国大豆总产量1600万t,进口量8803万t,国产大豆的供应量远远不及国内的市场需求量。我国自1996年以来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进口国,80%以上的需求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严重的产需不平衡對我国大豆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纠纷不断,大豆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国内,充分发挥国产大豆的优势,将大豆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抓紧抓实。

一、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效益低

我国大豆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单产仅有120 kg左右,而美国大豆单产达300 kg。单产过低、生产成本高是大豆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产量与效益决定着大豆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机械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大豆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有远见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再加上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三)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大豆是高蛋白、高油分作物,国外大豆的出油率为19%~20%,而国内大豆出油率为16%~17%,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低出油率也是加工企业选择国外大豆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四)品牌意识不强

规模小、效益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少,产业链短,增值空间小,产业化进程慢,造成人们对大豆产业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品牌价值。

二、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种业研究,良种良法配套

加大对大豆种业的科研开发,筛选适于区域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品种,充分发挥种业优势,实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中,促进优良品种的优势最大化。

(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促进产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从耕作、播种到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通过农机农艺相融合,实现品种、栽培与农机的有机配套,形成以机械化技术为核心,探索适于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走区域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的模式,同时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

(三)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进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按照区位优势,发展规模化种植,制定大豆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进行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四)加大订单生产,形成产业利益共担,减少风险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加快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利益共担,减少风险。

(五)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实施质量兴豆、品牌强豆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培育区域性品牌,通过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争创标准化示范基地,以质量求效益,以品牌促发展。加快推进质量追溯平台建设,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六)加大补贴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及社会金融、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用机械、技术集成、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等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推动大豆产业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机械化大豆标准化
基于模糊DEMATEL-ISM的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评价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指南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