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节目在全媒体时代应有所为

2019-09-10 00:08许沁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粉丝经济全媒体

许沁

摘要:如果说受众对综艺、电视剧等节目是“弹性需求”的话,对新闻、健康类节目就是“刚需”。而对于40岁以上的主流电视受众而言,健康类节目的这一特征更加明显。电视台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守住健康科普节目的阵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约见名医》(原《万家灯火》)栏目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健康科普节目;全媒体;粉丝经济

《万家灯火》栏目于2007年开播,2019年4月更名为《约见名医》,是国内最早开办的健康科普节目之一。全媒体时代,面对开机率持续走低,传统媒体广告投放萎缩的现实情况,健康科普节目除了坚守电视阵地,更多要考虑如何迅速适应新环境,既要扬长避短,还要先行一步。

一、电视节目是基础,应求“稳”求“重”

如果单从收视数据上看,健康科普电视节目早已走完了“黄金十年”,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只能说不再具有“碾压性”优势。相对各种自媒体健康小栏目,电视台开办的节目具有公信力优势。

这里说的“公信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受众的公信力,要“稳”。作为国家开办的主流媒体,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等重要职责。具体到电视台开办的健康科普节目,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主动承担起推进全民健康,为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的任务。虽然相比很多健康自媒体爆款频出,电视健康科普节目要“平淡”不少,但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吸引眼球的“养生秘诀”“健康妙方”,最终不少被认定是伪科学。与此不同,电视台制作的健康科普节目无论是因为主动责任担当,或者是被动监管严格,内容要可靠得多,受众对于它的信任度也要高得多。

其二是对医学机构、医学专家的公信力。参与专家身份的“重”,也是主流媒体的巨大优势。虽然现在自媒体上的“专家”很多,但和它的内容一样,存在部分“伪专家”。由于监管相对宽松,一些自媒体为了保证流量,将打“擦边球”做成了常规动作。导致很多专家虽然很愿意做科普,但对参与自媒体节目则非常谨慎。真专家不愿意来,“伪专家”就占领了阵地。而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有相关规定,电视台播出的健康科普节目,专家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这样彻底堵住了“江湖医生”上节目的口子。

二、网络是主阵地,要求“新”求“变”

不可否认,老年人也正在快速“放弃”传统媒体。五年前,他们或许还只停留在微信聊天、刷朋友圈这些初级“段位”,而现在已经上升到网购、电子支付、看直播、玩抖音的高级“段位”了。要想保持影响力和话语权,电视是根基,网络必须是主阵地。而网络内容绝不是简单地将横屏内容搬上竖屏,必须求“新”求“变”。定制、拆条是让内容更适合网络传播的常用做法。

《约见名医》单期节目30分钟,这样的体量显然不适合在网络传播,于是栏目组“定制”了短视频项目——健康100秒。不求大求全,单刀直人,每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让受众知其然,却不强求知其所以然。“一个动作防晕车”“这个乳制品是个宝”“自制暖胃茶”等话题,用两分钟不到的时间,一針见血地解决问题。上线半年累计点击量过两亿,单条最高点击量过800万。

三、全媒体不是强行“融合”,而是多线出击

电视台的媒体融合,就是屏幕角落里的二维码、网络连线,再或是眼花缭乱的弹幕吗?答案是否定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网络元素并不就是全媒体。举一个例子,你到苏宁电器实体店去买电器,会出现有人喋喋不休地让你扫码关注苏宁易购吗?你在苏宁易购上买东西,会弹出对话框让你多去实体店逛逛吗?事实上,苏宁的线下和线上甚至是两个几乎完全独立的机构,他们有相对独立的客户群和营销手段。

对电视台而言,与其说把屏幕做成“伪全媒体”,强行“融合”,不如多线出击,细分受众,做出若千个相对独立的全媒体产品。《约见名医》栏目组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使用网络聊天软件开设“健康课堂”,在专家录制节目化妆的间隙,在线回答网友的提问,40分钟的课程平均在线互动人数超5000人,已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品牌。打造了“万家灯火”和“约见名医”公众号,每天推送科普文章和短视频,粉丝近50万。建立了21个“粉丝群”,进群粉丝不仅要关注公众号,还需绑定银行卡,充分体现了“用户”性质,为产业经营打下基础。

四、结语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市场细分,电视台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多平合出击,将健康科普节目做大做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

猜你喜欢
粉丝经济全媒体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