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2019-09-10 18:54金子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

金子

1872年,有一位珠海人历经十五年的奔波和努力,终于促成清政府派遣120名少年留学美国。这件千古未有的奇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新式的栋梁之材,而且开创了近代中国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全球化进程。这位有“中国留学生之父”之称的人叫容闳。

进入教会学校

7岁那年,容闳跟爸爸去了澳门。“阿闳,我送你入教会学校读书怎么样?”一天,容闳的爸爸对他说。

“跟鬼佬(指洋人)读书?好可怕的啊!”容闳有点担忧地说。

容闳的家乡在南屏镇(现属珠海市),那里和澳门只有一水之隔。小时候,他就听大人们说那里有不少西方传教士,他们还开办了学校。

“可是英國传教士开办在澳门的马礼逊学堂是管吃管住的,最重要的是不要钱!”爸爸显然回避了容闳最担忧的“可怕”这两个字。

一听说“不要钱”,容闳马上不吱声了。因为跟接触鬼佬相比,没钱,没知识,对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这是更加可怕的事呢!

爸爸接着说:“我看以后中国是有可能与洋人通商的,洋务一定会是一种热门的职业。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你在教会学校读书,英文一定会很好,将来做一个翻译或者洋务委员,实在是很有前途的工作啊!”

容闳听了,觉得这还不错嘛,便同意入学读书。

容闳进入马礼逊学堂学习时,全校学生中只有五个中国的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他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习国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马礼逊学堂一度停办。容闳回到了家乡。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马礼逊学堂便迁往香港,学校的老师居然找到了辍学在家打零工的容闳。容闳随后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在香港,容闳得到了校长勃朗先生的热心指点。勃朗是美国耶鲁大学1832年的毕业生,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教师。他性情冷静,处事灵活,为人随和,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全无中国教书先生的老学究气。

1846年8月的一天,勃朗先生上完课后,他告诉同学们,因为健康的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

“我非常舍不得你们,我想带几个同学跟我一起走,我可以提供方便,让你们在美国完成学业。”勃朗先生用恬淡的语调继续说下去,“如果有谁愿意跟我一起走的话,请站起来。”

这时,班里死一般寂静。毕竟,要年轻人离乡背井去陌生的“番鬼国”(外国),并不是随便就能答应的。

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勃朗先生一看,原来是容闳。接着,黄胜、黄宽也站了起来。

勃朗先生笑了,叫他们回家跟父母商量,得到同意才能跟他去美国。

如果说小时候还有点怕鬼佬,在教会学校受了12年教育的容闳现在一点也不惧怕与他们相处。

那天晚上,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母亲。母亲一听,立刻哭了起来。

那时,中国很少有人到海外去的,儿子这一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

“孩子,我知道你见识比我多!我也留不住你。你就勇敢地走你认为正确的路吧!”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容闳的请求。

四个月后,容闳和黄胜、黄宽一起在黄埔港乘上了那艘驶向美国的“亨特利思”号帆船。

耶鲁第一位中国学子

“亨特利思”号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

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在1848年秋天回国。两年后,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只有容闳一人留了下来。

容闳在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就读,三年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一天放学后,有几个美国同学抱着足球要去球场踢球。他们招呼容闳一齐去玩。

“我不玩了!你们去玩吧!”容闳向他们摆摆手,说。

等他们走后,容闳急匆匆跑出学校去了一家煤店,他在这里做运送煤球的兼职工作。

在大学里,容闳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他应付生活所需。读书之余,他经常要去打工,帮人洗衣服、做图书馆管理员……

有一次,容闳劳累了一天,回家后,饭也不吃就倒头大睡。可睡了没几个小时,容闳就醒过来了。他摸摸自己的头,觉得头有点痛。不过,他还是爬起床,在书桌上摊开了书本。因为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他得花时间多做练习。

“容先生!你们中国人都像你这样不用睡觉的?”这天,有一位美国同学问容闳。因为,在他的眼中,中国人实在是太神奇了:可以不睡不吃,整天做兼职,而且学习成绩还不错!

容闳苦笑了一下,说:“我其实很累的。我也想好好休息,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可是,我玩不起啊!”

美国的同学对他说:“做人要学会劳逸结合才好。我们有几个美国同学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需要一个火头军(指做饭的),你有没有兴趣做?”

“好啊!”容闳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做“火头军”,起码保证自己能有饭吃,另外,他打起了小算盘:还可以抽空看看他们踢足球,如果有可能,就跟他们学几招,锻炼锻炼身体!他想起了当年和自己一道来美国的黄胜就是因为身体不好才被迫回国的。

没想到,容闳就这样喜欢上了踢足球,他以东方人灵巧的身躯,像穿花蝴蝶一样带着球在球场上驰骋,不少美国朋友赞扬容闳是“传奇式的足球英雄”。

有着惊人毅力的容闳经过7年的艰苦学习,不仅从中学毕业,而且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当容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的思念祖国和亲人。想到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本领,再回去建设祖国,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可以变成富有活力的新中国。”

怀着这个“留学教育计划”,1854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艰难开辟留学路

1871年,清政府终于批准了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

拿着这份申请了15年的计划,容闳热泪盈眶。

回国15年来,他这个中国第一位“海归”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每当他向别人提起这份“留学教育计划”,人家都是用看傻佬的眼光来看待他。

有些官员对容闳说:“我大清帝国是天朝上国,怎么能向洋人学习?你自己离经叛道就算了,要说服朝廷的命官同意你这份计划,谈何容易啊?”

容闳人微言轻,要实现个人的梦想,在故步自封、沉闷单调的中国社会,似乎无法找到任何的突破口。他只好先搁置自己的计划。最初,容闳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庭、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前三个职业,加起来做了不到一年,容闳都辞掉了。容闳为此常常自责:“自己经常这样换工作,将来一定一事无成。”

后来,容闳做茶叶生意也不见得有什么转机。在一次与土匪的遭遇中,他被土匪袭击了头部,神经受到伤害,为此,他病了两个多月。但就在这些看似乎碌碌无为的生活中,容闳有了明确的方向,他感慨地说:“我志在维新中国,应该从大处落墨。要是让土匪给宰了,岂不轻如鸿毛。整天为赚几个茶叶钱奔走,我的大事业岂不是水中捞月?”

之后的日子,容闳长期充当说客,到处推广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终于,15年后,他通过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朝高官上书朝廷,从而让清朝批准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

这份计划打算在1872-1875年,大清政府每年挑选30名12岁左右的少年赴美留学,4年共派出120名,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但是,克服了“官方”的障碍后,留学却又面临着“民间”的阻力: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竟然无人愿去!

当时人们仍然认为只有读“四书五经”、由科举当官才是“正途”,所以,第一批留学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满额!

朝廷只能从乡村招收出洋留学的学生。

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一条村里,他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的父母愿意把他们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你们放心,留学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负责。”官员向大人们解释说。

“免费?!”这让许多人都费解,因为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轮到自己?又怎么会是由尊贵的官员亲自到乡下来做推广宣传?

家里有几个孩子的觉得可以“博”一下,即使这个去留学的孩子不幸死了,也还有其他的孩子可以传宗接代啊!于是,有的人申请了。

可是过了不久,就有人散布流言:“我听说西方人是野蛮的人,他们会把我们中国人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中国人的身上,当怪物去展览赚大钱……”

“哗!这还了得!”对外国完全无知的乡下人吓了个半死!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些报了名的人赶快去撤销了报名。对国人的无知,容闳摇了摇头,但他不怪自己的同胞,“这正是我要推广留学计划的原因,让国人走向世界,让国人了解世界,这样才有可能世界大同!”

为打消这种顾虑,容闳便以自己的留学经历现身说法,证明留学是不会被剥皮作展览的。

经过百般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凑足了这首批30名官派赴美留学生。在大清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驻美副公使容闳的率领下,1872年8月中旬,他们从上海起航赴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

留学计划夭折

到美国后,这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校上学、住在美国人的家中,他们的行为举止自然开始发生了变化。容闳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打篮球、棒球、足球等,还支持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留学生们迅速融入美国社会,例如自行车刚在美国问世时,中国留学生也感到好奇,试着骑。耶鲁大学第一个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是中国留美学生;其中一人还当过耶鲁大学划船队队长,许多人还学会了跳舞,由于他们彬彬有礼,许多美国女孩都喜欢和他们跳舞。在服装上,他们由于经常运动,开始讨厌中国的长袍马褂,而喜欢穿运动衣。

有一次,中国留学生按惯例去拜见清政府的留学监督官员。在闲聊中,留学监督官员发现有几个留学生头上戴的是假辫子!留学监督官员大怒,问:“为什么要把辫子剪掉?”

一个留学生说:“最初,我和美国同学踢足球时,都是将辫子塞进内衣里的。可是,比赛很激烈,辫子会飞出来,辫子一散开,对对手的影响很大。他们说这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影响比赛的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留学监督官员鼻孔狠狠哼了一声,“我大清男人留辫子,是大清帝国的重要标志,岂能随便剪掉!”

留学生们在官员的震怒下面面相觑。事后,他们都说起1876参观了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的事。在参观博览会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格兰特还专门接见了这批中国留学生,他主动与大家握手、亲切交谈,鼓励他们要用心学习。美国总统的平易近人,与见中国官员要下跪磕头形成鲜明的对照。留学生们在美国一点点感受到近代文明的自由、平等、民主精神,这些都使他们对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产生反感。

但新的政治危机也一天天在增加。清政府派留美学生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留学生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还有一些留学生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诵圣经,做礼拜,十分虔诚。几个极端分子还暗地里组成了“中华归主团”,提出“中华帝国基督化”。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

容闳认为这叫入乡随俗,没必要责怪他们。

不料,清朝的总理衙门(外交部)的官员们已全盘接受留美公使陈兰彬的“全撤请求”。1881年6月8日,慈禧太后同意了这个请求。原计划留学时限为十五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学生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

容闳的以留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兴国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毕竟迈出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艰难一步,是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的先声。

阅读指导:

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这批中国首批的官派留学生虽然被清政府强迫回国,但毕竟培养出像詹天佑、唐绍仪等杰出人才。这批留学生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年,这批留学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据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了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这批留学生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的成就見证了容闳的历史眼光,也成为他对祖国母亲最好的报答。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容闳倡导并促成的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毕竟在当时壁垒森严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缺口,为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直接沐浴“欧风美雨”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纪元。

猜你喜欢
留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题解教育『三问』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