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9-10 05:23肖述剑
关键词: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摘 要:全方位教学对于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大思政”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需要以新机制保证到课率,新模式提高抬头率,新探索增强入心率,进而凸显教材时代性,强化教师思想性,彰显教学艺术性。在全方位教学过程中,要力戒虚化,确保全方位机制落到实处;避免泛化,推进跨学科资源交叉融合;防止俗化,力促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真亲深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当代中国》课程

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湖北经济学院立足湖北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全方位协作的方式,研究新情况,揭示新特点,探索新规律,以新理念指导课程改革,新模式提升课堂效果,新技术拓展学习方式,通过全方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朝着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的重要意义

全方位教学是指“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整合、调用、协调各方面有效教学资源对教育客体进行立体式、多角度培养的过程。”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教学模式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通过整合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软硬件资源,形成教学合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全方位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破解教学的“点”、“线”瓶颈,力求形成资源、环境、要素“大合唱”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活动并非是简单地要求各部门、各学院机械地开展工作,而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同耦合,寻求包容开放,从而达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主要是指教育主体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整合和应用各种有效软硬件资源,将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使全校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档升级。因此,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全方位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方位教学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形式,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全方位教学需要整合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沟通与协作,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予以保障。具体言之,就是需要高校主要领导担任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系行政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评职晋级等方面予以保障倾斜,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支持与扶持。因此,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就要努力做到全方位教学的工作格局,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整合一切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资源,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养分和条件保障。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而言,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主阵地”与“重要抓手”之间的协同,切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的大格局。全方位教学不仅符合了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也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全方位教学可有效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学业压力逐步加大,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是大课且内容单调、形式古板、效果不容易显现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在可以选择的前提下,多数选择了放弃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致了一段时期内各种旷课、替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因此,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便成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工队伍的沟通、配合与协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对管理学生有着天然的优势,让这只队伍作为助教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更能大大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二,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而言,大多数是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由于传统习惯、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高大上,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对其理解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缺乏针对性和接地性。而全方位教学模式运用定位、定标、定法的过程思维,通过专题的形式整合各领域、各学科的专家,分别围绕一个问题将其讲深讲透,其效果不言而喻。其三,入心率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是否将其思想、观念和主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全方位教学模式,实行“網上网下相结合、主修辅修相配合、显性隐性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方法,不仅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将高大上的理论概念主动转化为符合自身实际的鲜活认知,进而解决“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

二、湖北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的主要举措

近三年来,湖北经济学院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全方位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并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经验与做法,形成了比较灵活、务实的体制机制,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了省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兄弟院校的借鉴与认可,以及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宣传与报道。其主要举措如下:

(一)新机制保证到课率

湖北经济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成立了校领导统筹、职能处室主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建、辅导员班主任直管的综合管理新机制。校领导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同时,校党委书记、校长以身示范,坚持每学期为学生讲授《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部、教务处每月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监督问题的整改与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每星期根据教学内容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专题教学演练,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辅导员班主任按责任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检查和随堂听课,教育、引导学生按规定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四个一”的刚性机制将“缺课、旷课”现象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

(二)新模式提高抬头率

“1+3新”的教学模式是湖北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特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实行集体备课,通过“二研(研读教材、研读大纲)、四备(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四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内容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考核标准)”等程序规范了教学标准,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和标准性。另外,教学语言新,通过邀请青年博士和青年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课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了适合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实现了教学语言的简洁化、通俗化、青年化,保证了与青年学生在同一话语频率互动沟通。教学内容新,鼓励教师习惯性式学习、碎片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通过新媒体手段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和思想及时传达给学生,确保教学内容贴近时政、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方法新,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抖音、雨课堂、微助教等)进行课堂教学,促使教学方式结合故事题材、结合先进典型、结合影视作品,确保教学方式新颖、有效。通过“1+3新”教学模式逐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

(三)新探索增强入心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湖北经济学院尝试了“必修加选修,线上并线下,一课配多师”的新探索。想尽一切办法、整合一切资源,动用一切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和扎实的作风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举全校之力,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了《当代中国》精品课程,创下了150个课堂名额被16秒抢光,课堂到课率100%,90%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记录,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鉴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该校尝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网上学习基本知识点,教师课堂讲授重点难点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识面。为了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湖北经济学院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尝试了一堂课配备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启发了学生多角度理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增进了理性认同,达到了“1+1>2”的效果。

(四)因事而变满足新需求

“所有教学模式的特点都在于它们的任务体系、目标体系和奖励体系。”[2]要完善这些体系,达到预期目标,获取正向激励,教学内容就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此,湖北经济学院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课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相关专业兴趣和基础的教师在保证不降低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教学,凸显课堂教学针对性。同时,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湖北经济学院尝试了编写《教材辅助用书》的实践工作,一方面将十九大精神、精准扶贫国策、中美贸易战、杭州峰会、“两会”民生、国际关系等时政热点编入教案、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院校特色,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素材编入案例,从源头上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对时代信息了解的新需求。

(五)因时而进拓展新视野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湖北经济学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予以推进。一方面充分整合学校、企业、党校、社科院等资源,把学校主要领导、企业党务人事、中国社科院专家、党校系统教授等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知名專家学者特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队伍,高位嫁接、借船出海、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实行走出去战略,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地点、内容和形式,制定学分要求、形成长效机制。将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向红安、延安、韶山、贵州等革命圣地或南京、重庆、山西等革命牺牲地进行实景式培训学习,感悟革命精神、加强党性修炼、汲取红色养分、拓展思维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自己“活”起来、“实”起来。

(六)因势而新增添新魅力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大胆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3]以此为遵循,湖北经济学院坚持从本质上理解、规律上把握、创新中改变,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实践和方法等要素进行了探索。其一,通过注重仪表服饰营造正式、端庄、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观环境,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务必正装授课,在权威的氛围下讲授能被学生信服的观点。其二,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在保证足额实践学分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设计了“与优秀面对面”系列、“我的课堂我做主”系列、“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系列,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对标、参与、成长”,鼓励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理论真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合作,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缝对接、紧密契合,打造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需要的平台和技术,让技术为教学服务,促使课堂效果越来越好。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模式,虽然能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主动性,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同一个方向上形成合力,有效改善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力戒虚化,确保全方位机制落到实处

再好的机制,如果执行不到位,就形同虚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同一个方向上形成合力。在全方位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机制建设,关键还是要落实责任。因此,开展全方位教学时,首先要强化责任意识。“意识到位,行动就自觉;责任到位,担当就主动。”[4]高校各部门、各学院要把“立德树人”责任切实记在心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绝非只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独角戏”,这是全校的中心工作,需要各部门、全学科的“大合唱”。其次要强化责任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只有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才能取得实效。高校党委要负责厘清责任清单,探索落实办法,确保各项工作不留空白、不藏盲点,将责任落实到每条战线、每个环节。基层党委要实施责任目标管理,逐级分配任务,切实把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确保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第三要强化考核问责。全方位机制力戒虚化,既不能“两张皮”,也不能“一锅煮”。只有严格考核、有效问责,层层传导压力,才能推动一体化机制的有效运转。

(二)避免泛化,推进跨学科资源交叉融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整合和应用其他学科的有效资源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理论和特色,如果忽视其差异与特色,就容易陷入“泛化”的境地。因此,整合跨学科资源时,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整合跨学科资源是为了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了“跨”而跨学科,而是为了“用”而引用。聚焦问题——分析问题——引用资源——解决问题,才是正确整合逻辑。其次,要进行理论指引。不管引用哪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避免出现立场问题和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确保引用资源的政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有机交叉融合。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为了有效沟通,并非“强制阐释”。“所谓有效沟通,是指在尊重学科差异和边界的基础上让学科自然对接,产生学科间的化学反应。”[5]因此,整合跨学科资源要避免学科间的互相遮蔽,倡导自由对话,力促有机深度融合。

(三)防止俗化,力促思政课内容真亲深活

全方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关键是要让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提升其入心率。学生即便人到了、头抬了,但如果没有入心,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如何有效从教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把课讲活了,学生愿意听了就可以了,至于讲授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或者认为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只要按教学大纲讲清楚内容就可以了。以上两种认识就导致了两种结果:一种课堂上“段子满天飞”,主题主线偏离,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教育意义;一种课堂上“死气沉沉”,睡倒一片、玩手机一片,教学效果极差。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力体现 “真、亲、深、活”的要求。所谓“真”,就是要有一定的哲学高度,能够讲出事物的核心内核和普遍真理;所谓“亲”,就是授课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讲述深刻的理論道理;所谓“深”,就是要有一定的历史深度,既深入浅出又思想深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悟透;所谓“活”,就是要有一定的前沿新度,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化学生,促使其入心入脑。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 [美]理查德.阿伦兹.学会教学(第九版)[M].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6.

[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4] 姜赟.抓管党从严,将责任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6-11-1.

[5] 钟扬.跨学科研究要避免“泛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26.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2017534)

作者简介:肖述剑(1981-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