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侯孝贤电影东方美学风格

2019-09-10 04:14王小敏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性

王小敏

摘 要:本文通过对《风柜来的人》电影中东方传统美学特征的分析,对侯孝贤在台湾新浪潮电影中确立自己的独特美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加深对侯孝贤传统美学风格的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风柜来的人;东方美学;诗性

引言

《风柜来的人》作为台湾当代导演侯孝贤的奠定风格的代表作品,获得了1984年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风柜来的人》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一部,这部电影描述了台湾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风柜上的三个青年从故乡风柜到大城市高雄的一段人生经历,故事简单明丽而深刻,没有繁杂的故事情节,对情感的处理也大多是以沉默代替爆发,电影中长镜头与空镜头的运用,让侯孝贤打破了他原有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更高的艺术成就。侯孝贤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独到理解。

一、美学思想启蒙

侯孝贤在拍《风柜来的人》之前的创作风格与这部电影完全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他与他的合作伙伴在拍摄之初配合的不是很好。在他的创作的迷茫时期,他阅读了沈从文的自传,并且产生的很深刻的感悟,感悟到东方美学独特的意味。可以说,沈从文就是侯孝贤的美学思想启蒙者。他非常认同沈从文“不是批判,不是悲伤,其实是更深沉的悲伤”的观点,以最客观的角度来拍摄他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把视角转向社会中的小人物,首次邀请非专业演员进行电影制作,虽然最初难以理解这部电影,但是沈从文的思想影响侯孝贤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去讲述主人公阿荣阿清等人的青春缩影,一种客观的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很高的逼真性,并且会带给观众一种亲切的熟悉的感觉。

沈从文虽然是京派作家,但笔下多是湘西的旧农村,在沈从文笔下,湘西农民也被一种无力的宿命感所笼罩,命运使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无法逃离。在沈从文的书中也会有黑暗的悲伤的事物,但是作品依旧具有一种客观性,一种冷峻的态度,这也使得侯孝贤以一种“冷眼看生死”的态度拍摄了《风柜来的人》。

二、东方美学的诗性

有人说侯孝贤是抒情诗人,这可能也就是从这部电影说起。人诗意的栖居,使得侯孝贤的这部作品走到了观众的背面,不再去追求商业化的成功,而是去讲述了如同阿清一样的一代台湾青年的迷茫。作品也具有如下特色

(一)含蓄

传统美学的情感表达就是含蓄的,是抒情的。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抒情方式,就转变为一种沉默的。整部电影看不出任何的主观情感的宣泄,好像就是将镜头架在某一个地方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按下了开始。高中毕业的阿清在等待的日子中无所事事,甚至于打架斗殴,他们因此受到惩罚,但也下定决心从风柜走向高雄。在找工作,生活,娱乐,种种生活中,我们看到了阿清的成长。父亲去世后,阿清回到家中回忆起父亲在的美好生活,而父亲曾让阿荣抬不起头来的伤疤也因父亲去世后而释怀。在父亲的葬礼上,本该诉说的阿清一如既往的选择沉默,一如他面对其他事情。客观的呈现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当下社会的真实境况。

正是这种含蓄的抒情,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特殊的魅力,也使得这部并不起眼的作品,其实意蕴深刻。电影中长镜头,空镜头的运用使得人物的抒情与人物形象的体现更加客观更加鲜明,也让人觉得熟悉觉得亲切。

这种含蓄还体现在导演对于影片的选景与构图等。无论是从阿清家望向大海的画面还是阿清等三人被骗上空旷楼房的眺望,都使得画面独具匠心。这是一种“诗画一体”的表达,使得诗性具有了具象的表达,山水城市之中也蕴含意境。这种不夸张不做作的美也真实的表现了台湾青年青春的冲动与成长的懵懂迷茫。

(二)张力

电影《风柜来的人》风格简约,凝练,平淡的叙述蕴含真挚的情感,这种叙述就是充满张力的表达。侯孝贤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年轻,在这部电影的拍摄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但是电影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能领会的远比表达的要多

电影以青年的打架斗殴事件开始,以青年为生活的叫卖声结束,看似无用的画面与情节反而表达出导演最想表达的内容——台湾新青年的成长。而导演并没有选取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仅仅以生活的琐事,将阿清的友情,亲情,爱情全部表现出来。年轻人面对未来的不知所措的茫然的等待,使得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耐人寻味,似乎难以理解,但是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的迷茫。

(三)象征

一部作品,无论是文学或者影视作品,都会恰到好处的运用象征。《风柜来的人》也不例外。虽然侯孝贤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也充满了各种全新的尝试,各种对未知的探索,但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阿清一行人初到高雄时上错三次的公交车,被骗到烂尾楼放眼望去的陌生城市,宁静的风柜的海边与街巷,象征著台湾青年的各种生活的猛烈碰撞,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推动了主人公阿清的转变。大城市的生活最初总是难以适应的,而拥有这种难以适应的感觉的人又何止阿清阿荣三人?阿荣与他的三个朋友,在风柜整日一起赌博,打架,无所事事,进入高雄开始工作却产生了观念上的巨大分歧,最终大打出手;阿清到了高雄与邻居的女孩纯真而羞涩的爱情,充满希望却又戛然而止,无疾而终。看似风轻云淡的故事,象征了大部分台湾青年以及其他年轻人的青春故事,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触动。

总结

《风柜来的人》相对而言早于侯孝贤其他名声大噪的电影,很少被人们关注,但确实是侯孝贤奠定风格的抒情作品。作品中的诗性的表达完美的诠释了他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恰到好处的客观的冷峻的表达,相比其他电影更加具有震撼力。

参考文献

[1]陆杰.我们青春停靠的车站——解读《风柜来的人》[J].电影评介,2009(11):38-39.

[2]赵丝玲.侯孝贤电影的叙事手法——以《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为例[J].群文天地,2012(15):148-149.

[3]林恒.影像的诗人:侯孝贤的写实美学与东方意蕴[J].中国包装,2020,40(01):62-64.

猜你喜欢
诗性
卷首语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诵读:让新诗教学回归诗性
古诗教学要注重诗性
李白与东晋名士风流及其诗性接受方式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试论黑泽明电影中的诗性表达
论肖凤散文的诗性与智慧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