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党报时事新闻更“接地气”

2019-09-10 01:47荣秀石郑俣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接地气党报

荣秀 石郑俣

摘要:充分考虑受众思维和语言习惯,把重大政策、高深科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新闻,这就是“接地气”。

关键词:党报;时事新闻;接地气

一、目前时事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时事报道中,很多都有着重大的新闻主题,但重大新闻的报道有一定的固定模式。新华社记者的站位与地方報纸是不同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有些新华社稿件相对于地方党报的阅读者来说就显得太“高大上”,似乎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联不大。但既然是重大主题,就不能不见报,如何做到将重大活动报道做到普通群众爱看、看得懂,就成了摆在我们时事编辑面前的一个课题。

时事新闻报道形式固定、循旧。过去,时事编辑很少将时事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再提炼,找寻观众感兴趣、接地气、合民意的新闻,报道如果不能满足群众的阅读心理所需,必然导致他们失去了对时事新闻的阅读兴趣,宣传效果就不会好。

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时政新闻报道还要注意标题等语言的与时俱进,贴近群众语言。

二、让时事新闻“接地气”的几种有效方式

(一)借助新媒体语言形式,降低“高、冷”度,满足读者需求。读者即受众,他们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最终接收者,只有掌握读者阅读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宣传,真正“接地气”。研究表明,新闻媒体读者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心理特征,即:

——求知意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应知、未知、欲知的内容。由此决定了媒体受众的需求,那就是新鲜的、不了解的、有新知识点的内容。

——好奇意愿。读者阅读信息,探求新奇刺激。因此,媒体尤其是党报虽然不能单纯低俗猎奇,但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报道中引入或者选取一些具有新媒体语言、报道形式活泼的新闻。

—从众意愿。在接收新闻信息时,个人通常愿意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对表”倾向,所以,我们在选取稿件时,需要注意照顾到读者随大流的阅读习惯。

——关联意愿。实践显示,一般情况下,读者更关注和自身相关的新闻,基于此,我们就需要让新闻报道尽可能贴近群众,关注那些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和精神需求密切相关的新闻。近年来,基层党报时事新闻报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性报道,受到广泛欢迎。

——逆反意愿。读者看新闻,对质疑内容事件真伪、观点对错的报道,也既所谓的“幕后”消息,兴趣比较浓厚。基层党报时事新闻在大事追踪报道中,需要把握新闻的权威性。

(二)挖掘时事新闻内涵。一般情况下,读者更关注新闻报道中与自己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围绕读者的这一需求做新闻,时事编辑就需要每天在面对新华社来稿时,多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抓住当天新闻的核心和重点,借助多种版面形式在国际国内重大主题活动与群众的生活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让“高大上”的时事新闻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接地气”。

(三)形成专题聚合效应。把握重大主题,跳出传统组版定式,利用大专题的形式,集合图片、消息、通讯,甚至手绘、漫画等多种题材,打造全景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道,版面也可突破常规,必要时利用连版方式,强化规模效应。通过大组合的形式在版面上集中推出专题报道,产生规模集聚效应,见高度、见深度、见内涵,满足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

(四)大事之中找故事,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作为时事编辑要强调把关意识,面对大量的新华社通稿,要吃透政策、把握版面宣传基调,要充分运用;其次,在“保真”的基础上,也可以选取互联网上时效性强的信息作为补充稿源。此外,为提高时事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引导力,在报道选题上,应“大局着眼,小处人手”,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对接群众关切,寻找最美故事。

党报的时事新闻要出彩,时事编辑就要让新闻报道更好地“接地气”,这是媒体宣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最好方法。只有“接地气”的新闻,才能用温度和深度显现新闻的价值,提高主题报道的可读性、易读性和悦读性,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接地气党报
这一年,你所关心的大事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那些读新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