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奇伟巧夺天工

2019-09-10 07:22张莹
收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宣德五彩青花

张莹

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由此可知,仿古瓷的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指仿古瓷的特定对象,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仿古瓷萌芽于两宋,如龙泉窑曾刻意仿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北方的磁州窑仿“定窑’的白瓷等,其制瓷均造诣颇高。

明代,儒家正统文化重新高涨,文学上的“复古”运动,使文人雅士间,兴起了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与赏鉴之风,推动了工艺美术品领域中的仿古倾向,无论在品种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丰富而深入的程度,仿古瓷进入成熟期。明代仿古瓷以青花仿古为主体,仿宋代名窑亦是明代仿古瓷的主要表现形式。仿制宋代名窑瓷器,主要是欣赏其瓷釉那种恬淡静谧的境界,其欣赏之举正反映出对士大夫精神的向往,而这恰恰与明宣宗、宪宗两位皇帝的精神趣味合拍。正是这二帝的力倡,推动了官窑瓷器中仿宋代名窑瓷器的出现。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已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清政府对内,除继续以高压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外,也实行了一些安抚民心的新政策,如1669年实行了“更名田”及以后实行的“摊丁入亩”,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柜对地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盘剥和束缚。康熙在位61年,总结并借鉴了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心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江西地处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景德镇的制瓷业因此一度衰落,后又经吴二桂战乱,直至康熙十九年左右,景德镇的制瓷业才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清代仿古瓷始于康熙朝,康熙著名的“臧窑”“郎窑”,在仿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如“臧窑”烧造的各种单色釉瓷器品种,仿弘治黄釉、仿宣德吹青等等,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如“郎窑”仿宣德的“郎窑红”、仿宣德的青花、仿成化的斗彩等等,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一、“臧窑”与“郎窑’

中国宫窑制度萌芽于唐,形成于宋,发展于元,成熟于明、清两朝.景德镇虽然早在唐代就有向朝廷贡瓷以及景德镇“监陶官”或“监瓷务使”的设置的文献记载,但目前缺乏实物与考古发现,不足采信。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作为地方贡瓷之一则是不争的事实。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发掘一残器,其器底铭记“迪功郎浮梁县丞臣张昂措置监造”,这是目前考古最早发现的瓷器上带有景德镇监陶官姓名的实物资料。此时监陶官担当的角色是税务使,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负责组织和管理瓷器的生产只是其辅助性的职责。元代景德镇出现了官方监陶机构“浮梁磁局”,至泰定初被撤除,让饶州路总管监理窑务,至明代,景德镇才真正开始成立专门烧造宮廷用瓷的机构,在珠山设立御器厂,并委派官员或太监到此督陶。此时督陶宫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指导和管理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并保证御器厂生产的瓷器安全运送到京城。由于专门烧造宮廷用瓷,督陶官督陶期间,不得将御器厂生产的瓷器进行买卖,即便是次品或废品也只能打碎埋地,更不得私自赠送他人,否则将处以重刑。

顺治十一年(1654),清政府恢复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并将“御器厂”改名为“御窑厂”,委派官员督造。清代的督陶官有“督陶官”和“协造官”两个级别。其中,督陶官主要负责向上奏报事务、向下传达任务、解交运送到京等,每年春、秋两季到御窑厂巡查,一般不参与瓷器生产的具体事宜,亦有例外,如唐英;协造官主要负责御窑厂生产的具体制作和日常管理,长期驻扎景德镇,协助督陶官完成御器生产的任务。顺洽、康熙时期,督陶官由中央临时委派官员赴任或由地方官员临时兼任,无协造官,官员无定制,任期亦不固定,基本延续了明代临时委派的方式。这一时期的督陶官品级较高,职责较多,督陶只是其中之一。

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清廷旨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供器,命广储司郎中徐廷弼、笔帖式车尔德、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于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驻厂督造,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停止。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实际负责督造者为臧应选,所以将这期间的御窑称为“臧窑”。据《景德镇陶录》载:“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鱔鱼黃、吉翠、黃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迨后之唐窑犹仿其釉色。”由此可见,臧窑的突出成就即表现在颜色釉方面。从传世品看,著名的康熙豇豆红釉(即吹红)(图1)及洒蓝釉(即吹青)

(图2)瓷器最早应属臧窑出品,而且除了鳝鱼黄和黃斑点以外,《景德镇陶录》所提臧窑其他品种均有实物印证。所谓“诸色兼备”“器曰完善”,即从臧窑开始。

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五十一年(1712)期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景德镇御窑厂在其监理下烧造御用瓷器,世称“郎窑”。郎窑的突出成就是在仿明代永乐、宣德鲜红釉的基础上,创烧出著名的“郎窑红”(图3)。此外,郎窑还仿宣德豇豆红、青花,仿成化的青花、斗彩和仿永樂的白釉脱胎器。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中评价郎窑“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给予郎窑很高的评价。郎窑还发展了正德时已有的素三彩瓷器,它的彩色除了黃、绿、紫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色。郎窑开创了在素烧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的素三彩,器身不施釉料的加彩方法,使加彩方式更为多变(图4)。

“臧窑”与“郎窑’作为康熙朝两大名窑,其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康熙朝仿古瓷的水平。

二,康熙朝的仿古瓷

康熙十九年(1680),景德镇作为御窑厂大规模的产瓷活动才得以开始。康熙官窑瓷器以工精质美取胜,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大器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巧夺天工,仿古瓷的发展更是独树一帜。康熙帝高度重视瓷务管理,亲自选派督陶宫,促进了康熙制瓷技术的发展。综合康熙朝的仿古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青花仿古、红釉仿古、斗彩仿古、白釉仿古、五彩仿古和釉里红仿古。

1.青花仿古

康熙青花与明代制品相比,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和艺术境界。康熙青花所用原料为云南“珠南枓”,含氧化钴较高。其彩饰从黑重和青翠,深沉而又清新,到鲜嫩、翠雅,再到淡雅、灰暗,几经变化,起伏较大。此时的青花,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以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有“五彩青花”之称。

从仿古瓷的角度看,康熙时的青花仿古瓷在摹仿明代青花瓷器的时候,往往以自身的特色为前提。康熙青花以平涂的施彩方式为主,摹仿明代成化、嘉靖青花则十分逼真;而摹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则略显牵强。

如清康熙仿永乐款青花碗(图5),胎体较永乐原器圆润、细膩,青花色调为翠蓝,与康熙青花的普遍特色相同,彩饰较匀平,无深浅变化。永乐青花所用色料为苏麻离青,青花发色浓重鲜艳,并有黑色结晶斑,如明永乐青花灵芝纹碗(图6),与之相比,康熙仿永乐器的青花色调保持着康熙本朝的特点,虽下署永乐年款,但器身康熙风格明显。

宣德青花工艺和装饰风格颇为相似,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深沉,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有桔皮纹,而国产青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的情况。康熙仿宣德青花器仍具有本时代的特征,如康熙仿宣德款青花山水纹盘(图7),较宣德器胎体拙重,口沿偏厚。青花发色翠蓝,平涂彩饰,平缓不惊,在表现宣德青花的晕散感和渗透感时,往往显得生硬。

成化青花多改用“平等青”原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再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显得深沉雅致,十分脱俗。成化青花大多色淡,透彻而明晰,无漂浮感。同时,青花也有发色浓重的,如画三友、三果、九秋的盘、罐等。康熙仿成化款青花人物故事瓶(图8),口微撇,短颈,溜肩,卧足,腹部绘青花人物故事图,底白釉,上有“大清成化年制”青花款。此器较成化器胎体拙重,造型也显得厚实。此青花款书写较随意,与成化年款的抑扬起伏对比悬殊。

如康熙仿成化款青花团凤纹杯(图9),敞口,体瘦长,圈足。杯身绘三组团凤纹,近底处绘礁石海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此杯为清康熙时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质细腻,纹饰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极富装饰性。

2.红釉仿古

康熙朝红釉发展迅速,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均有各自风格,其中郎窑红和霁红均是仿宣德红釉衍生出来的新品种。郎廷极(1663-1715),字紫桓,又作紫衡,号北轩,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郎窑红又名“郎红”“红郎窑”“牛血红”“鸡血红”等,是康熙时景德镇摹仿宣德鲜红釉基础上派生出的新品种,其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釉层凝厚,具有玻璃质感。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廷玑所撰《在园杂志》所载:

近復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此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鬃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此史料肯定了郎窑仿制明代宣德的成就.郎窑红釉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之分,单层釉饰釉较薄,釉面光亮,开有细片纹,琢器器口边沿处的釉面在高温熔融下往往垂流,使器口显露胎骨,并使器物上半部为浅红色或淡青色,釉色不及下半部匀净。釉面接近露胎处一般呈现白色或米黄色。双层釉釉汁凝厚,釉面匀净,无垂流现象,多开有较深纹路的片纹。无论是单层釉还是双层釉,郎窑红釉器的琢器一般里釉为白色,或米黄色,或微泛青色,开有片纹。大多器身垂釉呈黑褐色,并且多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康熙时的郎窑红为仿宣德红釉,其器的口和足部也有与明代宣德红釉相似的“灯草边”,但是与宣德自然形成的白口不同,康熙郎窑红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郎窑红瓷器造型以瓶、尊为主,另有盘、碗、盒、炉、觚、洗、水丞等,诸器之中,以观音尊(图10)的造型最为优美,其形状为撇口,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形体挺拔,曲线收放有致,显得雍容端庄。郎窑红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1300℃以上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它对烧成时窑内的温度、气氛要求很严格,烧制一件成功的作品很难,常常是千里挑一。因此,郎窑红瓷器受到人们的珍爱,除了其釉色鲜艳悅目外,郎窑红的稀有也是其重要原因。

除了郎窑红釉,康熙霁红釉(图11)亦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霁红釉的釉面不流不裂,起桔皮纹,既无郎窑红浓艳透亮的玻璃质感,也无豇豆红淡雅柔嫩的妩媚感,而是自成一格,给人以深沉稳定的美感。康熙霁红器传世不多,常见器物有梅瓶、笔筒、僧帽壶、碗、盘等。或署官款,或无款。

除了釉色仿古之外,郎窑红和霁红均有仿器物制品,如仿宣德的僧帽壶、盘等,仿制逼真,工艺高超,是中国古代仿古瓷中的精品。

3.斗彩仿古

康熙斗彩在造型上以盘、碗、杯、罐较多,竹节式罐、贲巴壶、菱花式盆等新款式古朴凝重。其色彩丰富亮丽,承继明代而又有所发展,釉下青花鲜艳青翠,釉上诸彩色彩鲜亮。新创橘红色鲜明,黑彩光亮,翠绿深亮。常以覆彩、加彩、填彩方法平涂色彩,薄匀透体,能见彩色下的青花线纹。虽为平涂,但力求以深浅颜色的搭配变化来表现物象的远近向背.通常,其用釉下青花来勾描花卉、鸟兽,或作为图案的局部片段,形成以青花和彩色相配的完美纹饰。釉上填彩的面积,一般不及釉下青花的面积大,仍带有明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的遗风。康熙斗彩仿古制品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特别是仿成化斗彩瓷器的制品,如仿鸡缸杯、仿花蝶盖罐、仿花蝶天字罐、仿鸳鸯卧莲碗等。此时的仿古瓷不仅与成化制品酷似,而且将成化器物的表现形式进行发展变化,使之生动地反映出此时期斗彩瓷器的时代风尚。

成化斗彩以斗彩鸡缸杯最负盛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图12),杯敞口微撇、浅腹、卧足,杯外壁饰两组雄雌雏鸡图,雄鸡昂首呜啼,雌鸡低头觅食,三只雏鸡展翅追逐,画面生动传神,底圈足内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此杯做工精致,胎壁极薄,卧足部分旋削得非常规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

同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亦藏有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图13),杯敞口、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足内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足边刮釉一周。外壁绘雌雄雉鸡,或俯首觅食,或奔跑追逐,与成化斗彩鸡缸杯基本一致。但此器较成化器形制笨拙,缺乏柔和感;鸡的形象缺乏生气,特别是鸡尾颓然下垂,显得十分无力。

4.白釉仿古

中国白瓷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隋、唐、宋、元时,白釉瓷器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产品,元以后景德镇和德化窑分别创烧了新的白釉品种,如著名的元代枢府釉、明代甜白釉和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白釉等。依文献及传世品看,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生产的素白釉器主要有三种,一为仿宋代定窑白釉:一为仿永、宣白釉:另一种则是具有本朝特征的填白釉。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至宋代显赫于天下(图14),其温婉的色调,印花、刻花与划花技巧,将白瓷从纯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康熙时期仿定窑瓷器一般无款识,主要有两类,一是在造型、釉色、纹饰等特征上摹古;一是对定窑白瓷釉色的模仿,造型与纹饰则多为本朝流行式样。

清康熙仿定窑白釉划花云龙纹折沿洗(图15),折沿,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光亮。口沿呈灰黑色,俗称“青砂口”,为仿宋代定窑瓷器所镶铜圈。内外划花装饰,近口沿处均刻划回纹一周,内底双线圈内刻划云龙纹,纹饰线条纤细流畅。此洗虽极力摹仿宋代定窑白瓷,但因其烧成温度比宋代定窑瓷器高,致使釉面更加光亮,这是清代康熙时期仿定窑白瓷的显著特征之一。

康熙仿永乐白釉即仿永乐甜白釉,有光素器及暗花器。据《陶成纪事》载:“一仿永乐窑脱胎素白银拱等器皿”,传世品中见有康熙仿永乐甜白釉锥拱龙纹碗(图16)。

5.五彩仿古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彻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

明代五彩自宣德开始,至嘉靖、万历时已相当完备,尤其是和釉下青花合绘于一器的青花五彩品种,在当时居主流地位。如明万历五彩鱼藻纹蒜头瓶(图17),蒜头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以青花、红、绿、黄、黑、赭等彩装饰,颈部绘折枝梅,花枝疏简,在白色底釉的衬托下越显清雅脱俗。腹部绘鱼藻虾蟹,形象生动,构图错落有致。两组纹饰以卷枝纹相间。蒜头口上饰莲辦纹,口沿上横书青花“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瓶造型端庄凝重,优美典雅,纹饰细腻,线条流畅,色彩清丽雅致。颈部疏淡简逸的花纹与腹部繁密的花纹构成鲜明对比,而全瓶装饰花纹在总体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件器物代表了明代万历五彩大件瓷器高超的工艺和艺术水平.

到了清代康熙时,五彩器主要是在白瓷釉上彩绘,少用青花,并以其绚丽的色彩、精湛的绘画、丰富的品类,与当时著名的青花品种争雄.康熙五彩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而且彩饰中出现了蓝彩和金彩,不仅使青花的作用逐渐消失,而且增添了许多富贵华丽之气.

康熙时期的五彩仿古瓷,大多带有同时期瓷器的风格特征。这时期的五彩器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样式颇多,除本朝款外,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居多。

如清康熙仿万历款五彩红龙花觚(图18),撇口,长颈,鼓腹,胫部外撇,玉璧底。器身以五彩装饰,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仿款。此器仿款字体清秀,但有些拘谨,“年”字的重心上移,可见康熙款识的特点。

如上可见,康熙仿成化款器物,或造型于成化或万历时所不见,或以五彩摹仿成化斗彩器的纹饰,因而很难与成化的器物相对应。

6.釉里红仿古

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继承了元、明釉里红瓷器的制作传统,又受到同时期青花瓷器工艺的影响,不仅胎体坚致,造型规整,器物种类繁多,而且彩饰浓艳、鲜亮,呈色稳定,纹饰讲究晕染写意,虽与青花纹饰表现手法不同,但其效果和境界完全可以與之比肩.如清康熙青花釉里红螭龙扁瓶(图19),直口、长颈、腹部呈扁圆状,底部圈足。口沿下绘青花斜条纹,颈部分层绘有珍珠纹、雷纹、回纹,瓶腹部以釉里红绘行龙追逐火焰珠形象,龙身及火焰珠、火焰均以青花勾勒轮廓线;底足外面有青花圈纹,瓶底有青花双圈纹。此件瓷瓶器型雅致,青花、釉里红相映生辉,反映了清康熙朝青花釉里红的独特之处。

此时期釉里红的仿古制作却没有同时期的青花制品那么多,而且多为仿器物制品。

三、康熙朝仿古瓷的特征与影响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知,清康熙朝仿古瓷的数量之繁多,种类之丰富,仿制技术之高超,与当时瓷器发展的联系之繁密,都是前所未有的。梳理康熙朝的仿古瓷,可知其大概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仿器物

康熙前期仿古瓷的仿器物制品,即仿制前代名窑器物的各个方面,或绝大部分,使仿制品与原器不易辨别。此类器物不仅器物较多,而且工艺水平也甚为高超。究其原因,皇帝对瓷器生产的重视是其基本因素。这一时期,由于皇帝对瓷器生产的重视,宮廷不仅出以巨额资本,不惜工本地精制瓷器,而且网罗人才,并派专门的督陶官督理,使制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康熙时期仿器物制品,主要集中在康熙的青花和釉里红上,其精心的造型,细致入微的纹饰,如康熙青花制品上的片状方式、康熙釉里红制品上的线描方式,等等,都是为力求使器物达到原器效果而运用的工艺方法。

2.仿造型

在康熙仿古瓷中,仿造型制品极少。仿造型制品与延续其他工艺制品的造型极为近似,它是取前代瓷器造型的一种,在仿制时也只注重掌握何种造型的基本形式,而不注重追求其风格。

3.仿款识

康熙仿款识器物的款识书写,大多立足于本朝年款的风格。从前面的实例看,康熙年款中有一种款识的书写相当工整,同时讲究顿捺变化,因此仿款也明显带有这种特征。

康熙时期的仿古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既继承了前朝制瓷的许多优秀传统,又能在制瓷技术上不拘一格地不断革新,先后出现了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等,其充分显示了康熙时期陶工的创造才能和卓越的表现力,为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尹翌)

猜你喜欢
宣德五彩青花
惊艳世界的“青花”神采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宣德炉探究
炉中岁月长
青花·木 产品设计
五彩森林
五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