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墓志瓷盘解读清代江西的丧葬文化

2019-09-10 07:22钟洪香陈书迁
收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立碑瓷盘嘉庆

钟洪香 陈书迁

墓志又叫“埋铭”“葬志”等,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附葬品,随棺埋在墓穴中,记载死者生平事迹、卒年、葬期,一般多采用石、砖,少数亦有铁铸品,陶瓷品。随着东汉后期烧造工艺成熟,人们“恐地变,虑山异,镌瓷石为墓志铭”。青花墓志最早出现于元代,以瓷为质,青料为墨,用毛笔书写或直接刻写,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制作时间明确,是探讨丧葬习俗的重要资料。它多见于江西景德镇及周围地区,江西省博物馆藏瓷质墓志元代仅一件,明代较少,清代较多。

一、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墓志瓷盘

江西省博物馆藏数十件墓志瓷器,器型分为盘、方盒、方形或圆形板、谷仓四类,其中元代器型为瓷质谷仓,因精湛的制作工艺及堆塑内容,被认定为永久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明代器型均为方形或圆形瓷板;清代器型有瓷盘、方盒、方形或圆形瓷板,以方盒最为常见:民国器型为方盒。墓志铭文均为反映墓主生卒年代、姓名、身份、立志人名与墓主关系、葬地风水、墓志缘由等信息。

在馆藏瓷质墓志中,清代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绝大多数为白胎青花器,纹饰刻画粗糙,铭文率性随意。清墓志瓷盘共有8件,7件为青花墓志盘,1件为豆青釉刻划铭文瓷盘,以嘉庆年间居多。墓志铭纹多数刻于盘内,也有刻在盘外壁的,铭文直接刻划在瓷盘原有纹饰上。瓷盘纹饰包括一路荣华纹(图1、图7)、喜鹊闹梅纹(图2)、双马纹(图4)、龙纹(图6)、过墙龙纹(图8)等吉祥纹饰,无论器形、纹饰、铭文风格均较为粗糙,为景德镇民窑生产,应给清代不富裕的江西平民使用。

为了方便释读清墓志瓷盘上的铭文,暂列5件具有代表性的清墓志铭文盘,特将每行竖排书写为横排,历史年代后附公元纪年,某些异体字、简化字改为现在通行的文字,如“妣”原为上下结构,现在识别为左右结构等,暂未识别的文字用“口’表示,以“/”作为每行和区别立志人名的标識。(附:丑时为“1时到3时”、辰时为“7时到9时”、酉时为“17时至19时”、戌时为“19时到21时”、亥时为“21时至23时”)

1.清嘉庆青花一路荣华盘(图1),竖刻七列,墓志铭原文为“故母游氏生康熙癸巳(1713)年八月初一日/亥时没乾隆甲寅(1794)年十月十八戌时/葬水南四庙下关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嘉庆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日庚申酉时/孝男利湛/清/泗孙正宇/宦/窠曾孙天详/诵/诚/等立”。

2.清嘉庆青花喜鹊闹梅纹盘(图2),竖刻八列,墓志铭原文为“清故父曹公口口/生乾隆丙辰年(1736)四月廿口/于时没嘉庆丙辰年(1796)/三月初五戌时葬水南/四庙下关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分金,嘉庆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庚申酉时/孝男天耀/孙口先/光/鲁智礼等立”。

3.清嘉庆青花花卉墓志铭文盘(图3),与其他刻写方式不同,刻于盘外壁,竖刻三列,墓志铭原文为“清故黄公名翼文字西翰爵行四十五府君乃册九一公之曾孙意七四公之次孙声二四公之次子也生乾隆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亥时殁嘉庆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辰时享年八十有二/公生子五信/茂昭显昭/简运口口媳陈/唐/欧阳/纪/余/罗/洪/李/张/吴/孙跃口口蔚/振萍/省儒/雅/杰通嶙峋/孙媳妇口/龍/陈/谢/余/吴用曾孙树/策考网口口淌口毛,曾孙媳妇欧阳/立此为万年之记云”。

4.清嘉庆青花双马纹盘(图4),墓志铭原文为“故祖曹公成章人人生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十月二十九日戌时没/乾隆丙寅(1746)八月廿六时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歲九月初八酉时安葬龍泉县/水南四庙下关土井頭庚山甲山向兼酉卯/分金/孝孙刘绣缓/曾孙立晟昊擊玄孙元禄祯保/嗣孙道口/珠/珍等立”。清嘉庆时期江西龙泉县即吉安府龙泉县(今吉安市遂川县)。

5.清光绪豆青釉刻划墓志铭盘(图5),墓志铭原文为“原籍南昌府南昌县沥南村/寄寓赣州府城东坊磁器街/道光庚于(1840)年十一月初十日辰时生/皇清诰封通議大夫顕考熊公讳在章號晓亭府君老人人之铭盘/光绪甲辰(1904)年四月二十六日丑时殁”。

二、清墓志瓷盘内涵解析

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墓志瓷盘铭文主要刻写在盘内壁,只有一件刻于盘外壁,内容或简单或丰富,简单者只有墓主人生卒年月及立墓志人,丰富者除基本信息外,有的涉及到立碑缘由、葬地风水、墓主人身份等信息。

(一)来源分析

通过入藏来源信息和墓志铭原文分析,有的有明确的出土信息,有的铭文内容明确了葬地,如葬子龙泉县或原籍为南昌府,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来源信息.

其一,清光绪豆青釉刻划墓志铭盘(图5)由1952年南昌向塘飞机场出土。数量虽少,依然可证明瓷质墓志铭是作为葬具使用的,有可能是放在墓主头部的龛洞中。有学者认为在坐北朝南的墓室中,墓主的头部在北方,家境较好的后人会在沿着墓主头部的墓壁上开凿出三个龛洞,中间的龛洞一般是正方形的,用以摆放较为贵重的陪葬物”。后壁带小壁龛的在赣粵高速公路吉安市曲濑段的清代墓葬中较为常见,其中一墓出土一方墓志,记载为清乾隆时期墓,随葬有筒形小罐、捏流无望壶形器。

其二,清嘉庆青花双马纹盘(图4),墓志铭上清晰记载“嘉庆十五年庚年歲九月初八酉时安葬龍泉县”,可知葬地在龙泉县.清嘉庆时期江西龙泉县即吉安府龙泉县(今吉安市遂川县),与其他馆藏嘉庆时期的墓志盘对比分析,可知葬地风水几乎一致,都是选择“四庙下关土井头/庚山甲向兼酉卯分金”的吉穴进行埋葬,且进入江西省博物馆之前的来源几乎都是吉安市文物商店收购,因此可以确定,这一批嘉庆时期的青花墓志盘都来自吉安府龙泉县(今吉安市遂川县)及周边地区,其葬制葬俗亦同。还有一件为清光绪豆青釉刻划墓志铭盘(图5)清楚地记载“……原籍南昌府南昌县沥南村,寄寓赣州府城东坊磁器街……”,即逝者原籍在南昌县沥南村,寄住在赣州府城东坊磁器街,其墓志瓷盘在磁器街烧制的可能性很大,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西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二)功能分析

墓志铭通常指的是放入墓穴中的一块石碑,石上刻写着墓主的姓名,生平、籍贯、生前功绩,又称“埋铭”“葬志”,民间俗称“暗碑”。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墓志瓷盘纹饰不统一,如一路荣华、喜鹊闹梅、龙纹等吉祥纹饰,绘画较为粗糙。最为特色的是墓志铭文直接在纹饰上进行刻划,没有顾忌到纹样的完整性,推测是率性故意之作,所以墓志铭的年代要晚于青花盘本身的年代。其字体一般,多数为随意写作,谈不上书法的水准,推测主要为平民使用,简体字、异体字随处可见,比如将“嘉庆”年写作“加庆”年,将“老太君”写成“老太均”,“显妣”写作“显比”,“于”与“於”通用,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经常共用一字,如“某某生於某某年,终於某某年”,共用“於”字,类似情况亦常见,经常共用辈分,如孝男利湛、利清、利泅,共用“利”字(图1),此外还有共用“年”“月”“曰”“时”“孝男”“孙”等字。

所以通过墓志铭文直接刻划在瓷器纹饰面且没有顾忌纹样的完整性,可以推测清青花盘和豆青釉盘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改变,由生活器皿转变为丧葬用器,又因为使用文字风格随意且不规范,使用者应是平民。他们大多只是社会上一群无声无息的过客,生平没有在社会上掀起任何程度上的波澜,经济上也毫无显赫实力可言,死后即使设立暗碑,也“无话可说”,故他们死后,使用的是特殊材质的暗碑一一瓷质暗碑。

(三)內容分析

清代墓志铭书写在瓷盘上,受限于盘的大小及纹样的关系,文字一般较少,有的刻在盘外,多数刻在盘内壁。字体多数粗犷随意,无书法可言。墓志铭文内容或简单或复杂,一般包括墓主生卒年代、墓主身份、姓名、立志人名与墓主关系。

清嘉庆青花一路荣华盘(图1),不仅介绍了墓主的身份和生卒年代,还介绍了其具体葬地及其风水“葬水南四庙下关土井头/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为我们了解清代江西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再如清光绪豆青釉刻划墓志铭盘(图5),不仅介绍了逝者为“皇清诰封通仪大夫显考熊公讳在章号晓亭府君老大人”及生卒年月,还给墓志铭文盘自名为“铭盘”,且介绍了墓主的原籍及寄居地“原籍南昌府南昌县沥南村/寄寓赣州府城东坊磁器街”等。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墓志瓷盘铭文字数一般在80字左右,字数不算多,目前所知墓志铭文最长的瓷质墓志为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图9),其墓志铭文共159字,既记载了死者的身份又介绍了葬地风水、葬时吉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墓志,也是最长的元代青花文字”。

纵观瓷质墓志使用情况,始见于汉,元代较优质,清朝居多,民国逐渐消失,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盛衰和年代的演变,陪葬观念曰渐薄弱。

三、解读江西清代的葬俗文化

江西地处江南,丘陵众多,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山清水秀,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属吴头楚尾地带,道教之风盛行,其俗多信巫尚鬼,奸淫祀,“祈鬼之俗,习而未变”“多尚黄好之教”,受其影响,葬坟时要先择风水宝地、再选黄道吉日。从江西省博物馆藏清青花盘墓志铭文中可发现,清代江西的葬俗文化不仅受道教影响深远,儒学思想亦有体现,重孝之风盛行。

(一)择风水宝地

风水信仰始自东汉,唐宋以来由于道教的广为传播而兴盛。道家认为天地之间存在一种周流不畅的气,“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子防。”“凡地气,从下荫人,力深而缓”“顺势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人死后,都喜欢请风水师择一风水宝地,一般选择多山环以蓄气藏风、水抱以止气的地形。

江西省博物馆藏清瓷质墓志涉及到的风水宝地记载如下:“葬水南四庙下关土井頭,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图1)广州博物馆亦藏有一批清至民国的青花墓志瓷盒,产自景德镇,使用地大多为江西地区。其涉及到的风水宝地记载如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辛山乙向,兼酉卯分针”“庚山甲向”“乙山辛向,兼卯三分,自葬之后,百世其昌”“癸山丁向,兼丑未三”“山艮坐坤向,兼丑未三分”“葬申山寅向”“山形正作亥,山己向,兼乾巽三分”“正作艮,山坤兼”“葬于三十四都豬肝山,正作卯,山酉向,卯酉七分分针,子孙绵绵。”“坐乾向巽,兼亥己”“维城正作丑未,兼艮命坤分金”“正做辛,山乙向,兼酉卯三分”“北源,风形亥,山己向”“原作艮山坤向,兼丑未三分”“乙辛亥兼卯酉分针”“葬王家山,坐北朝南”。根据江西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藏清墓志瓷盘铭文风水分析,江西清代择风水宝地主要选择“壬山丙向”“辛山乙向”“乙山辛向”“癸山丁向”“艮山坤向”“申山寅向”“乾山坤向”“坐北朝南”等方位,具体可细化至“庚山甲向兼酉卯合金”“山艮坐坤向兼丑未三分”“正作卯,山酉向,卯酉七分分针”等。

风水学认为要是能葬到一穴风水宝地,后代必定富贵昌盛,出人头地。“葬后丁财两盛,富贵双全”“自葬之后,丁财两盛,富贵绵绵”“葬后丁财两盛,富贵双全、瓜瓞绵绵”“自葬之后,丁财两盛,庇佑绵延”“内作庚甲,外兼癸卯分针,自葬之后,子孙开烟发端,义行忠信,曾玄科甲连连”“葬后丁财繁茂,富贵于秋”。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咸丰青花花卉纹长方形盒盖内壁刻“福寿双全”。

(二)选黄道吉日

清代江西人不仅重视风水宝地的选择,也不忽视黄道吉曰的挑选,他们认为葬曰的吉凶直接关系到后人的安危、富贵。所以一般人死后,一定要挑选一黄道吉曰,有时为了等待黄道吉曰的来临要停柩数日乃至几年。

江西省博物馆藏清嘉庆青花盘记載死者去世年份日期虽有不同,但均选择嘉庆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日下葬或立碑,有的距离去世日期达64年之久,可见对黄道吉曰的重视。如清嘉庆青花一路荣华盘墓志记载“故母游氏,乾隆甲寅年(1794)没,嘉庆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去世与立碑时间相隔16年;清嘉庆青花喜鹊闹梅纹盘墓志记载“清故父曹公,嘉庆丙辰年(1796)没,嘉庆庚午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去世与立碑时间相隔14年;清嘉庆青花双马纹盘墓志记载“故祖曹公成章大人,乾隆丙寅(1746)年没,嘉庆十五年(1810)九月初八安葬龙泉县”,去世时间与下葬时间相隔64年之久,推测应是二次迁葬。但无一例外,都选择嘉庆十五年(1810)九月初八立碑或下葬,可见当日是个黄道吉日。

考古资料中,也有立碑时间和葬坟时间不一致的。如江西樟树经楼南家清代墓9座,M1碑石为长方形,碑文记录墓主为男性,南姓,康熙十五年故。N10也有一宽厚青石板墓碑,纵刻“例授八品大孺人”。发现的两块墓碑均与墓穴错位,证明立碑不是与葬坟同时进行,而是延续至今的冬至立碑习俗。

(三)儒学重孝

中国向来崇尚儒学,江西也不例外。儒家认为,孝一定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即“敬”是孝的根本,没有“敬”谈不上“孝”。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是对父母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从汉代开始“事死如事生”,崇尚厚葬,虽随着时代的发展,厚葬之风曰简,但对祖宗、对先人、对死者该有的尊重依然存在。如墓志铭的称呼,有的称“显妣”“显考”,有的称“老太君”“老儒人”“老府君”“府君老大人”表明清代对长者的称谓,多数为尊称,反映一种孝道。清光绪豆青釉刻划墓志铭盘(图5),墓志铭文记载“皇清诰封通仪大夫显考熊公讳在章号晓亭府君老大人……”,广州博物馆藏清光绪青花卷草龙纹方形瓷盒墓志铭文记载“清故罗母黄太均老孺人墓……”。在樟树经楼南家明代墓葬M10为束腰梯形单室墓,顶砖朝室内平面压印有“清邑考妣南田黄大孺人墓”13字。墓碑为宽厚青石板,墓文纵刻“例授八品大孺人”。

四、结语

江西省博物馆藏清代墓志瓷盘,内容丰富、字体刻写率性随意,通过解析其内涵、功能,解读清代江西的丧葬文化,如通过称呼对象可知受儒学影响,重视孝道,也可略窥清朝女性地位,通过字体,可知民间习俗,通过立碑人信息,可知清代江西的取名文化,通过内容可知受道教影响,重视风水等。根据这些资料的解读,且瓷质较为粗劣,釉色控制不当,纹饰较为简单,墓志铭刻画也不严谨,可推测这批瓷质墓志应是清代江西的平民使用,受道教影响,重视葬地风水宝地、黄道吉曰的选择,同时又受儒学影响,重孝之风盛行。

猜你喜欢
立碑瓷盘嘉庆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作品选
瓷盘画收藏有哪些秘诀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红心向党·白鸟朝凤
为山水立碑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无名烈士墓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