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深藏犀利

2019-09-10 03:46费拓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阿长三味书屋百草园

摘要:《朝花夕拾》体現了鲁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近年来学术界对《朝花夕拾》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与同期其他作家的散文语言和鲁迅散文诗语言进行纵横双向对比,总结出《朝花夕拾》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朝花夕拾;语言特色

一、与朱自清、郁达夫散文语言对比

优秀的文学家的作品往往有共同点,即有诗一般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作家,语言有其各自独特的风格。在读朱自清和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时,可以明显感受出他们的作品比鲁迅的散文多了平易近人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通俗如口语,毫无文人故弄笔墨之嫌,散文既展现了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又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在一些描绘景物的篇章中,朱自清经常花费大段的笔墨进行细致的描绘和渲染,其中丰富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经常将美景同美人联想在一起,体现了他浪漫的才子情怀。

郁达夫的散文贯彻了他小说的独特风格,行文中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常常会在不经意之处溢出,总给人以畅快之感,令人回味。他还喜欢把现代散文和古典诗文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增加了新奇隽永的感觉,体现了他生气洋溢的独特才华。

相比之下,鲁迅的散文则偏向于书本化的语言,他的用词极其精准简练,语言相对比较严肃,散文中叙事的篇幅大大多于描景,对现世的关注和议论多于闲来无事的诗情笔赋,即使是描景的片段也只用最朴实的语言进行诗意的白描,用严谨的排比等修辞展示语言结构上的仪式美。

二、与《野草》语言对比

《野草》的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瑰丽,用《野草》的语言与之做出对比,从而对其语言特色产生了更深刻细致的理解。

(一)相同点

首先,鲁迅的文字中总是蕴含着优美的诗情诗意。《朝花夕拾》的语言又与一般形式和韵律整齐和谐的押韵诗歌不同,它在自由的散文结构中添加了内在的节奏,在含蓄的文字中融合了激烈的战斗情怀。其次,鲁迅的散文语言中往往体现了惊人的层次感。他在描绘三味书屋的段落中,就运用了由远到近,从上至下的视角观察描绘三味书屋的情景画面。在《野草》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则用反复的手法增强了两株枣树各自的存在感,把它们并列的,对立的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立体地呈现了出来。最后,鲁迅的语言总是极其朴素的,他的文章从不见过分的辞藻修饰,风格始终是朴实直白的。鲁迅常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物描景,而且往往能准确地抓住最简单的词汇,做出最传神地陈述。

(二)不同点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喜欢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讽刺的内容,仿佛不希望让过多的纷争打扰到这片回忆中的净土一样。他在这里仿佛一个回家省亲的将军,包裹了锋冷的利器,置身于家长里短中,只在嬉笑打趣中偶然显露出他依旧是置身于论战的中心的斗士。而《野草》的风格庄严肃穆,无论是绝望的主题,对死亡的阐述,还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孤独感,都体现了深沉而激烈的战斗情怀。

《野草》的语言更加偏向现代诗的抽象含蓄,很多篇章都体现出了荒诞的风格,比如《死火》中,作者将“死火”拟人化,做出“那我就不如烧完!”的壮怀呐喊,既体现了战士永不屈服的战斗情怀,又颂扬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作者仿佛始终置身于臆想中的世界,借想象的世界来鞭挞现实,用抽象的意象抒发内心的孤独和愤怒。而《朝花夕拾》追求的则是白话文的质朴平实,其内容更贴近现实。两者一者严峻,一者温润。

三、《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将《朝花夕拾》的语言与朱自清、郁达夫散文语言及《野草》的语言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从中总结出《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一)凝练朴实

文章能够打动读者,则一定有能触动读者情感的地方,《朝花夕拾》为人称赞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它的真实。《朝花夕拾》本就是鲁迅从记忆中拾出来的人和事,鲁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把它们刻画出来,在加以真情实感的渲染,点缀上幽默犀利的讽刺,使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不仅成为散文中的经典,还具有鲁迅强烈的个人色彩,独出机杼,让人赏心悦目。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他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喜欢用食指指指点点,总睡成一个“大”字……用短短一段的笔墨列举了很多事例写出了自己少时对阿长的厌恶,并且丰富了阿长的人物形象,言辞精准而朴实真切;

(二)诗情画意

鲁迅在作《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不仅将自己年少时的一些往事夹杂其中,还将自己的深厚情感熔铸到文章的语言中,使这样的文章别具一格地多了温情的色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此中最具温情的一篇,不论是对童年乐园——百草园的描绘,还是对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的描写,鲁迅都运用儿童的口吻,使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极富情趣。先用“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就有无限趣味”描写儿时鲁迅在百草园玩耍的乐趣,再用相似的篇幅大小写美女蛇的故事,写完了夏趣再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之乐,之后转写告别百草园,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苦闷,尽管不快,年幼的鲁迅仿佛也能从中找寻到趣味——念书时“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却突下上上错却贡苞茅橘柚’的”、先生入神时,孩子们有坐戏的,也有鲁迅这样画画儿的。读这篇文章会感觉到段句中富有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结合了鲜明的色彩和作者的真挚情感后,融合产生了诗般的韵味、意境和美感。它的语言不止展现了色彩的对比,还有情绪气氛的流动和联想的留白,文章将状物和写意联系在一起,洋溢着画一般的优美,诗般的韵致。

(三)幽默犀利

鲁迅的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语言或多或少都是带有批判性的,《朝花夕拾》也是一样,即使是在重拾旧事之时他也不会丢弃战士的长矛,而是把利刃的锋芒掩藏在机敏的幽默中了。在《无常》中“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一句就饱含着极大的幽默性,仔细琢磨发现,原来这是在讽刺那些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考居家们。鲁迅的讽刺往往和幽默分不开,他善于用这种反讽的手法加强语气,使文章表面辗转含蓄,实则尖锐逼人,他的幽默其实也是他用来武装语言的“磨刀石”。

有的时候,鲁迅也直接用犀利的语言来辩驳真伪讽刺现实,他甚至在《二十四孝图》中反复诅咒了“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剑锋直指封建残留势力,表达了对封建卫道者的痛恨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鲁迅的作品代表了“五四”运动的早期成果,其语言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颠覆性,《朝花夕拾》也是他为中国散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型所作出的宝贵尝试,虽然有些地方我们读起来还比较生硬;有些地方依然使用了文言文的语法形式;甚至有些地方还是病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其作品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瑶,鲁迅作品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

[3]杨春艳,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以《朝花夕拾》为例探析,毕业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费拓(1995—),男,汉族,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猜你喜欢
阿长三味书屋百草园
三味书屋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阿长与沙县小吃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阿长买《山海经》
寻找百草园
阿长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