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019-09-10 07:22邓南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区域试验甘薯新品种

邓南

摘 要:2017年福建省宁化县引进9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福薯206鲜薯产量最高,每667 m2为2416.79 kg,比对照广薯87增产33.68%;莆薯12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均最高,每667 m2分别为752.32、513.94 kg,分别比对照增产53.10%、64.45%;闽福薯188、莆薯12、福薯206的外观评分最高,均为83分,比对照低1分;莆薯12的食用品质最佳,为84分,比对照高3分。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1.004

Abstract: Nine new sweet potato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Ninghua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in 2017 for regional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Fushu 206 was the highest, 2416.79 kg per 667 m2, 33.68%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variety Guangshu 87. The dry and starch yield of Pushu 12 were the highest, 752.32 kg and 513.94 kg per 667 m2, which increased by 53.10% and 64.45% respectively,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Appearance evaluation of Minfushu 188, Pushu 12 and Fushu 206 were the highest, all were 83 points, with 1 poin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Pushu 12 had the best food quality, which was 84 points, with 3 point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Key words: Sweet potato; new variety; regional test

甘薯,又名甜薯,旋花科薯蓣属缠绕草质藤本,营养丰富,被誉为“抗癌之王”。甘薯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和饲料作物,为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1]。甘薯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4位[2];在福建省甘薯作为粮食作物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3-4];近5年来,甘薯在宁化县的播种面积都仅次于水稻、大豆,居第3位。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生产中迫切需要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抗性好、品质优的甘薯新品种。2017年引进9个甘薯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为在宁化县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甘薯新品种9个:闽福薯188、莆薯12、龙薯34号、金薯18、莆薯22、金薯22、福宁薯23号、福宁薯24号、福薯206,以广薯87为对照。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宁化县城南乡鱼龙村,砂壤土,肥力适中,地力较均匀,排灌方便,前作为薏苡冬闲田。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3.32 m2,双畦单行种植,畦宽(带沟)100 cm,株距19 cm,每小区扦插70株,每667 m2为3500株。于2017年5月26日扦插,10月31日收获,全生育期158 d。

1.3 田间管理

5月24日田间起垄开条沟每667 m2施有机无机复合肥(8-5-7)40 kg作基肥,而后起垄覆土;7月15日结合中耕除草,采取开边畦条沟方法每667 m2施高氮三元复合肥(25-10-16)40 kg、硫酸钾10 kg。生长期未发生病害,虫害只有斜纹夜蛾轻发生,未进行防治。

1.4 主要性状观察与鉴定

甘薯生长期间,观测其株型、主蔓长、成叶色、叶片形状、叶脉色、茎色等性状,收获时进行外观品质鉴定,测定蔓重和产量。收获2 d内进行薯块干物率测定、食味品质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征特性

由表1可知,参试甘薯新品种的株型均为半直立型;福宁薯24号的成叶色为淡绿色,闽福薯188、莆薯12、广薯87(CK)为浓绿色,其余品种为绿色;闽福薯188的叶片形状为尖心带齿,莆薯12为浅裂复缺刻,龙薯34号为浅裂单缺刻,广薯87(CK)为深裂复缺刻,金薯18、金薯22、福宁薯24号为心形,莆薯22、福宁薯23号、福薯206为心带齿;福宁薯23号的叶主脉色为淡紫色,闽福薯188、金薯18为紫色,其余品种为绿色;参试品种的茎色均为绿色,薯形均为纺锤形;闽福薯188、福宁薯24号的薯皮色为棕黄色,莆薯22为淡黄色,福宁薯23号为淡红色,其余品种为红色;闽福薯188、金薯18的薯肉色为白色,龙薯34号为红色,福宁薯23号、福宁薯24号为淡黄色,福薯206、广薯87(CK)为深黄色, 其余品种为黄色。

2.2 主要性状

由表2可知,参试甘薯新品种的主蔓长以金薯22最长,为323 cm,龙薯34号最短,为133 cm,其余品種为176~311 cm;单株蔓重以闽福薯188最重,为0.90 kg,广薯87(CK)最轻,为0.48 kg,其余品种为0.55~0.85 kg;单株结薯数以金薯18最多,为4.10个,闽福薯188最少,为1.70个,其余品种为2.00~3.85个;大、中薯率以福薯206最高,为95.79%,金薯18最低,为83.25%,其余品种为88.26%~95.01%。

2.3 品质

2.3.1 干物率和淀粉率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的干物率和淀粉率以莆薯12最高,分别为34.06%、23.27%;福宁薯23号最低,其干物率和淀粉率分别为23.43%、14.03%;其余品种的干物率为26.52%~33.10%,淀粉率为16.71%~22.43%。

2.3.2 外观评分和食用品质 由表2可知,参试品种的外观评分以闽福薯188、莆薯12和福薯206最高,均为83分,比对照低1分;莆薯22最低,为77分,比对照低7分;其余品种为80~82分。参试品种的食用品质评分以莆薯12最高,为84分,比对照高3分;闽福薯188最低,为77分,比对照低4分;其余品种为78~82分。

2.4 产量表现

2.4.1 鲜薯产量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的鲜薯产量(每667 m2,下同)以福薯206最高,为2416.79 kg,比对照增产33.68%,差异达显著水平;龙薯34号、莆薯12、福宁薯24号、金薯18、福宁薯23号、金薯22鲜薯产量分别为2278.58、2208.81、 2208.81、 2174.26、 2129.19、2120.35 kg,分别比对照增产26.04%、22.18%、22.18%、20.27%、17.77%、17.28%,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闽福薯188产量为1798.03 kg,比对照减产0.54%,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莆薯22产量最低,为1168.59 kg,比对照减产35.3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4.2 薯干产量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的薯干产量(每667 m2,下同),以莆薯12最高,为752.32 kg,比对照增产53.1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金薯22,为701.83 kg,比对照增产42.83%,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福薯206、金薯18、龙薯34号,分别为693.38、676.19、644.16 kg,分别比对照增产41.11%、37.61%、31.0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福宁薯24号、闽福薯188、福宁薯23号,分别为585.78、519.63、498.87 kg,比对照增产19.21%、5.75%、1.52%,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莆薯22最低,为371.49 kg,比对照减产24.40%,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2.4.3 淀粉产量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的淀粉产量(每667 m2,下同),以莆薯12最高,为513.94 kg,比对照增产64.4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后依次是金薯22、金薯18、福薯206和龙薯34号,为475.66、449.94、449.49、415.46 kg,分别比对照增产52.20%、43.98%、43.83%、32.9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福宁薯24号、闽福薯188为369.14、337.69 kg,分别比对照增产18.12%、8.06%,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福宁薯23号为298.63 kg,比对照减产4.44%,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莆薯22最低,为248.84 kg,比对照减产20.37%,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莆薯12每667 m2鲜薯产量为2208.81 kg,居第3,薯干、淀粉产量分别为752.32、513.94 kg,均居第1,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外观评分和食用品质评分分别为83分、84分,均居第1,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在生产上可作为高淀粉型兼食用型品种加以利用;其次是福薯206,鲜薯、薯干、淀粉产量分别为2416.79、693.38、449.49 kg,均高于对照,分别居第1、第3、第4,淀粉产量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外观评分和食用品质评分分别为83分、78分,分别居第1、第8,在生产上可作为饲料加工加以利用。闽福薯188、龙薯34号、金薯18、金薯22、福宁薯23号、福宁薯24号的综合性状表现一般,建议继续参试。莆薯22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外观评分均低于对照,均居第9,综合性状差,建议淘汰。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3-145.

[2]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

[3]馬代夫,邱军,房伯平,等.国家甘薯区试考察与产业发展建议[J].杂粮作物,2004,24(5):306-308.

[4] 曾瑞柳,潘祥华,卓敏,等.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4(5):1-4.

(责任编辑:刘新永)

猜你喜欢
区域试验甘薯新品种
看禾选种
甘薯黑斑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GGE双标图分析在糯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准许销售甘薯
甜甘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九)
新品种信息
美国《温室种植者》推介的2008年花卉新品种(七)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