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9-09-10 07:22连晓庆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职业

连晓庆

摘  要: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生了应用技术大学。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了我国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明晰了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研究结果得出的启示为: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方法需关注实证分析、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尚需丰富。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热点;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29-06

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从政策层面看,《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也表明了国家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重要关注;学术层面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呈现急剧增长趋势,成为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基于这一背景,为更好了解我国学者在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上的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应用技术大学当前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梳理了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选取库,以发文期刊作为检索范围,为保证所选文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选取文献为收录于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两种类型的期刊,同时以“应用技术大学”为篇名进行搜索,通过对文献的逐一审核,共计搜索出符合记录的文献条数为145条,分布年度为2008-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0月24日。文献的保存格式采用Citespace5.0.R2软件要求的文本格式保存,保存条目主要为“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出版期刊”“出版时间”。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由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信息软件Citespace5.0.R2,这是基于Java程序开发的用于分析和可视化科学文献趋势与范式的一款计量学软件,主要通过“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分析探讨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转折点、关键点以及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其中“关键词”分析可以明晰该领域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鉴于所选数据保存格式的特殊性以及该软件在分析中文文献时的局限性,故在后续分析中主要是通过“关键词”这一术语进行。

二、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热点分析

根据Citespace5.0.R2软件要求,首先设置時间切片(Time Slicing)为 2008-2018,为保证对所选取文献均能被详细分析,年度切片设置为1;其次,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同时选择每一个时间切点内被引用最多的前30篇文献,且把阈值前中后分别设置为1、2、10,2、2、15和2、3、20;最后,选择最小生成树和合并后网络进行可视化呈现。

(一)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

图1是对学者们以“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为主题在不同年度发文量的一个统计。整体上看,2008年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开始出现,2013-2015年发文量急剧增长,且在2015年达到顶峰,这一年的发文量为51篇,2015年之后的期刊发文量稍微有所下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可知,2013年之前学者们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并且多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这一时间段可称之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初现期。而之所以在2013年成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原因在于2013年正式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之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178所高校形成的《驻马店共识》以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均表明这一时期内国家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关注,学者们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呈白热化增长,同时也开始了对应用技术大学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发展;对学术研究者来讲,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教育的指导和影响是其研究的主要焦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发文量明显增多。2015年之后发文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这一研究主题不重要,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一时期应用技术大学已经进入摸索建设阶段,理论性问题有待实践的检验才能形成;另一方面遵循国家政策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一个方向,以国家政策形式出现有其特殊意义,而在这之前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早已存在,这之后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探讨则主要聚焦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上。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并未停滞,该主题始终处在一个研究前沿领域。

(二)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主题分类

表1是根据研究成果主体分类后的研究类别发文量的统计,共计分为建设主体、发展路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国外借鉴和合作主体六大类别。其一,地方本科高校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主体,其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但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整体上的地方本科高校和单一类别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二,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转型发展是目标和方向,产教融合是关键和路径。其三,专业设置和办学定位均属于人才培养的范畴,办学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基准,专业设置则是根本。其四,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本科层次属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层次范畴之内,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背景之一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需,其产生对于贯通中高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五,国外借鉴,主要是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经验的介绍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其六,企业管理作为研究主题主要体现为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研究。

(三)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研究热点分析

对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热点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关键词共现”的方法进行,图2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用于确定对“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热点和前沿的知识筛选是将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其依靠的是频次的变动趋势而不是频次的高低。

从图2和表2中可知,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关键词有应用技术大学,中心度为0.96;地方本科高校,中心度为0.49;转型发展,中心度为0.18;产教融合,中心度为0.11;职业教育和建设路径,中心度均为0.11。这6个关键词成为了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关键节点,起着连接桥梁的作用。关键节点的被引频次和中心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图谱中该关键节点的影响较大[1],表征着特定时期学者们对该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

其一,应用技术大学的中心度最大,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大学自身发展理论及实践案例。应用技术大学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2],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新生事物,应然层面上的发展理论探讨成为必然。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属性为“高等性、专业性、应用技术性和人文性”[3],其中,高等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性、职业性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协调和融合以及区域服务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与创新[4];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定位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要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5];这其中,胡天佑全面论述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内涵,其认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来源为“应用型大学的理论承袭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域外实践和本土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意蕴在于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发展本科职业教育[6],同时也论述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刘彦军比较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外延及建设路径[7];此外,也有诸多研究通过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介绍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8-9]。而在实践领域,诸多联盟内高校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如,上海電机学院、黄淮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对其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经验总结[10-11]。

其二,地方本科高校,根据相关政策,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主体,其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等,其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转型发展”和“建设路径”两个关键词上。首先,“转型发展”重点体现在“转向哪里的方向性问题”和“转什么的内容性问题”两个方面[12],方向性问题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层面依据组织变革理论其转型发展模式有“断裂式、分布式和协作式”三类[13],推进形式上应进行准入性转型,培养目标上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发展通道上采用与高职院校相区别的进位发展,实施教育系统的内外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以专业转型作为切入点[14]。内容性问题主要聚焦于服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评方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型等方面[15-17]。其次,“建设路径”主要从宏观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童夏雨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路径应该从思想观念、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和组织文化六个方面进行[18];白海雄认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路径为“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校地互动互融、建设地域特征和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多方协同联动、开展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19]。

其三,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促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双轮”之一[20],是其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是应用技术大学必须要遵从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相关研究表明,应用技术大学欲要实现产教融合,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入手,宏观层面上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应用技术大学需要与学术研究型大学在和谐共生下形成一种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借助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中观层面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以产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前提,正如有学者提到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应用型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是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应用学科建设不发达,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突破口是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21];微观层面主要体现为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契合,要根据产业技术来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包括校企协同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只有充分运用好这两个方面,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方能见成效[22]。

其四,“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的出现表征了学者们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从教育层次角度讲,高校转型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23],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对于职业教育领域中高本的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一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一视角来研究应用技术大学,如顾永安、刘海峰和陆正林的研究认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加强与区域中高职”立交桥“建设,彻底打通中高职-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职业教育渠道”[21]。

此外,根据图2可知,虽然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我国早已存在,但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尤其是面对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其未来的建设路径同时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提炼和总结。

三、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展望

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从中国知网上下载的核心期刊数据库的145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文献,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热点以及探究了可能的研究前沿。但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已然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此,在深入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展望形成一些思考。

其一,研究内容丰富,但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所选文献的仔细阅读和梳理不难发现,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容探讨虽然很丰厚,既有宏观层面上转型的必要性分析,也有微观层面上不同转型主体的发展路径探讨,但并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建构,还只是现象层面对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判断。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在深入总结实践发展经验基础上建构的理论才能用于指导后续实践的发展。因此,未来研究中,第一,进一步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进行总结,这就需要对已经转型成功的应用型高校进行深入调研,明晰其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适用于后续高校转型的理论;第二,由于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应用型高校且其转型主体的多样性,所以后续将以“应用型高校”“地方本科高校”“新建本科院校”等转型主体为篇名进一步检索文献并分析,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理论;第三,在借鉴中批判和发展,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虽然值得借鉴,但必须要根植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背景下有选择性的学习和摒弃。

其二,研究方法上理论探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实证研究的特征之一是对数据的量化,量化是促进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24]。而综观当前研究,主要是通过定性的理论分析来探讨应用技术大学应然层面上的发展,虽然也有部分案例研究,但主要也是对其的归纳和总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一词内涵丰富,既是教育结构调整所需,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使然,涉略面非常广泛,因此,单纯的理论研究并不能从根本上探寻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影响其建设或转型的因素,这其中微观层面上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如,教师在转型这一问题上的意愿性,为此势必要求后续研究更多从实证层面出发,在把握应用技术大学产生背景、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

其三,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尚需丰富。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放置于经济社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放置于教育环境是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现代体系构建所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是要求其在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确定自己的目标,以此作为其发展理念、发展定位的基准;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是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匹配性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应然状态,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历史所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应用技术大学本身,必须要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放置于高等教育大环境中,同时也需要同时把握应用技术大学与教育环境中其他学校类型之间的关联和协同发展问题。

參考文献:

[1]CHEN C. The centrality of pivotal points in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network [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 San Diego, California, 2005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4]刘文华,夏建国,易丽.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9-92.

[5]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6]胡天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J].职教论坛,2014(25):31-35.

[7]刘彦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20-25.

[8]陶冬梅,Isabel Steinhardt,杨东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功能的扩展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8(7):104-107.

[9]王明伦.王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58-63+67.

[10]刘德深,马凤鸣.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本科职业教育--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9-121.

[11]夏建国.生态位视角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5-10.

[12]邵建东.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挑战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8(2):75-79+94.

[13]王鑫,温恒福.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4(6):69-72.

[14]王丹中.基于战略视角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兼论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中亟需关注的若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6-11.

[15]刘晶晶,李梦卿.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审思与推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8-64.

[16]魏萍.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4(12):21-22.

[17]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18]童夏雨.应用技术大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6-42.

[19]白海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比较优势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20):20-23.

[20]黄如欣.坚持“双轮驱动”促提升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6-48.

[21]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22]田华,李燕,夏勇.《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与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27-31.

[23]张男星,桂庆平.高校转型发展:决策与践行——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J].大学,2017(5):5-15.

[24]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4-17+168.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至善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