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2019-09-10 07:22李兵张子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启示新时代

李兵 张子华

摘  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其特点是促进社会生产,着力保障民生;强调实践,崇尚科学;注重道德修炼,提升职业素养。应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引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实训实习,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涵养德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申发黄炎培思想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1-043-04

民国时期,国弱民穷、战乱频仍,黄炎培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在于教育的落后,随即他就立下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黄炎培开创并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形成了很多经典的职业教育理论。当今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获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背景下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时代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进步。首先,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大众化日趋明显。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共计1048万人次,占全国高等教育总人数的41.2%。全国高职院校一共有1341所,当年共毕业322万人次,招生348万人次。[1]其次,职业教育培养通道更加畅通,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向深度发展。2015年10月,为打通从中职到专科、专科到本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职业需求为指引、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产学结合为方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模式将逐渐成型。最后,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年均资金投入将近五百亿元,增长速度超过百分之五十,规划建设了一大批高质量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课程和专业。“十三五”阶段,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协调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产教融合工程等专项建设,大大改善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学校传授的技能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快速的经济和产业动态发展需求;其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太成熟,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权、责、利等关系不明确,激发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积极性和合力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这导致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实施效果欠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收效不大。第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比如,作为国内首所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既有本科生还有大专生、中专生,既有高中,也有中专、初中考来的学生,还有自主招生的学生。因此,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第四,体制机制不够通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本科研究生教育相联系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限制了职业教育深入发展。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1.促进社会生产,着力保障民生

清代的教育是以封建伦理纲常为主,对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人们都以科举取士作为人生的目标,正所谓“学而优则仕”。而加官进爵的名额有限,那些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平生所学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实业方面也无大用,就只能导致失业甚至流落街头。面对中国普通教育与社会实用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黄炎培撰文指出: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体育者,求便于运用;所谓智育者,授以生活之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而已”。并大声疾呼:“求学必求当世必需之学,教人必教当世不可少之人。”这不仅是对“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否定,也奠定了教育为生产服务的正确方向。[2]因此,黄炎培强调教育要为社会生产服务,推动经济发展。黄炎培还认识到教育应以民生为本,使人们掌握真才实学,保障就业,提高平民百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他给职业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将职业教育的目的阐述为: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他将其主张的实用主义推广到职业教育并付诸实践。他以江沪浙为实践基地,创办实验工厂、实验农场以及实验学校,将实用主义充分推广到各类基地中。1917年5月6日,他联合各界人士创办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2.強调实践,崇尚科学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3]因此,他提倡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由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包括“理论与实际并行”“做学合一”以及“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以培养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兼具的人才。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采取“做学并进”“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等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到车、钳、锻等多个实习工场中轮流实习,并要求学生毕业需要有一年的实习经历,成绩优秀者方可颁发毕业证。

黄炎培主张要以科学的原则来兴办职业教育。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因为崇尚科学得以兴盛强大,中国则因为封建迷信而日趋衰败。他强调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和课程设置一定要科学化,要符合时代潮流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科学精神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否则坚决不能传授。课程设置上要将科学技术发展最新动态融入其中,淘汰落后的知识,使其永远充满活力。

3.注重道德修炼,提升职业素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调节社会关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提升人们对于自己职业的兴趣和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实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必不可少。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其含义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敬业”是指对于所学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对于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其次,“乐群”是指具有优美、高尚的情操并乐于与同学同事等团结协作,从事服务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人生必需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职业平等,无高下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撅。以实地功夫求学,以科学方法习事,互相印证,其乐无穷。[4]可见,黄炎培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1.培養应用技能型人才,引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4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这与黄炎培强调的民生为本、服务社会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职业教育既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效能得以最大发挥。[5]2015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由依靠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向依靠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等方式转变,我国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职业教育一定要瞄准国家发展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实训实习,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

实习和实训对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即是它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实训实习。首先,应大力增加实训课的比例,使学生有很多机会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和训练;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6]要使职业教育改革、规划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使企业充分参与到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中来,从而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因此,职业院校要突出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第三,严格实习实训考核制度。在学期考试中对实训课严格考核;在毕业时对实习质量和效果严格考核。此外,职业院校要增强办学弹性,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学院、专业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3.涵养德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6]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职场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水平和实践技能的竞争,更是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的竞争。企业需要的是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修养永远是用人单位所最看重的。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黄炎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初期,开创实用主义来改造普通教育;第二阶段从1917年开始倡导并发展职业教育,并成立中华职教社,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即所谓的“大职业教育主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活动对改善落后、不切实际的旧式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懈努力,不仅构建了符合中国时代特点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还付诸实践,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制度。在职教办学方针上, 他倡导“科学化”“社会化”;在职业道德规范上,他倡导“敬业乐群”;在职教教学原则上,他倡导“理论与实际并行”“做学合一”以及“知识与技能并重”;在终极目标上,他坚定推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些观点都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珍贵思想遗产,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吸吮其养分,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高靓.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为人人成才铺路[N].中国教育报,2016-7-7(1).

[2]陈伟忠.黄炎培诗画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91.

[3]黄炎培.河车记[M].上海:生活书店,1926:54.

[4]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5-116.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6-24).http:// www.scio.gov.cn/xwfbh/xwbfbh/yg/2/Document/1373499/1373499.htm.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18-3-1].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猜你喜欢
启示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