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2019-09-10 02:29陈静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校状态班主任

陈静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六大实施途径”,其中的“协同育人”,旨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家校的有机结合,能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统一方式方法,形成合力,积极促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校联合的基础则是教师,其中班主任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更是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论来分析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沟通措施,达成协同育人,共助孩子成长。

德育建构,责任之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手段拓展了学生的社会空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多,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的可控信息在其全部信息中的比重在下降,这对学校教育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学校与家长协同实现有效沟通,加强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需要和迫切。

学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绩效。现代教育科学一致认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否一致,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还有,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角色,班主任如何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已不仅仅是学校问题,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态度平衡,理解沟通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P—O—X三者的两两之间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海德由此假定了8种态度状态,其中有4 种均衡状态和4种不均衡状态。

态度平衡理论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并且能给班主任指引方向,及时提醒班主任调整好和家长的关系,促使家校和谐发展,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教育的目的。其中P可作为班主任,O是家长,X是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平衡能积极促进发展,不平衡的时候,班主任就要责无旁贷地协调关系,将三者的关系转化到积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的第1种状态。

加强学习,经验互补

尊重家长,善待家长 结合态度平衡理论,首先就要让班主任P和家长O之间达到正向(“+”)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尊重家长,善待家长。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班主任与家长谈话时,要尊重家长,面带微笑,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场吸引磁铁一样让人无法拒绝。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当微笑着注视别人的时候,可以让别人更多地喜欢你。教师还要善于聆听,并积极地给家长以反馈,注意在表情、体态、语言上支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注视对方的眼睛,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用点头表示认同等,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同时,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讨论。

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偷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长才能保持协调一致。教师与家长互相真诚相待,以心换心,何愁问题得不到解决。

互补互助,关注孩子 假设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系在班主任和家长不断地努力中稳定在“+”状态中,但是却出现了的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反馈孩子在校表现询问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促进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结合,在笔者所在班级就出现过此种不平衡状态。家长O非常配合班主任P的工作,家长O非常关心孩子X,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积极落实,对孩子所需及时落实,关爱到位。但是孩子O的基础非常的不扎实,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于是经常逃避学习,逃避作业。家长和班主任多次联系后,积极引导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让这位孩子担任了班级的卫生委员,不仅让孩子讲究了卫生,建立了自信,学习上也开始自觉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的情况笔者所在班级也有。班主任P和家长O,孩子X的关系都很融洽,孩子X的成绩在年级数一数二,家长一般不来开家长会,因为对孩子的成绩满意,但会经常联系班主任孩子在校表现。但有一天这孩子突然在教室痛哭,孩子才开始袒露心声——学校是他最放松的地方,老师是最好的朋友,家里很严格很郁闷,因为妈妈是第二个妈妈。最近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可能又要离婚了。通过跟家长多方的沟通,肯定孩子的重要性,让家长解决了自身家庭的矛盾,让孩子重新回到了快乐的生活中。孩子最后在周记里提到自己要更加努力学习,和爸爸妈妈更加开心地生活在一起。笔者非常意外收到了家长的肯定,这让笔者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地有信心。可见,积极使用海德态度平衡理论,不仅协调了家长班主任孩子之间的关系,还能指引班主任积极向上努力工作。

保持联系,化解矛盾

当然,家长O和班主任P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永远是美好的正向关系的,有可能会发生矛盾。当出现不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更加需要班主任主动出击,化解矛盾,维持平衡。

笔者班就出现过此现象,从中受益匪浅。孩子X成绩前十名,让班主任P和家长O非常放心。所以我忽略了和家长主动联系,家长也没有联系过,家长会来了听完就走。笔者一直认为是家长不善言语,满意孩子状况。后来家访时候,家长提到不满意老师每天中午都要留堂到12点半才能到家,这样非常难安排孩子的饮食和午休。可是几位科任老师几乎没有留过此孩子,说明了缘由之后,终于明白是孩子每天中午在外逗留玩耍后才回家,于是扯谎欺骗家长。家长对此一开始认为留一下没什么,留多了就对老师产生了意见,甚至不愿意跟班主任沟通,进行了“冷处理”。如果没有家访沟通,作为老师可能还会一直带着“莫须有”的帽子,家长也会一直不看好老师,孩子就在外逗留玩耍,长期下去,孩子的发展不敢想象。所以,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是片面的,只有和家长积极沟通,通过电访、家访、校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和家长化解存在的矛盾,促成积极的平衡状态。

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个人,他有精神财富、智慧、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建立平等互助的家校合作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班主任是连结、协调家校关系的纽带,同家长的交往是班主任工作中不能轻视的问题。班主任和家长的交往非常重要,班主任和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教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建立在对孩子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班主任应与时俱进地去学习、总结、融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创新思维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

猜你喜欢
家校状态班主任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我的班主任①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智珠二则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