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用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 08:04李月云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

李月云

摘要: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来的“教课文”模式,转向“教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意识地强化语用理念,找准语用训练的时机和训练点,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载体。

关键词:语用意识;语用素材;语用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確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中对于“语言运用”概念的强调,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本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而语用意识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如何将语用理念落实于教学的探索阶段?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用意识?如何找准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下面,笔者就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用”指语言文字运用,而 “语用教学”指改变传统的以内容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在语用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精心策划,建构以语用为核心、以学习语言为本、以语言带动内容的课堂,让学生感受语言,习得读写经验,生成言语智慧,提高语用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入手呢?

一、教师应该深化语用意识,关注语用训练的素材

(一)文字知冷暖,词语有温度

文章的基本框架是由字、词、句构成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文章的语用,能够准确推敲字、词和句的有效组成,使得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灵魂。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教学这个片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动词“伏”,从这个字的字源说起:“‘伏本意是指人如犬那样匍匐着。这句话中的‘伏字,除了本意之外,还说明了什么?”语文科代表回答道:“这句话中的‘伏形象地展示出了年轻人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进而深化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双关语中的人文精神。”再如《生命 生命》中写道:“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指导学生理解“跃动”一词时,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将“跳动”和“跃动”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跃动”反映出的挣扎幅度比“跳动”更大。像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我们的课文中比比皆是,对此,教师应该具备语用意识,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语句具特色,内化是关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语言的载体,是学生积累并丰富自身语言的范例。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词佳句并进行适当的模仿训练是让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匆匆》的开头一段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里用一组排比的句式写出了天地间自然的轮回,传递出时间匆匆流逝之感。像诗一样的语言,意象的选择看似不经意却独具匠心。教师在此时不仅可让学生品味语句的精妙之处,更可以适时地穿插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段落有意境,布局显精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利用段落层面,研究段落在全篇文章中谋篇布局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途径。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准确使用之前学过的语言应用技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此段为文章的第二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好一个高傲的白鹅”,紧接着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具体介绍白鹅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这一段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体会其精妙之处外,更应该以此为范本,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其写作能力。

(四)篇章有特色,结构巧安排

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上乘之作,其特色鲜明,是指导学生习作的最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为语言的有效输入奠定基础。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直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也正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色之一——设置悬念,悬念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学生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手法,让自己的文章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找准语用训练的时机

语用训练主要是指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和写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充实,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价值。

(一)适时积累词语,增加学生的语言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叶圣陶先生也说“厚积言有物”,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就言而无物。词语的认识和积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词语是语文学科大厦的建筑材料,没有词语的认识和积累,语文教学根本无从谈起,写作教学更无法进行,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词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之后,应告诉学生,同为形容花的成语,“花团锦簇”是形容花很多、长得很密集,而“姹紫嫣红”是形容花的颜色丰富、娇艳美丽。我们在上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运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适时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花的成语?”借提问帮助学生扩大并巩固词语的积累,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

(二)迁移模仿训练,优化语句的组成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学生要切实地习得语用能力,就必须经历“体验——概念——迁移”语用的链条,才能内化与巩固语文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将“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滴,突出个体生命的渺小、微不足道。我问学生:“这‘八千多日子还能像什么呢?”我出示了一个句式:“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  ),我的日子(  ),没有( ),也没有(  )。”学生很聪明,他们大多把这“八千多日子”比作空气中的一粒尘埃或者沙漠中的一粒沙子,仿写出来的语句颇具特色。再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语句平实简朴,作者借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排比句式的仿写:(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有了美文的示范,学生也能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去寻找素材,仿写出来的语句也传递出时间飞逝之感。

(三)完善文章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在写作时会出现留白,这些留白处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深意,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面对这些留白处,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与内心真实的感受,使其通过补白,让文本内容显得更加丰富饱满。这是落实语用训练目标的最佳时机之一。

例如,在《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当“我”询问学生有谁向父母祝贺过生日时,孩子们全都沉默了,沉默了足足一分钟。那么,在孩子们沉默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课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在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在短短的一分钟里,有的(   ),努力回忆着(   );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有的(   ),心里想着(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观察和想象,补充此时“同学们”的心理活动。学生抓住文本内容中的空白点,去想象,去填充,在补充文本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在对比和审视自己的过程中经历一次美好的情感体验之旅,从中受到教育,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进行迁移训练

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语用的教学,同时学生也应该重点关注语用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知识带给人的感染力和魅力,同时也感受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价值。例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大雨和洪水。这是这篇文章在表达上的极大特色,其实暗含着“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大量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是为了渲染紧急、恐怖的氛围,为老汉的出场做铺垫,进一步赞扬了老汉沉着冷静、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之后,我布置了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让学生说说写作思路。小陈说他准备写清洁工阿姨的无私奉献,在写作中,他要穿插一些对恶劣环境的描写片段,如此更能凸显清洁工阿姨工作的艰辛,进而赞扬其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看来,学生掌握得不错。

(五)模仿行文结构,进行文章的架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该利用教材教会学生某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要懂得课文“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懂得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即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生命的美好之外,还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行文结构,进行练笔。《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回答了“生命是什么?”这一问题,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类等不同侧面写出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热爱。学完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认为生命还能是什么呢?我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写关于生命的小事例,开头加上简单的发问,结尾加上自己的总结、感悟。学生的作品大多没有让我失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具备语用意识,从多个角度选取适合学生的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语用”理念,并且能够把“语用”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因此,教师要重视语用训练,并且能够依据课文特点发掘语用训练点,抓住语用训练时机,真正引領学生体悟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晓文.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8).

[2] 林勤.以语用意识观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2017(7).

[3] 周海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意识的运用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8):21.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
语用,从感知到实践的断层中走向共融
紧扣文本特质,搭建语用训练平台
以“语”为点 以“图”为径
层层递进,让语用训练扎实推进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用活文本,为语用训练架设桥梁
把握实质,让语用训练生成别样精彩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
拨乱反正,走出语用训练的误区
语用训练,别让内容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