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构架的思考

2019-09-10 07:22李锦江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

李锦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和西方文化侵袭导致创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局限,片面地认为是思政理论课任务,“三全育人”得不到充分表现,思政教育功能运用尚未完整。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构架,以求从多元视角来把握思政教育的本质特征,丰富、发展、完善思政教育方式和路径,构建“全民全境”育人环境,使思政教育人本化、立体化,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落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

高等教育正接轨于世界,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发展的呼唤,社会现实的需要,思政教育瓶颈破解,都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四为”、“四个坚持”、“四个正确”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五要求。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作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可见,无论是课堂思政或是思政课堂,都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前,许多专家对思政教育已有较多研究,在借鉴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就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构架谈点思考供商榷。

一、深化“三全育人”工作内涵

按照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高校务必把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俗理解可以说是“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育人”,“教育无闲地,处处育人”。

二、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构架

思政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就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与“三全育人”内涵比对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是社会进入到多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均趋于开放性和社会化,学生“三观”形成随之多元化;其次是新升地方性大学属省地共管的高校,生源质量并不是很好,总有这样和那样的“劣迹”;有的学生被调剂专业录取,专业思想不稳定,兴趣爱好偏离个人愿望方向,学习无动力,得过且过;在则是大中小乃至幼儿园在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方面缺乏系统连贯性,没有形成立体化模式,导致任务不明,方式不清,手段不新。近年来,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的探究,感觉社会多元化环境下的学校思政教育缺乏完整体系,不但没有强化而是有所削弱,特别是地方高校呈现“阵地忧患”。为此,在新的时代,创新思政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亟不可待。在此,提出“12345”高校思政教育多元一体化构架。

一中心:学校层面成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由学校宣传部牵头,思政课教师和各二级院参与的研究性机构,全面负责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开展全校性思政教育活动、推进思政教育特色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功能,做好“八个相统一”,构建思政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二主体:教育的主体既是学生,也含教师。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三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且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具有不稳定性。价值观则是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价值观同样受到人生观的引导而产生推力,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两者相衬影,由于人生观的不稳定性,同样决定了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学生和年轻教师的“三观”都是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下形成,所以,教育的主体即是学生也包含教师。更为重要的“有好的主导者,就能对主体产生好的影响。”强化同步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阵地:思政课堂、道德讲堂、智慧校园网络。思政工作的阵地是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切不可丢失,丢失阵地的思政教育就是空谈,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尤其是几大主阵地。首先第一阵地就是“思政课堂”,除了构建大中小学思政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教育体系外,大学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人群的思想根源,找到打开人心灵的钥匙,做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本化、大众化、立体化,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深奥到通俗,突破固有的单向传授模式,应按“八个相统一”去创新思政理论课,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其次是道德讲堂不是摆设,校级领导和专业教师应该利用好道德讲堂给学生传播科学的情感价值观,诸如举办专题讲座、道德演讲会、导师问答、分组辩论等,让道德讲堂“活起来”。再则就是坚守好各类媒体宣传阵地,特别是校园网络和手机APP平台,结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四带领:党建带团建、思政课教师带二级院、辅导员带专业、班主任带班级。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现在人人参与、时时教育、处处渗透,其中,四类组织、团体、个人的带领作用不容忽视。一是党建带团建,充分利用团总支职能,开展好推优工作和普法、礼仪教育,通过各类活动强化学生道德养成,真真理解共产主义即是一种美好形态,同时,也是一个现实运动过程。二是思政课教师除了完成课程教育教学外,分派到各二级院系,理论指导二级院系开展思政教育。三是辅导员带专业,责任到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推进专业与思政教育同步同行。四是班主任带班级,深入到发展中人的知、情、意之中,通过日常班务工作和主题班会、班级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环节:党建工作、师德师风、课堂思政、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是永恒的主题,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师风、教风、学风为抓手,以年轻教师和广大学生为教育主体,以“一票否决”的决心,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课堂思政,要求领导干部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环节渗透思政教育,班主任与学生一道设计好主题班会,以问题为导向对主题展开研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形成共识,同时,不能忽略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进红色基地的相关教育活动,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当地文化的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历练意志和品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滨生、南楠、李木子《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教探索,2014年第12期

[2]冼吉昌《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韩丽妲“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4]邱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1)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