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载体

2019-09-10 07:22梁丽卿
学习与科普 2019年5期
关键词:载体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梁丽卿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要方向。本文是在理解“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探讨如何通过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活动;有效教学;载体

自2016学年起,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代替了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它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这门新课程教学的研究重点。

一、关于“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效果的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卓有成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体现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上。

二、如何让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载体?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及法治观念的领悟,完全可以在活动中形成。因此,活动成为了有效教学的必然载体,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言成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

(一)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模式。

认真研读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每册教材不同单元的主题内容构成都会有不同的模式。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并列式的主题内容活动模式。

并列式的主题内容指的是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次的内容都是围绕单元主题分散出来的,它们之间一般没有先后之分、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候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课次顺序换一下。如: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四课内容《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和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当中的四课《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这些单元内每课内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调整这四课时间的顺序。这类课各应单独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这类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活动形式,并注意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递进式的主题内容活动模式。

递进式的主题内容是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次的内容是围绕单元主题,或从认知、感悟到习得,或“由浅入深”,每课间的主题是逐层推进、不可换的。如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由《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四课组成。这个单元是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间的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到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像这样的单元教学,教师在设计这类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整个单元活动过程的完整性,还要做到各课次、各环节层次分明,各阶段的活动应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力求通过活动优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根据不同的活动题材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

“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是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所以,学生的活动题材是离不开生活的。

1.当活动题材是学生当下的生活时,课堂上应当创设现场的体验活动,如:情景表演、游戏参与等,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内涵,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感悟,促进德性的养成。

2.当活动题材是学生过去的生活时,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应该以交流分享为主,让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还可以用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回忆整理中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家人的爱》一课中,第38页的主题图是引导学生从家人给自己起的名字及家人对自己日常起居的照料等方面感受家人为自己的付出,从中體会来自家人的爱。38-39页的绘本,旨在提示孩子:家长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的培养,在帮助自己成长,是爱的表现。第39页的图文是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在不同的家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这些爱有些看得见,有些是隐藏的,需要用心感知和发现。这图文旨在引导孩子发现日常生活中家人的爱的道德意义。这一课内容的活动题材既有学生过去的生活,也有学生当下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可以将38页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爱的故事分享会”,课前,要求孩子将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和收到的礼物带回来,课堂上在小组内说说与照片或礼物有关的故事,通过交流、分享,让孩子在回忆中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而书中的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上学路上很多家长为孩子背书包,唯独那位奶奶要自己的孙子背书包),其实就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是学生当下的生活。这个内容可以设计成“爱的情景剧场”,在课堂上师生合作表演,让学生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体验、感悟。39页的图文内容教学,则在课前会请部分家长拍摄家人一天所做的事,课堂上请孩子观看家人一天所做的事的视频,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整个主要内容的教学都是根据活动题材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又如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讲文明、守规则》一课,它的活动题材更多的是学生当下的生活内容,教师设计活动时可以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做一做”等的情景表演、游戏参与、真实活动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3.当活动题材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时,教师应努力创设立足学生经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体验感悟。或通过资料搜集,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向学生展示相应内容,加深认识。

如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节约小标兵》,它的目标之一是初步了解水、森林和电资源的现状,感受资源的稀少和宝贵。但生活在广州地区的孩子又怎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上述资源的宝贵呢?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考虑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展示,直观地呈现水、森林和电资源的现状,还要创设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没有水、没有电等给人们造成的诸多不便,甚至是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资源的稀少和宝贵。

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我们要始终遵循“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这一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让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方丽敏.小学品德课程主题活动的基本模式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3(4)。

[2]陈峰.品德课程不同题材活动设计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3(11)。

猜你喜欢
载体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