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探析

2019-09-10 07:22黄珊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文化育人思政教育

黄珊

摘要:现阶段,社会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新与更严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与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阵地。因此需要高校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而网络是当今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只有寻求文化教育与网络教育融合才能真正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文化育人与网络的育人展开分析,以期推进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思政教育;网络育人;文化育人

前言:文化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而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即为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政教育需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适时的创新。在网络普及度极广的今天。高校的文化教育需要与网络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作风优良,行为端正知识与能力的稳步提升。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发展与品质的提升。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上对于思政教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一、文化育人的概述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提出了诸多的行动纲领。明确了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对于文化建设对中国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明确地阐述。同时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探索,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1.1文化自信意识

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高校的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围绕党中央的奋斗目标,着眼于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把文化自信摆到首位。文化自信属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充分坚持四个自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稳定健康发展。

1.2高校育人探索

高校的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主要的目的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并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青少年正处于思想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坚持以文化育人的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建设。

二、网络育人的概述

在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对于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利用校园网络综合各类资源,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思想。高校教师应该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校园网络形成基本过滤。在教学的实际中应该发挥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利用网络教学是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新形势下网络教育的新模式的,它强调高校是传播思想的主要阵地,青年人需要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教育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应该抓住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

2.1网络育人的新举措

2.1.1整合教育资源

在推崇的两微一端教学中,思想政治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新方向,及时在网上传播教育的最新策略。同时借助于学校的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教育教学的新方式,促进高校的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大讨论的学习思潮。打造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平台。

2.1.2打造网络育人精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应该发挥教育的正在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只是留于课堂讲课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后感受不是很深,没有真正体会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在网络下的教育充分让该问题得到解决。互联网的搭载下,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网络视频传播到教育网站上。让学生进行反复观看,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建设有一个高度的认识。在校园内,高校的思政租教师应该发挥严格的评选制度,在众多的教学视频中严格把手教学的质量关,将评选出来的精品课在网络上传播为学生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

2.1.3培养网络监管人员

网络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发挥了学生的言论自由。但在建设中,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为此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网络环境的净化者。对于学生不当的言论应该及时删除,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开展关于校园网络达人的活动。评选出网络育人中进步最大的同学。以此来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更严的要求。

三、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

网络育人是现在育人的新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发挥网络教育与文化教育的优势。让思政教育中的网络教育与文化教育达到有效的融合。开拓育人的新模式,新思想。网络教育使得学生可以不限时间地点进行学习。而文化教育是学生需要坚守的教学基本内容,应该让文化搭载在网络教育上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因此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1文化教育是网络教育的内涵

网络教育的核心内涵为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水平建设,而核心的内涵在于文化。中华有着许多育人的先进思想与育人的手段。应该让其通过网络挖掘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历史文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可以汲取的沃土。当前的高校思政体系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思想觉悟。

3.2网络教育是文化教育的载体

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广泛推广,使得文化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文化搭载互联网的技术传播的更远让学生对文化教育思想的认识更广。网络最大的特点是文化教育的高校性,应该将网络传播的知识进行考量,不断发挥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对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教师应该做到深入的思考。不仅让思政教育传播范围广,同时也要求高质量的传播内容。

四、总结

本文从思政教育出发,围绕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策略。强调了思想政治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创新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模式。青年人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导向,发挥思政教育在青年人生活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于高校的思政建设体系提出了认识,新时期下高校的思政教师应该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灯小平理论的伟大思想。利用多种数字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的协调统一发展。把青年人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 吴月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

[2]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 卞程秀.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2)

[3]习近平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刍议[J]. 王锡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1)

(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文化育人思政教育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技术文化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