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传承与渗透

2019-09-10 20:34薛文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薛文涛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教学;传承与渗透课堂,核心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根基、滋养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因此,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任务之所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出色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笔者结合长期的高中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历史教师要做传统文化忠实而广泛的涉猎者、勤勉的学习者和深刻的领悟者。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就中学历史教育而言,它包括诸子百家、汉字书法、传统文学、宗教哲学、国画、民族歌舞、中国戏剧、民族音乐、衣冠服饰、中国建筑等。现代历史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阅读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性的理论著作,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领悟其内涵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样,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才能不断丰富,成为传承和渗透传统文化合格的教育者和传承者。

二.多种途径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一)把课堂作为传承和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前做好认真准备工作。结合历史教材的内容查找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丰富资料,将两者和社会实际密切、巧妙地进行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孔子的思想时,依据《论语》中孔子关于“仁”不同情况的解答,教师将它概括为:仁者爱人博爱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的复古思想,忠、恕、孝、悌为仁的社会伦理道德,恭、宽、信、敏、惠为仁的个人素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的教学方法,以六经或六种技能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思结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随着現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多媒体技术成为辅助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如央视的“大国重器”、“鉴宝”等栏目)、图画、图片、网络文字性材料等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将传统文化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体验、接受传统文化。

(三)创设文化环境,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校园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广阔舞台,在教室、校园走廊、报栏、教学楼等可以利用的地方用标志牌、悬挂条幅、标语等方式,或通过举办书法、绘画大赛等形式,打造校园文化,使学校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将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达到接受、理解传统文,净化其灵魂。

(四)通过历史讲座,传承并渗透传统文化。在我校“名师大讲堂”活动,如笔者通过“传统文化之史学常识”的讲座,就撰史、研史必备的素养和史书编撰体例、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观点、史料、历史纪年方法、避讳、地理山川、家谱、明清科举考试、阴阳五行等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和传授,学生受益匪浅、收效显著。

(五)借助民俗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如传统服饰、节日、习俗等等。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支撑之一,与历史学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传统节日就像一幅珍藏的画卷,包罗万象,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共同的民俗节日,还包括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教师在传统节日前后通过历史课堂、辅导课、第二课堂等进行相关民俗文化的介绍。利用师生互动、学生讲课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我国习俗文化的魅力。

(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如大成殿,挖掘当地资源如洋县文博馆、古建筑城隍庙、蔡伦墓祠、智果寺、开明寺塔、青山观及华阳烈士纪念碑、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等,民俗风情如洋县社火,扫五穷、木偶戏等,组织人力,专心编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七)组织学生有条件的旅游。旅游资源是直接接受、感悟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游历,感悟传统文化如剪纸、雕刻、编织、民歌、皮影、花灯、龙舟、舞狮等的魅力,利用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相互间的亲和力,增强学生保护、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历史教学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切身感受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应组织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学习小组探讨、交流、讲故事、辩论会等方式,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深入理解,让学生切身去体悟、大量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二)要将学科素养贯穿于传统文化传承与渗透的始终。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把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和素养,克服应试性、功利性的弊端,切实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唯物史观,让学生解读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学生动手收辑并解读史料来培养其史料实证素养;强化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渗透与联系。经典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整理优秀经典文学作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挖掘其精神内涵和实质,积累传统的文化底蕴,营造学习氛围,感受其神韵。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传承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做传统文化的忠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年版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赵吉惠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国哲学史》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