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为领诗为冠,思辨之美现课堂

2019-09-10 10:13宋秀兰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2期
关键词:哲学美育

宋秀兰

摘 要:《生活与哲学》思辨性强,但学生往往对哲学望而生畏。以议题为统领,引入哲理性诗词,让学生在议题的探讨中思辨,在诗词的熏陶中升华,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有助于将美育渗透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学生美的思维、美的情怀。

关键词:哲学  议题式  哲理诗   美育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从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一经推出,轻易之间就拨动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激起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增强了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比之下《生活与哲学》思辨性强,但书本案例陈旧,学生对哲学是望而生畏。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运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使命感,笔者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中围绕着“平语近人,知行合一”的主议题,引用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引用的诗句为分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议题的讨论中习得知识,在诗词的熏陶中升华情感。

一、互助学习,风云角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作为课堂的导航者,教师预先设计本课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课议题“平语近人,知行合一”,通过引用“平语”中的诗句设置三个分议题,即“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我国的矛盾变化看两点论与重点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古城西街复兴探讨如何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更好地深入探究,为课堂议题的展开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事先以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围绕议题查找资料、访问、调查;通过共同体学习护航进行组内资料整合和疑难解答,为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在查找资料和翻阅古诗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触动。

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艾略特曾说过,诗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作为语言精华的诗词,具有比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更强的理性力量 , 更易达到透悟的哲理高度。 基于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三句 “平语”——“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分析诗词背景,了解诗词表达的含义,探究总书记用不同的诗词概括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说明了什么。简单而富有深意的诗词,直接引领师生直面我国的发展历程,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引出分议题“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教师趁机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变化,并引导学生以图示法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认识到我国国情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进行区分,明确主要矛盾,懂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乌申斯基曾提到: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罔顾学生兴趣的教学宛如鞭挞绳缚,会降低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在学生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有了事先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学习需要互助,国家建设亦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有千千万万的难题需要我们迎艰克难。而港珠澳跨海大桥的顺利通车,更是向世人展示了我们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坚韧品质。特别是通过视频,以动态的画面和详细的数据展示港珠澳大桥的成就时,学生内心的情感不禁被点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而此时的各小组收集的“平语大比拼”更是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让学生找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总书记引用的古诗词,进一步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节里生生不已的是生活。知识唯有回到生活中,才能焕发生机。正如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中提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精神世界。”为了更好地落实“平语近人,知行合一”的主议题,各小组纷纷上台展示课前做的西街现状调查,并针对西街复兴提出创想和建议。各学习共同小组针对调查现状以PPT、视频采访、问卷统计、小游戏带入制作等方式,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文化的认同,对古城文化复兴的期望。课堂上学生通过民主评议和投票的方式,选出最有创意的复兴计划,加以完善,并参加学校的《闽南文化进校园——我的古城复兴计划》研究性学习展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诠释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词的哲理美,为思想政治课堂增添了趣味,将哲理诗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更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參考文献:

[1]谢奎芳.浅谈诗歌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妙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2]鲍金琳.以议题为统领,提高课堂价值高度——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4-25.

[3]陈贵新.让高中哲学课堂充满诗意与文化自信——浅谈古典诗歌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考试,2018(34):71-73.

猜你喜欢
哲学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