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班级生活

2019-09-10 07:22杨曦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9期

【摘 要】班级生活是小学生学习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有道德的班级生活对培育小学生的公道感、重要感和班级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班主任只有构建有道德的班级生活才能更好地培育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班级生活;情感发展;公道感;重要感;班级荣誉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1-0015-04

【作者简介】杨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师教育。

现代基础教育学校是由国家设立帮助儿童完成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始终在同一班级生活,班级作为持续时间长、稳定性高的初级社会团体,是学生学习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真实而丰富的日常生活场所和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儿童对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或社会评价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衡量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所以,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强调:“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1]

一、公道感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时期。到10岁左右,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基础发生质的变化,他们非常重视集体评价和他人评价,开始要求以公正、平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皮亚杰看来,公道感不只是一种判断道德是非的准则,还是儿童尝试摆脱自我中心,理解他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感情,从而逐渐与他人发展出一种基于关心和共情的真正道德关系。[2]公道感作为小学生的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情感体验,是儿童产生道德行为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推动力,它渗透在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

小学生公道感的发展有赖于班级生活的道德性。有道德的班级生活,首先要求教师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正式领导者,为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提供鲜活有力的示范。只有建立了感情深厚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小学生才能自愿对教师的情感和行为进行模仿、认同。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待不同气质性格、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成长需要,积极真诚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条件,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愉快的校园生活经历和有胜任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在面对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纷争时,能够明辨是非,主持公道,不存私心或偏见,不偏袒任何同学,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才能够经常体验人际交往中的公道感。

公道感为小学生的班级生活提供集体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因为小学生需要完成从家庭自然亲子依恋向社会性群体依恋过渡,这种过渡主要依赖学校教师的帮助以及班级同学之间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来实现。这意味着每个学生的成长都需要班级里其他同学的肯定、接纳和成全。所以,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之间天然平等的同伴关系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的日常交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学习、课间游戏、班级主题活动乃至偶发事件中,小学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理解每个同学独特的想法意图、行为习惯,学会关心周围同学的喜怒哀乐和理想志向,由衷地欣赏同学们的优秀才能和良好品格,懂得相互尊重,团结协作,逐渐摆脱刻板、固定的外在规则的束缚。可以说,生活在处事公正的班级里,因其日常性和重复性,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小学生才能够多角度考虑同学真实具体的情感愿望和性格特征,建立、共享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发展并获得公道感。

二、重要感关乎儿童道德情感的自我评价

正确清晰的自我意识是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以他人的评价为参照系逐渐确立起来的,离开了他人的情感反应和判断标准,小学生无法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控。

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生活的价值是不断增大的,因为小学生寻找社会性群体支持的心理需要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在一个班级中,既有承担班级管理职能的正式团体,又存在着小学生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团体。那么,班级生活中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能否成为小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社会群体关系、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社会环境,有赖于班级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团体的质量和影响力。

在小学班级的正式团体中,教师应推崇礼貌、友爱、合作、誠信、善良、认真、勤奋、关心同学、助人为乐、游戏能力等多元价值,让每个学生的独特性都能被教师所尊重和珍视,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敏锐地观察感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及时与学生产生共情。比如,当学生出现敬佩、快乐、希冀、失望、伤心、冷漠、孤独、嫉妒、羞愧、恐惧等情绪时,教师需要与学生讨论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所表达的微妙含义,帮助学生敏锐地识别和判断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进一步丰富化、细腻化和深刻化。学生只有学会经常反思和调控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借助情感的表达功能实现人际情感沟通和情感认同,才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生活中、在同学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对待同学的态度和行为就会比较友好、体贴、善解人意,愿意更积极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往。

教师若过度强化用学业成绩来衡量小学生的价值和地位,看不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有可能削弱小学生对同学个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交友的多种可能性便难以实现,并且容易固化单一价值观,无法形成欣赏差异的多元视角,难以与同学进行有效合作。与此同时,价值观贫乏、刻板很可能造成学生思维模式单调僵化,生活视野狭窄、欠缺同理心、不能灵活变通地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以人为壑,将会阻碍班级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的生命唯一性、个性独特性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小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班级小团体的成员间往往志趣相投、性格相合,所以,同学之间更容易进行深入细致的开放性讨论,这种非评判的平等态度能够让学生彼此接纳、换位思考,有充分的时间认真审视同学的各种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分辨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内在品质,从而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独特性,不被他人同化、消解或孤立。当小学生能够与同学产生共情时,班主任帮助其提高接受或采纳其他同学的观点的能力,并对班级同学的行为进行正确分析和归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控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行为,既自尊自重,又尊重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此外,在班级非正式团体中,当同学交往出現麻烦或挑战时,小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深思熟虑,从容应对,更好地完成同学的委托,获得被同学信任的体验,从而确认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个人价值。可贵的是,在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的班级小团体自由交往中,通过接受和尊重其他同学不同的成长经验和价值观念,小学生能逐渐理解大家为什么需要共同的班级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如果小学生交往群体单一,将难以发现同学们的个性差异性与心理复杂性,无法在班级里展示自己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去赢得同学赞赏,结果将难以在班级生活中获得自我重要感,对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亲社会行为都极为不利。事实上,处于适度复杂多样的班级交往环境之中,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同伴品行的鉴别能力,因为只有通过与各种不同性格或行为表现的同学交往,才能促进小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成长环境中增强道德敏感性和移情能力,识别不良行为习惯,理解良好行为准则,真正增强小学生抵抗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班级荣誉感成为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推动力

在小学班级里,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长期的共同生活经验,对形成小学生的现代公民道德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与合作,小学生将逐渐理解班级生活的共同目标、规章制度对个人成长和班级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明白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建设良好班集体的责任。

第一,优化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组织者,有责任引导小学生关心班级发展目标和具体事务,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批评性和建设性意见,逐渐形成班级生活的民主议事制度,发挥每一个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比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参与意愿,鼓励学生认真讨论各种班级管理方案的利弊;指导学生懂得为了班级荣誉和共同目标个人需要做出一定妥协让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逐渐达成基本的班级生活共识,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班级公约,并能够根据实际发生的班级生活事件、学习事件,循序渐进不断调整班级管理制度,从而养成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

班主任在选择和培育班级内部各种活动组织的负责人时,不歧视、排挤任何一个学生,有意识地在班级生活中营造一种人人平等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勇气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比如,班主任可以采取自荐制、竞选制或轮流制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班级建设水平关系到每个人的班级生活质量,帮助学生突破狭隘的个人荣誉和学业利益的限制,逐渐认识到维护班级荣誉和集体利益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义务,以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班级荣誉感体验,同时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参与更广泛的公共生活的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培养真诚的同学友情。渴望获得友情是中高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深化的表现,是小学生拥有班集体支持感的重要体验,是形成和维系小学生班级荣誉感的桥梁。小学生本能地拒斥那些抽象的教条式训诫,所以,班主任需要经常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提供同学之间的亲密交往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小学生只有在与班级同学具体、真实的交往中,倾听彼此的故事,体验彼此的角色,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班主任需引导每个学生逐渐熟悉同学在班级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和真实愿望,并能站在同学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同学的快乐或痛苦,深入了解同学的生活境遇和学习需要,从而很好地激发他与同学分享成功与喜悦,分担失败和悲伤,建立真诚的同学友谊。

在长期的班级生活中,当小学生逐渐认识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懂得真正的生活就是和他人快乐相处,他才能够心甘情愿地为同学做出有爱心、负责任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当学生遇到烦恼或困难时,若没有具体、特殊、真切的同学情意,就不会有朋友的及时陪伴和热情鼓励来帮助他疏解忧伤、出谋划策以顺利地度过困境。所以,友情是小学生助人为乐、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基于同学友情,小学生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成为主动负责的班级成员,为班级创造更多的荣誉和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没有道德情感,道德规则不可能内化,小学生就不会真正发展道德品质。所以,构建有道德的班级生活,才能更好地培育小学生真挚感人的道德情操。<D:\邱\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03\KT1.TIF>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2.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