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情有序的班集体

2019-09-10 07:22谢蓉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5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班集体中学生

【摘 要】“有情”的班集体是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土壤。班主任要努力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宽容之心对待违反规则的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序”的班集体提供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动力,在“有序”的班集体里,学生能清楚地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关键词】中学生;规则意识;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9-0052-03

【作者简介】谢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高级教师。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可见,自古以来,培养学生成为讲规矩、守规矩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表现出叛逆与任性,他们常常以挑战规则作为成长的标志,所以,中学班主任要特别注重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班主任如何通过创建“有情”“有序”的班集体,助力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

一、“有情”的班集体是规则意识养成的土壤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方能让学生喜欢和接纳自己。说理的过程往往让人觉得乏味,这就需要班主任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刚性”的规则面前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教育。“有情”的班集体是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土壤,班主任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1.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增强每一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班级是我家,人人都爱它”是班集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学生通过团队活动彼此了解并建立信任,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确立班级目标及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愿望。同时,班主任也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班级这棵大树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荣誉的果实,班级的发展与每位成员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喜欢的位置,在信任与被信任、需要与被需要中形成规则意识。

2.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宽容地对待违反规则的学生。

在班级发展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班主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在学生面前大发雷霆。在面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时,班主任不能大动干戈,在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柔性的措施,表达恰当的“同理心”,避免其产生消极厌学的情绪,做到有理、有力、有节。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尽量不与之“较劲”,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从而激化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同时,教师给予学生反省的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冷处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十分有效的。

3.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规则意识。

对自觉性不强的学生,班主任要做好谈心的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提醒,強化他们的规则意识;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要在精神上多安慰、多支持,让他们跟上大家的节奏,完成好各项任务;对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等形式,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在集体生活的历练中,不同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规则意识在相互影响、相互切磋中逐渐内化于心。

二、“有序”的班集体提供规则意识养成的动力

“有序”班集体是指班级的学习节奏清晰,学习环境和谐,学生学习情绪稳定。通常,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在校时间比较长,班级生活的“有序”则更多地体现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自然的人际关系及每一位成员清晰的角色担当。在“有序”的班集体里,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1.师生协商,制定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规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班级所有成员都应参与班规的制定。一方面,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班规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有助于一致性的达成;另一方面,规则由大家制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做”向主动的“我要做”的转变,达到对班规的自觉遵守。此外,班规内容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班规制定后要体现“刚性”的力量,需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内或比较醒目的位置,以提醒、督促学生认真执行。

2.及时干预,强化规则。

在确定班规后,班主任需要严格地执行,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严格及时的干预能够有效地打消学生对于违反规则抱有的侥幸心理,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规则。但是惩罚要讲究艺术性,有一定的限度,与说理、引导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必须将规则摆在学生行动之前,这样的干预才会是有效的。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学生说明活动规则,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便怒气冲冲地责问学生。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并不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教师在活动前明确规则,学生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3.参与活动,体验规则。

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会对智力因素起到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意志品质、规则意识等都会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对公共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公共意识。“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对公共意识最朴素的解读,学生具有公共意识意味着他把自己认同于一个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整体,并遵守共同的规则。通过班级活动,学生学会彼此关怀、相互理解,设身处地地感受违反规则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有位学生经常迟到,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认为并没有妨碍到其他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设计了一场辩论赛,辩题是:规则(不)需要遵守。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举证与辨析,帮助这位经常迟到的学生端正了认识。

4.自主自律,内化规则。

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过程必须以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载体,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行为能力,班主任要放手给学生锻炼与实践的机会。班主任要健全班级的管理机制,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和责任,调动所有人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氛围,这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规则面前的自主自律性。学生自主管理包括学生管理班级和学生自我管理,前者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规则,并且能合理地使用规则;后者要求学生能自觉地遵守规则,把规则内化于心。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仅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策略。

总之,中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需要教育者投入真情与汗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地提醒、监督、帮助、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只有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学生才能重视规则、遵守规则、敬畏规则。

班级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班级日常生活样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氛围有助于催生学生民主、平等的性格特质。我们希望学生遵守规则,就需要思考:在班级是否营造了对规则的集体尊重?这些规则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否得到了学生内心的认同并成为学生自觉、主动遵从的行为规约?建班之初,民主的班级生活氛围,平等的讨论、协商方式,明确、具体的规则目标为学生遵守规则提供了先决性条件。然而,真正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常态班级生活中各种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的实际体验,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实现对规则的尊重体现在面对具体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特点,班级发展不同阶段遇见的典型问题,从真实生活事件中提炼或者创造模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王怀玉,《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例谈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班主任,2017年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班集体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温暖的班集体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