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优化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逻辑框架和思路

2019-09-10 07:22陈伟伟张琦
改革 2019年5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陈伟伟 张琦

内容提要: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将企业法人需求同样分为五个层次。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构建要立足企业需求分析的逻辑框架,在营商环境优化指标的选择上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完备性。要着眼于企业法人多样性的需求,系统完备地把握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从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及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痛点”“堵点”“难点”着手,系统协调地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关键词:区域营商环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5-0070-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2]2017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3]。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美联储加息缩表引发多个经济体货币危机;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各类改革步伐加快。在复杂形势下,各国为复苏经济大力发展实业,制造业开始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营商环境优化成为各国竞争焦点。

一、营商环境的内涵界定与辨析

深入研究营商环境,必须明晰营商环境的内涵,并清晰界定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边界。

(一)营商环境的内涵界定

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些外部环境包括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配套等。

区域营商环境可以定义为一个区域内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企业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对一个区域内的企业存在普遍影响,而且一般是单个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轻易改变的,这些外部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介入。

(二)对营商环境相关概念的辨析

与企业生产运营环境相关的概念包括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城市投资吸引力、城市競争力等。辨析这些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营商环境的内涵。

1.营商环境与投资环境

地方政府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的目的都是为了招商引资,从目的上看两者无本质区别,但是从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看,两者在招商引资理念上存在一些区别。

投资环境的提出早于营商环境,2002年之前营商环境概念还很少被提及[4]。通过时间轴上的纵向比较发现,在强调投资环境的历史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主要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环境优化除了完善各种制度之外,还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低要素成本吸引资本流入,如牺牲环境、税收减免、土地划拨使用等。从这个角度看,投资环境优化的一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政府和公众的利益[5],此时地方政府间为了争夺投资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而且由于各地政策的差异性较大,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企业投资侧重于短平快项目,不利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

与投资环境相比,营商环境优化则体现为地方政府在不牺牲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区域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升对企业资本的吸引力。在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时,商务成熟度的重要性提升,此时企业更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公平性和透明性,各地招商引资手段更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政策稳定性、市场竞争的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政府监管执法等[6]。

由此可见,投资环境相当于不同区域在招商引资上进行“价格战”,而营商环境则相当于不同区域在招商引资上进行“品牌战”和“服务战”。

2.营商环境与城市投资吸引力

城市投资吸引力概念的范围要比营商环境的范围略大。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在项目选址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当地的营商环境,二是在当地投资的盈利前景。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城市对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力。从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辨析看,城市投资吸引力相当于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两者效果的合集。

3.营商环境与城市竞争力

营商环境和城市竞争力都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可衡量一个城市对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力。但是两者在覆盖范围上存在明显区别:营商环境是从企业视角和促进经济增长出发衡量一个城市对资本的吸引力,营商环境对其他因素的考虑虽有涉及,但是重视程度不足。比如,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宜居程度会影响营商环境,在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会影响对企业的吸引力,但是只要当地能为企业盈利和资本增值提供足够空间,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城市宜居程度等因素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城市竞争力比营商环境的内涵更丰富,城市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维度的综合竞争力[7]。城市竞争力不仅关注对企业的吸引力,而且关注对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吸引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的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公权力与资本之间、资本与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积极回应企业的需求。

(一)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优点是多主体分散决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是可能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则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是政府如果将财政资金用于竞争性领域,那么财政资金的使用可能是缺乏效率的[8]。因此,政府和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时就面临分工的问题,理想的分工是企业遵循市场规则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则通过维护市场规则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由此可见,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明确政府事权范围。

(二)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政府公权力与资本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连接各种生产要素的纽带[9],在收入分配环节,资本相对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话语权。但是,除了资本之外,政府公权力也可以起到相同作用,而且如果政府公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其在生产经营及收入分配等环节的话语权将高于资本。此时,资本的安全感将会下降,除非有高额资本回报率弥补安全感缺失的风险,否则资本将流向更安全的区域。因此,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政府公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即平衡两者间的话语权,既不能让政府公权力凌驾于资本之上随心所欲,又不能让资本驱使政府公权力牟利,更要防止公权力与资本的合谋[10]。

(三)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关系

在经济运转中,资本连接各种生产要素并组织生产,仅涉及市场经济的供给侧,在需求侧还有消费群体需要兼顾,而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所得。此时,如果资本因为其相对较高的话语权而在收入分配环节过分索取,结果只能是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最终资本反受其害。因此,要想经济运转顺畅,就需要有效约束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话语权,即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兼顾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关系,平衡二者间的话语权。

(四)优化营商环境的落脚点是企业需求

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优化营商环境的落脚点最终要站在企业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协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为抓手[11],运用政府行政权力制定并维护好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规则。

三、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系统把握企业法人需求

企业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企业,需求可能千差万别。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然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2]。企业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法人,其需求实际上也可以类比划分为同样的层次(见表1)。

企业法人的“生理需求”可以理解为企业自我生存、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中型企业,其生存需求均涉及各种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获取。对生产条件的获取,如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及的供水、供电、土地审批等,以及为达到开工条件需要的环评、消防等[13],此外还涉及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条件等。对生产要素的获取,如对技术、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获取,由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可能存在不同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时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另外,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企业的出生(企业注册)和消亡(企业注销)纳入企业法人的“生理需求”。

企业法人的“安全需求”可以理解为企业股权归属安全和企业的资产安全,其中企业资产安全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品牌、企业声誉等。

企业法人的“社交需求”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与不同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关系[14],包括亲清政商关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等。

企業法人的“尊重需求”一方面来自自尊,另一方面来自外部对企业的尊重。企业的自尊主要由企业文化塑造;外部对企业的尊重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权力对资本的尊重,也可以说是政府对企业的尊重;二是社会对企业家的尊重;三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尊重(尤其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尊重)。

企业法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可以理解为企业履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如慈善、公益等,以及企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

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逻辑框架构建

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构建要立足企业需求分析的逻辑框架,在营商环境优化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完备性。

(一)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构建

上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企业需求分析的逻辑框架,但是从企业需求分析的逻辑框架推导出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还需要注意区分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因为企业法人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内因)和外部环境的优化(外因)。因此,从营商环境优化(外因)的角度分析如何满足企业法人的需求,就需要在构建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时剔除属于衡量企业自身努力(内因)程度的指标,保留属于评价外部营商环境(外因)的指标。

1.满足企业法人“生理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

企业法人的“生理需求”可以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指标设置,包括企业注册、注销的手续个数,办理手续所需时间,办理手续所需成本,另外可以增加企业注册和注销过程中需要接触的政府部门个数。

企业生存和扩大再生产,涉及生产开工条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和生产要素的获取。获取生产开工条件包括企业从注册到开工期间需要办理的手续个数(供水、供电、消防、环保、用地等)、办理手续所需时间和资金成本[6],以及办理过程中需要接触的政府部门个数。企业生产要素获取包括融资渠道、融资审批手续个数、融资申请所需时间、融资额度、融资成本,土地价格、土地审批手续个数、办理所需时间和资金成本,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招聘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可能还需要政府审批,因而还包括政府的工作效率及企业需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如外贸企业报关通关,如某些产品的销售许可等;另外,还涉及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的税费负担等。

2.满足企业法人“安全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

企业法人的“安全需求”涉及企业股权归属安全,企业在被收购和兼并时如果有行政权力的强制或黑恶势力介入,就会破坏企业股权的归属安全,因此可以考量股权交易的市场化程度。

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企业收购兼并只要是通过证券交易所等正常渠道合法进行股权收购,就属于市场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小股东来说,公司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庄家坐庄等行为破坏了他们的企业股权归属安全。对于非上市的市场经营主体来说,股权转让需要以自愿为前提,收购价格与市场评估价格基本相当。因此,在指标选择上可以考虑上市公司市值占该地区所有公司市值的比例、上市公司中违背市场价格交易原则进行收购兼并的比例、非上市公司中违背自愿原则进行收购兼并的比例等。

企业财产安全涉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安全。对有形资产安全来说,可考虑的指标包括当地的治安和社会稳定度,以及公共安全部门的反应速度,包括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布局及出警速度等。对无形资产安全来说,可以考虑对企业知识产权、品牌、商誉的法律保护程度,包括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占比、品牌假冒产品产值占当地总产值比例。

在企业受到侵害后,企业提起诉讼的便利度和成本等指标也需要纳入,即企业涉及知识产权、品牌侵权和商誉损失的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侵权行为的法律执行力度和违法成本等。

3.满足企业法人“社交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

企业法人的“社交需求”涉及企業与各利益相关方互动需要付出的成本及难易程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包括企业与政府、媒体的沟通渠道,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竞争者互动的公共平台建设;二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关系维护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包括政府及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15]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竞争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

另外,政府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并加强监管,可以减少企业用于关系维护的各种成本,如政府提升廉洁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相同的市场准入条件等)、加强对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管,可以减少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合作方和竞争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维护关系所需的成本。

4.满足企业法人“尊重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

企业法人的“尊重需求”涉及三方面:一是权力对资本的尊重;二是社会对资本的尊重;三是企业间的相互尊重,尤其是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尊重。

权力对资本的尊重,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和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时是否充分征求了各类(大中小)企业的意见,具体指标可以考虑各类企业对政府制定政策行为的满意度。

社会对资本的尊重,主要体现在社会舆论环境是否包容,对依法致富的企业家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企业是否尊重,社会公众对这类企业和企业家的态度是否积极等。具体指标可以考虑社会公众对依法致富的企业家和企业的满意度,以及社会舆论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正面态度。

企业间的相互尊重,尤其是大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尊重,主要体现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以企业信誉和契约为基础,而不是以企业的规模为基础。这需要全社会构建起完备的征信体系,培育契约文化,提高违约成本等。具体指标可以考虑征信体系覆盖度、合同履约完备程度、合同违约成本等。

5.满足企业法人“自我实现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

企业法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涉及两方面: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参与慈善公益、扶贫救困等;二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如通过科技研发、科技应用推动社会进步等。

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指标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氛围、企业将资金投入慈善公益的途径、慈善机构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慈善机构廉洁度)和资金使用效果、企业获取相关慈善信息的渠道和难易程度、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种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成本扣除等)。

企业法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还包括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基础科研领域,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相关指标包括: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的基金、保护创新的制度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政府鼓励创新和企业进行科研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6.基于企业需求分析的营商环境优化逻辑框架

根据表1的企业法人需求分析逻辑框架和以上分析明确后的满足企业法人不同层次需求的外部营商环境,可以构建出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见表2,下页)。从表2可以看出,该逻辑框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一级指标),以表1中的企业法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为脉络(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剔除属于衡量企业自身努力(内因)程度的指标,保留属于评价外部营商环境(外因)的指标,由此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逻辑框架,即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

(二)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的方案设计

表2所示的逻辑框架具有系统性、完备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地方政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可资参考的框架性思路。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表2中不同指标的权重尚未明确,即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只有确认了指标权重之后才能为政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供更具体的决策支持。

由于营商环境优化的落脚点最终是为了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哪些需求及对应的营商环境优化相对更紧迫、更重要,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为了更合理地确认一个区域内营商环境优化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主观赋权法中的专家调查法设计了一套测算方案,该方案将一个区域内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家作为专家进行调研打分,进而确认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思路如下:邀请一个区域内的大中小微企业对表2中的三级指标进行投票。对入选企业和投票的规则设定如下:一是界定大中小微企业的分类标准;二是界定参与投票的企业行业(应该包括国民经济中的每个大类行业);三是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数量应该相等;四是参与投票的企业数量要达到一定比例;五是给予每个企业五张选票,让企业将选票投给企业认为最重要的五个三级指标;六是给三级指标赋权,根据指标权重确定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

第六步中的赋权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三级指标的得票数占总票数的比例赋权;第二种方案是首先给予每个三级指标一个固定值的底线权重(如每个指标给予3%的底线权重,18项三级指标占去54%的底线权重),然后将剩余的46%的权重按照三级指标的得票数占总票数的比例赋权,这种方案设计是为了防止有的三级指标在投票中没有得票,从而使政府完全忽略了该项指标的极端情况发生。

该方案适用于不同范围的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营商环境优化的重点领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企业,选择的企业数要考虑企业的区域分布,位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企业数要合理分配(最好等额)。各省份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案确定本省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企业可按照上述标准在本省域范围内选择。

五、基于营商环境优化逻辑框架的政策建议

要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有限政府”理念、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根据本文构建的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从企业法人的需求入手系统推进我国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一)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1.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企业和社会预期,促进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将政府公权力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升资本的安全感[16];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废除不合理以及相互冲突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所得给予充分保护;三是在各项制度落实过程中,尽量减少基层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杜绝微腐败[17];四是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和反馈制度,将政府公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2.树立“有限政府”理念,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树立“有限政府”理念,收缩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领域,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减少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18],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将政府的公权力用于建立并维护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19],有助于与国际接轨,为企业生产运营提供更加公平的国际化的竞争环境。践行“有限政府”理念需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对政府事权按照重要性排序,尤其是对政府与市场交叉的领域要进行排序;二是制定明确的政府事权兜底标准,然后按照财政收入依重要顺序为事权履行提供资金保障,优先保障只能由政府履行的事权;三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放开各竞争领域的市场准入,允许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四是按照政府的责任清单和权利清单行使公权力。

3.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有助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设“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政府事权范围,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20],制定清晰的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二是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将涉及政府审批、备案等事项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制度化、公开化;三是加强落实各项制度的监督力度,尤其是加强对执行环节的监督,防止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四是对政府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将社会评价和公众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21],将评价结果与奖惩机制紧密联系起来。

(二)着眼企业法人需求系统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要着眼于企业法人多样性的需求,系统完备地把握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框架,做到不遗漏,不留空白领域;从营商环境优化重点领域及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痛点”“堵点”“难点”着手,系统协调地推进营商环境优化。

1.着眼企业法人的“生理需求”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从企业法人的“生理需求”入手优化区域营商环境,需要关注两个领域:一是提升企业注册与注销的便利程度;二是为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便利、降低成本。

在第一个领域,政府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统一、标准化企业注册和注销的流程[22];精简并明确公示企业需要提供的各类材料,减少基层公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联网共享,消灭数据孤岛,加强各部门间证明材料的互认,让数据跑路,少折腾企业;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对企业的注册和注销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限期办结[23]。对于通过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通过法律等形式制度化。

在第二个领域,政府要对基础配套设施和要素市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对于供水、供电这类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环节,政府对提供服务的企业要明确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的申请流程和材料。对于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要针对小微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化改革[24],同时兼顾市场化金融机构的盈利需求,如成立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或者在该领域引入保险等手段,放宽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以弥补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对于企业的土地需求,应该推进土地的多主体供应,减少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

2.着眼企业法人的“安全需求”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从企业法人的“安全需求”入手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企业收购和兼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收购和兼并的合法性依法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企业收购和兼并过程中的巧取豪夺,对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品牌、企业声誉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侵权、品牌假冒、侵害企业声誉等恶意竞争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并加大惩处力度,使違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收益。三是简化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诉讼难度,包括降低诉讼成本、完善法律援助服务等。四是畅通社会公众和基层向上反映问题和意见的通道,对于反映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相应处理。

3.着眼企业法人的“社交需求”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进而保持良好的关系主要是企业的工作,但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政府也可以做一些优化工作。一是搭建便利的政府与企业进行日常联系的渠道和定期交流机制,政府可以和企业进行分类分批沟通(如根据企业规模或者企业所属行业进行分类),但是不应区别对待。二是政府或者行业自律组织为企业“建群”,企业自愿入群。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行业展览会、企业家座谈会等为企业间的交流搭建线下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为企业搭建公共的线上信息展示和交流平台[25]。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尤其是对产品安全性的监管,防止消费者与企业的矛盾激化。

4.著眼企业法人的“尊重需求”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从企业法人的“尊重需求”入手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在制定各种涉及经济发展、企业运行等方面的制度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与辖区内大大小小的企业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应该是制度化的。二是从正面的角度传播企业家精神,让那些合法经营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三是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传播契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契约和诚信的氛围,对于违背契约和不诚信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5.着眼企业法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企业法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表现为履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以及更高层次上的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为营造这样的环境,一要鼓励并支持企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回馈社会,如支持教育、医疗、扶贫救困、救灾应急、生态环保等,只要确认这些回馈社会的行为确实是公益的和非盈利的,这部分支出可以作为企业成本进行税前扣除。二要从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层面设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奖项和慈善企业家榜样,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在精神上给予奖励[26]。三是通过税收减免、税前扣除等方式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OL].(2015-10-29)[2019-01-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

[3]习近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EB/OL].(2017-07-17)[2019-01-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17/c_1121333722.htm

[4]杨志勇.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难点与策略[J].改革,2018(10):5-13.

[5]江飞涛,耿强,吕大国.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6):44-56.

[6]钟飞腾,凡帅帅.投资环境评估、东亚发展与新自由主义的大衰退——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为例[J].当代亚太,2016(6):118-154.

[7]郑方贤,王瑾.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13):90-92.

[8]闫林.关于政府设立引导基金支持产业企业发展的思考[J].财政科学,2016(2):102-106.

[9]高勇.资本市场:西部开发第一推动力[J].四川监察,2001(2):42-43.

[10]高中华,杜宇.试论构建中国特色权力、资本、劳动新型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3-38.

[11]邱继兴.优化营商环境要注重企业需求导向[J].新湘评论,2018(5):27.

[12]袁政.公共领域马斯洛现象与政府规模扩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1):5-12.

[13]王琛伟.我国“放管服”改革成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改革,2019(4):48-59.

[14]郝晔,王国海.技术引进中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98-101.

[15]银温泉.中国银企关系的重塑:目标模式与过渡安排[J].宏观经济研究,1998(8):63-68.

[16]盛世豪.提振民间资本信心增强发展后劲[J].浙江经济,2016(23):8-9.

[17]任中平,马忠鹏.从严整治“微腐败”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四川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8(2):49-58.

[18]伍俊斌.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J].重庆社会科学,2005(8):106-110.

[19]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5-29.

[20]任博,孙涛.整体性治理视阈下我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18(3):165-172.

[21]宋煜萍.权重结构: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问题——基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演绎逻辑[J].理论与改革,2018(2):141-149.

[22]蓝志勇.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路径:四张清单一张网》[J].中国行政管理,2017(8):159.

[23]郁建兴,高翔.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浙江社会科学,2018(4):76-85.

[24]刘现伟.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策略[J].改革,2018(9):5-14.

[25]易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探索:深圳例证[J].改革,2018(8):120-128.

[26]谭智心.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3(7):92-98.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竞争力分析和比较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AHP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浅谈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