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年味儿”

2019-09-10 07:22顾小白
奇妙博物馆 2019年2期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祭灶灶神

顾小白

有人说:如果要了解一座城市,那就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吧!这句话很有道理。

在博物馆里,我们能够了解城市是如何一点一点长大,能够看到出现在城市历史转折点的文物和面孔,甚至能够触摸到城市的灵魂。因此,我们特别开设了这个专栏,和你一起在博物馆里探索城市的历史,在博物馆里了解你的家乡!

转眼就是岁未了,大家又开始期盼春节能够快快到来。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方、各民族的人们有着各自迎接新年的习俗。北京,祖国的首都,中国文化版图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的新年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前往首都博物馆一探究竟吧!

灶王爷的新年

北京,保留着三千年历史赋予的众多文化遗产,它古老又含蓄,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了诸多外来文化,于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京味儿”。

一到腊月初八,“京味儿”的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序幕。红枣、栗子、大芸豆、红小豆,加上五谷杂粮,熬成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他,每逢腊八,便会熬粥供佛,于是也就有了喝腊八粥的习俗。清朝定都在北京,几位皇帝都很信奉佛教,于是宫中年年都会熬腊八粥分赐给文武大臣。在皇室的影响下,北京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喝一碗腊八粥,以求吉祥。

童谣唱道:“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过完腊八没几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这可是个大日子!传说腊月二十四清晨灶神就会离家前往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各户的情况,玉皇会根据灶神的报告,对每家每户做出奖惩。为了使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小年”这天,北京城每户人家都会举行祭灶仪式。

“京味儿”的祭灶仪式可讲究了,首都博物馆里完整复原了旧时祭灶的场景——金漆灶神牌、财神牌,还有糖瓜、竹马、清水碗、黑豆以及其他供品。每样供品都有自己的说法。上天路途遥远,所以备下了竹马,黑豆、清水可以让马吃饱喝足,好让灶神骑着马上天去,省些脚力。糖瓜的作用是为了让灶神能够上天多说甜言蜜语,不至于降下灾祸;也有人说,用糖瓜粘住灶神的嘴巴,这位爱打小报告的神仙就说不出坏话来了。至于其他的供品,用意就更明显啦,俗话说“吃人家嘴短”,灶神吃了家里供奉的美食,自然就不好意思说这家的坏话了。

其实呀,祭灶仪式很早就有了。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创造了文明,火在土上燃烧,便是“灶”字。我们的祖先在地上围起一堆篝火,或是挖个土坑,生火烧烤食物,这就是“灶”字的童年。所以有人说,祭灶仪式最早是为了纪念发明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后来才演变为供奉灶神。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在隆重的祭灶仪式中,以供奉灶神的方式,祈祷来年全家平安、吉祥。

芝麻秸秆的秘密

送走了灶神,北京城里就更热闹了,眼瞅着“大年”就在眼前了,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更忙碌了。家家户户都要做大扫除,这可不仅是为了卫生哟,还有“除旧迎新”的意味呢!

“一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按照北方饮食习惯准备好美味佳肴,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就得将买回来的门神画贴在门上啦!

门神画有保卫家宅、护佑平安等多种吉祥的寓意,所以贴门神画可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谁左、谁右、谁黑、谁白,都有讲究。关于“贴门神”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当年秦琼和尉迟恭两员大将,为唐太宗夜守宫门,后来皇帝见两位将军太辛苦了,便将两个人的画像贴在宫门上,于是“贴门神”的习俗就慢慢流传开啦。

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有“贴门神”的习俗了。辞旧迎新之际,古人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悬挂在门的两侧,希望能够祈福灭祸。贴完了“门神”,门框上还得贴上春联,门楣上挂“挂笺”,窗户上贴剪纸,家中还会用年画装扮起来。每家人都在忙碌地张罗着,使得除夕这天的北京城内,一派喜气洋洋。

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捆芝麻秸秆,你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吗?原来,按照旧时北京的习俗,除夕夜家家都要守岁,等到零点一过,满城都是爆竹声,这个时候,就要开始举行接神仪式了。将离家好几天的诸位神仙接回后,芝麻秸秆就会被铺到屋门外的地上,全家人踩在上面,噼啪作响,人们把这种习俗叫作“踩岁”。由于“岁”与“祟”同音,老北京人相信, “踩祟”能够驱除邪祟,使人们来年健健康康。

奇形怪状的錢

除夕夜,小孩子们最关心的,当然是压岁钱了。可是首都博物馆里摆着的那些压岁钱样子可奇怪了——有圆的,有方的,还有桃形的,它们看着像是钱,又不是钱,那么,这些奇奇怪怪的铜钱是真的压岁钱吗?

早先哪,老北京人爱讨吉利,除夕夜“踩岁”后,家里人要开始拜年了。未成年的小孩子说些吉祥话,祝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能换来手里的压岁钱。只是这压岁钱,取的是“压祟”的谐音,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真钱,而是为了佩带玩赏而特别铸成钱币形状的象征性避邪品。这种钱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呀,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现在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风俗——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不过现在的压岁钱基本上已经是市面上流通的真钱了。

一起去庙会吧

除夕过后是初一,在这新年的第一天里,爆竹声声响彻天空,喜庆的气氛被推向高潮。小孩子们会穿着新衣服,跟随父母出门拜年。除了拜年,逛庙会是最令人期待的活动了。自元朝开始,历经明朝、清朝,北京(历朝称谓不同)都是国家最重要的行政中心,城市商业发达,大大小小的寺庙就有几百座。春节时,人们会在寺庙外开设集市,于是也就有了庙会。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这里纷纷登场:舞狮子、耍龙灯、变魔术……好不热闹!不信你看,首都博物馆中还专门有个区域展出那些舞狮、旱船等表演道具呢!那时候的庙会,由于这些民间杂耍艺人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直至今天,庙会——这种起源于宗庙祭祀活动的传统民俗,依然是北京春节文化里,最为重要的保留项目。

在北京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能说出在你的家乡,过年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你知道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故事吗?

猜你喜欢
首都博物馆祭灶灶神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门神想吃立夏饭
首都博物馆推出建党百年特展
是是非非话灶神
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博物馆展览合作的展陈设计启示——以“都市·生活
灶神爷
关东糖
祭灶神
乡村祭灶年味浓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