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渗透策略的探索

2019-09-10 07:22岳志强何君娴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核心素养

岳志强 何君娴

摘   要:充分认识核心素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探索初中生核心素养渗透的策略对学校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学校需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以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为主的学科群,以建立基于核心素养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改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群;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7-0062-03

2016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课堂的落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河北省藁城区廉州镇第二中学自2017年3月起进行了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渗透”这一课题的探索。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出了初中生核心素养课堂渗透的一些基本策略,并初步构建了初中学校核心素养有效渗透的课堂模型。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教育突出强调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关爱社会、热爱家国的情怀。与此同时,它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以及创新实践。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地”问题,首先,教师需将“ 教学”升华为“教育”。核心素养在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的同时,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使之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其次,教师教学需要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将各学科的教学统筹整合,使其成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溶化剂”。最后,教师需建构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开展对核心素养课堂渗透的研究,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核心素养渗透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核心素养渗透有效课堂实施的成效,不仅有益于适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课堂渗透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而且有益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改进。

二、研究探索的主要策略

首先,在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引领下,课题组带领全校教师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研究核心素养的最新成果,研究国家课程,研究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研究培养核心素养跟学情、校情的结合点,从而为核心素养渗透课堂取得基础性资料。其次,通过文献学习、专家培训等形式,提高全校教师理论建构的水平和能力。再次,由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编制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配套的教案学案,制定渗透课堂评价标准。最后,在专家团队的检测评价和学校实验检测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达成研究目标。

(一)构建学科群

构建学科群,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重构学校课程体系。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离不开三大关键课题——洞察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素养、展开学科实践。其中,学科实践是在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教学行为,而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着学科本质,又是指导学科实践的思想方针。同时,把握学科素养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对“学科群”本质特征的研究来把握学科素养,主要是将当下中学学科划分为四个“学科群”:

1.人文学科群。人文学科主要包括哲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具体到初中阶段主要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人文学科主要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旨在为学生当下及未来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文素養的提升而组织的教学内容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人文学科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它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它所要最终提升的人文素养也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需要在打破学科边界的条件下进行培育。

2.科学学科群。即从数理化的角度综合地、发展性地考查和处理客观现象的态度和技能的学科群。“科学学科”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生需要在与各类自然现象的接触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观念,并逐步提升探究能力。“科学素养”是理科教育的核心目标。

3.艺体学科群。这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的学科组合。以往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中,这一类的学科往往不被重视,不仅被边缘化,且育人功能也被大大弱化。在21世纪的今天,艺体学科群需要探索的重点有两项:一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系统的艺术学科框架;二是如何把基于运动的六种教育学观点统整起来开展体育教学。这六种教育学观点包括:发现身体、审美体验、危机状态的经验与考验、成绩的保障、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性行为的机会、健康的维系与对健康的认知。

4.综合学科群。这是借鉴近30年来美国跨学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构建的特殊的学科群。综合学科瞄准的是跨学科能力,其整合教学的设计突出了三个要诀:一是整合。即将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通过统整的方式来开展学习;二是重建。即在跨学科的背景下,重建学科的概念,并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加以运用;三是适度。即整合并非越多越好,综合学科并非要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融合成一个新的学科,而是要在保持学科自身分科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整合,让学生既能体会单一学科的特色,又能感受到整合的魅力。

“学科群”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既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帮助教师从综合的、整体的高度看待学科的抓手。

(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建模

1.设计教学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课程要提升渗透的主要素养。

2.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总要求是:首先,要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过程。其次,为学生提供具有事实经验的真实情景。最后,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建构或探索规律的完整过程,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如让学生回归自然、感知现象、解决真实的问题,从中认识其价值和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设计应有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和生动有趣的问题,以便于开展充分深入的探究活动。

三、师生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调查和实践研究,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课堂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首先,全校师生都普遍接受了大学科观。大学科观,即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站在学科的高度上,利用知识点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其次,形成“静”“动”“辩”相结合的课堂。“静”就是教师要引导并留有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原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思考能力。“动”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后,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高质量的点评和质疑。“辩”即辩论,阐述观点。最后,延伸课堂得到落实。没有延伸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课堂。教师应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布置项目作业或项目学习,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探究,让课堂知识变活,让社会变成教室,让生活与社会变成学生的活的教材。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胡显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核心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