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2019-09-10 07:22龚秀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笔者诗歌文本

龚秀平

语文学习既是对文字音、形、义整体架构的学习,又是对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建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落地生根的感受,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化字句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实现这种转化,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语感体验水到渠成呢?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言”与“意”的转化。

一、立足经验,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兼得”

中国的语言文字,说到底是“意象”的语言文字。“言”“意”“象”之间的转化,是学生达到言意兼得的关键。换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言”转化成“象”,并学会“悟意”。语言是一种符号,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符号背后的意蕴。学生的语文思维是直观的、感性的,教师需引导学生将“言”转化为“象”,通过“象”,品赏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意”。

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文,笔者着力通过如水的文字,连通学生的经验,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生的经验叙述和生活想象,为学生建构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教学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品味妈妈美丽的句子、温柔的句子、好累的句子等,通过课文中的“言”,建构学生头脑中的“象”;借助学生头脑中的“象”,引导他们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意”,从而让教学抵达“言意共生”的境界。当学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基于“象”,将“意”再转换为“言”。比如有学生这样说:“妈妈,你睡觉时呼吸那么沉,你真的太累了!”“妈妈睡得好熟好香,我睁大眼睛仔细地看妈妈,看着看着,真想对妈妈说我爱您!”还有学生说:“妈妈,您真的应该好好睡一觉,因为您实在太累了!”这样的呼唤与感叹,正是学生在对课文言意把握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成的。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兼得。

低年级课文中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情感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发掘文本中的形象与意象,换言之,低年级教学关键是实现“言”与“意”之间的转换。

二、细读文本,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兼得”

课文中语言的秘妙之处、表达的矛盾之处、语言规律及语言陌生之处,都能让学生获得言意兼得的效果,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鲁迅的作品,“在我的后花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等。在低年級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而使学生实现言意兼得。

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诗语言如诗般梦幻。教学中,笔者不仅立足整首诗,还引导学生辨析词语,通过诗歌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细读文本。比如第1小节“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中的“跳蹦”,让学生与“蹦跳”进行对比。刚开始,学生只是粗浅地认为两个词的意思相差无几,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跳蹦”的动态感更强。再比如,第1小节“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彩色的梦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展开了自由的真实的表达,比如“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圆,有的方”“有的软,有的硬”,等等。在品味诗歌中的语言时,学生发现了诗歌表达的语言秘妙:“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概括性强,更富有节奏感、更押韵。在对语言的品味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内在特点,感受到诗歌跳跃、凝练的特质,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从“言”到“意”,从“意”返回到“言”,从而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但是,在“言”和“意”之间不能直来直去,而是必须有一个中介,那就是“象”,是学好诗歌、学好语文的核心秘密。学语文,说到底就是要通过“言”体会内在的“意”。

三、把握内容,实现语文学习的“言意兼得”

文本解读,通常来说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内容”到“形式”,二是从“形式”到“内容”。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在学生的学习中,如果文字浅显、语言顺畅,学生对文本语言背后“意”的把握似乎水到渠成,为此教师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如果文本的语言比较含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入手。比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贺知章的《咏柳》,笔者首先从诗歌表达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诗中的比喻技巧,用“碧玉妆成”比喻满枝头的春柳的身姿,用“绿丝绦”比喻袅袅婷婷的垂柳枝条,从而将柳树健硕葱翠的气派、迎风摇曳的袅娜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表达形式入手,对整首诗的结构进行揣摩。学生发现诗人贺知章独具匠心,先从整体上写对柳树的印象,再写柳条、柳叶,其中运用了拟人、联想等手法。在整首诗歌中,诗人将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教学中,笔者还拓展了写柳的诗歌,如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同是写柳树,为什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形态呢?通过比较,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贺知章写作咏柳的背景:唐代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还乡、百官送行,他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让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

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学生对文本、诗词的把握就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浅显层,而是深入到了作者表达的背景、作者写作的心境、作者表达的旨趣等。这样的解读,才是“言意共生”的解读。咀嚼出一番“语文味”,才能让学生欣赏到语文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笔者诗歌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老师,别走……
七月诗歌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