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在远离“高仿”中创新

2019-09-10 07:22唐菊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随文荷花习作

唐菊

语文课上的随文练笔,是教师将学生的读与写巧妙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方法。当学生津津有味地读着课文中叙述生动、意境优美的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迁移作者的表达方式时,其满足感和成功感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样的仿写迁移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那些生硬、套搬的“高仿”作品,让我们如鲠在喉,五味杂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我们当在强调对前人知识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让“每一个灵魂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一、方法体味:指向表达细腻

对于习作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指导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具体地表述出来,是我们习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课文中精彩的描写为例子,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用中感悟,可以让他们掌握写具体的基本方法,积累写具体的实践经验。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叶圣陶先生从荷花开放的三种形态详细介绍了花儿的可爱模样。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对内容的赏析上,那么学生也只能写出“桃花开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瓣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开了,露出细长的花蕊……”这样的高仿之作。在阅读时笔者试着让学生比较课文中的句子与学生写的“荷花开了……”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当学生发现这两句都表达了“花开”的意思,但课文中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各种样子的花后,笔者再让他们思考讨论:“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形?试着用手来模仿一下这几种花儿的样子,然后再想一想公园里的荷花还会有什么样子。”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体味到课文中句子的美感和具体,这时再给他们出示满树的桃花、梨花,学生的观察就会更有方向,描写也更加全面、具体。

二、结构揣摩:关注行文方式

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会如日常聊天般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丝毫不顾及基本的表达结构。如果不在结构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强化,那么很容易造成写作内容的涣散,中心的模糊。借助在结构上有明显特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揣摩、分析,关注文章与日常表达的区别,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可循思路,有意识地进行严谨的书面表达。如阅读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文,笔者先让学生提取课文主要信息,然后寻找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表述,并思考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学生在前后思考对比中发现,这些句子犹如首领一样带领着后面的句子,一点也不散乱,让人读后更加清楚地知道作者主要想告诉人们什么。在此认识基础上,笔者给他们一个“病文”,让他们阅读探究:你觉得这样的写作意思表达清楚吗?如果不清楚,你能不能运用《赵州桥》这篇课文中的方法修改一下?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避免他们依葫芦画瓢的直接套用。

三、特色放大:鼓励个性放飛

教材编者精心遴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作者鲜明的表达特色。抓住这些特色,甚至适当放大,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不同表达的意趣,从而有意识地去斟酌语言,表达个性。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一文,在介绍独角仙时连用三个“摔”,将它的惨状写得令读者的心儿也跟着发痛。在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情感后,再联系“我揉揉惺忪的双眼,极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穿起妈妈递过来的衣服……”“我急忙从队伍中跑出来,弯下腰,揪住散开的鞋带,使劲打了个蝴蝶结”,让学生体会到连续运用动词,可以让生活画面更具体,从而习得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再如一些课文以拟人、比喻等手法进行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再换成一般写法对比感悟,感受形式的创新美,在他们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

课堂上的随文练笔,我们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创造的灵感、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写作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随文荷花习作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快乐阅读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快乐阅读
荷花
夏天的荷花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