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说明文文本价值的新向度

2019-09-10 07:22高东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支点说明文维度

高东霞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所占篇幅并不多,但不难发现,它们不仅语言生动有趣、科学严谨,还是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教学重心依然陷入烦琐分析、机械说教中。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真正实现“生本”教学,让儿童站在课中央呢?观以《太阳》(统编本五上)为例,谈谈如何依据说明文独特的文体特征展开教学,通过表达、思维、实践等有效支点,引导学生找准学习关键点,习得说明文的学习规律,并在不断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表达支点,生长语言自信

小学说明文,通常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表达出枯燥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学习此类文本时,教师可引领学生经历“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一个循环深入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表达的意蕴,在深度体验中获得语言自信。

教学《太阳》一文时,笔者先引领学生整体观照文本,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太阳的特点。接着,在品读太阳“热”等特点时,让学生自主发现作者表达的精彩,即将太阳比作一个大火球,不仅让原本抽象的太阳变得形象、具体了,还让大家对太阳温度的感知从陌生走向熟悉。最后,再请学生思考打比方的表达效果,从而发现打比方不仅让太阳的“热”从无形走向有形,还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当学生脑海中呈现具体可感的太阳形象时,他们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长语言自信。

2.思维支点,生长科学自信

理解視野下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感,让他们在课上自觉开展思维、质疑、讨论等活动,这也正是说明文教学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关注文本说明事物在逻辑上的思维支点,提炼出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因子,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独特形象性、科学性,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长科学自信。

在《太阳》一文的教学中,我依据思维支点,将课文分为几个维度:一是故事讲述,联系文本,提升思维广度;二是链接生活,对比文本,提升思维深度;三是整合信息,层层设问,提升思维密度;四是拓展资料,质疑释惑,提升思维高度。在第三个维度中,笔者紧扣“远”,引导学生逐层设疑质问,如既然“远”,箭射不到,为什么还要用远古传说开头?前面写了“远”,后面为什么还写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第1和第4自然段都是写太阳的“远”,中间的“大”和“热”去掉可以吗?……一系列追问不仅让学生思维产生质变,心灵播下科学的种苗,还让他们在探索思考中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生长科学自信。

3.实践支点,生长创新自信

当我们带着思辨、实践的视角再来阅读说明文时,就会发现,文本中对事物分层介绍的说明方法,更多的需要学生去理性判断、自主创造。

《太阳》一课,在学生对太阳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可启发学生探究思考:如果将太阳光应用到生活中,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好处呢?如果是你,你会将太阳光应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这样的创意?交流时,请学生分享创意,重点说清创意思考的理由,再引导学生分析创意的可行性。渐渐地,引领学生学会思辨式看待问题,产生将思考进行创意转化的热情,再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实践,将创意化为现实。这样一个不断递进的探究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内化、迁移了文本特质,还让学生在且行且思中,生长了创新自信。

对于说明文来说,依据其表达、思维、实践等学习支点,一方面,让学生从多个维度领略说明性文本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得言、得意的基础上得法,真正在高品质的语文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支点说明文维度
说明文阅读专练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