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2019-09-10 07:22何燕青
关键词: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何燕青

摘 要: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阐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核心内容和价值意蕴,深入理解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对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110-05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从国家战略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围绕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逐步发展成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邓小平年谱(1975—1997)》(以下简称《年谱》)载有大量关于邓小平教育工作的指示,它清晰呈现出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由初步思考到趋于成熟并最终形成科学体系的全过程。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年谱》的记载中可将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科学体系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5年“文革”中后期至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党中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标志着邓小平教育思想科学体系的确立。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成体系

1975年,第二次重返工作岗位的邓小平面对“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瘫痪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9月,在起草《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期间,邓小平富有全局性地察觉到教育工作要有长远性,他提出:“教育工作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水平,今后二十五年发展远景,关键是我们教育部门要培养人。科学研究工作要后继有人問题,中心是教育部门的问题。”[1]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19日,在同教育部同志谈话中提到:“当前中国搞教育是很光荣的,要鼓励大家热心教育事业。要很好的研究科研和教育如何协调、人员如何经常交流的问题。”[2]邓小平对教育的“解放思想”“狠抓”精神,打破了“文革”以来科学和教育领域的僵滞局面,迎来了一丝曙光,这也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为摆脱“两个凡是”错误路线对教育思想的束缚,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教育,他多次告诫“不抓教育不行”“各行各业都要抓”。1977年,在主持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意识到,面对世界各国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依靠科学和教育。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培养急需人才。他指出,“大专院校”“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我们当前发展的“两条腿”。要想走得快,必须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专院校。教育工作也要注重“两腿抓”。因此,针对高校招生工作,他果断提出:“高等院校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3]这一指示为中国恢复已停止了10年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初步形成的体现。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科学体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随着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重要战略之一。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教育和科技问题时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进而他还强调:“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4]关于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还涉及到关于提高教师的待遇、留学生的回国、教育的投资等问题。邓小平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当成一种战略措施,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到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随着“科教兴国”战略被确立为我国三大基本国策之一,也标志着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敏锐地具有前瞻性地觉察到教育工作重要,他将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方针、目的、任务以及教育改革、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年谱》的记载来看,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发展,就要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1977年,“文革”结束不久,面对教育领域的万马齐喑,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动要求分管教育和科学。要使教育领域尽快恢复百花齐放状态,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他指出:“对于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人,应当鼓励。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按劳分配这个问题,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总之,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并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现象,邓小平坚决予以纠正,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者的价值和意义。使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面对我国人才紧缺问题,邓小平认为,要抓紧培养人才,善于发现人才,要选些中青年人。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人才的紧缺是我国当前发展的瓶颈,要想有所突破,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来解决。而要培养人才,首先要肃清以往教育界的不正之风,营造良好风气。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的熏陶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明确承认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骨干地位。邓小平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人才因素,并且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这一教育理论也成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最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申了“三个面向”的战略意义,并将其确立为我国今后教育发展所要遵循的指导理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7]只有将教育的发展面向现代化,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他再次强调依靠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1年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一再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教育要面向世界,发展教育的同时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1975年8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时指出:“我们立足于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己积累资金,建设自己的国家。但自力更生不意味着闭关自守,不意味着是一种保守主义。我们要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8]要面向世界,首先从文化交流开始。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刘达关于清华大学情况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的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9]邓小平意识到加速人才培养,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以及文化精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乃当务之急,而面向世界的教育格局是迅速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1979年10月11日,他在会见英国学者埃立克·凯恩克劳斯时又指出:“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不够,科学技术水平低,人才比较缺乏。因此,我们要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加强国际交流。”[10]为此,邓小平在当年即做出了派遣52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学习的决定。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教育历经了数十年的开放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不断推进教育“面向世界”纵深发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66.21万人,同比增长8.83%,同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51.94万人,较上一年增长8.00%,近5年来我国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接班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意。邓小平认为,教育本身具有很大的发展后劲,在规划教育发展时要有长远目光,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还要看到以后的发展。“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980年5月,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11]该题词逐步演变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2]1989年10月10日,邓小平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3]不难看出,邓小平这一思想本身是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有理想”是指在社會主义环境下,我们要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道德”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对待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文化”意味着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学以致用,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有纪律”即在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的受教育者必须遵守纪律,做到心中有戒。“四有”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青年的要求,准确指出了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品质。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思想是因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1世纪是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并重的时代,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四有”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邓小平在厘清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关系的同时,也为我们深入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才资源的战略地位提供了思路。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

改革开放至今,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新时代,这一思想理论对全面深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学生人数较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不匹配。根据当年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座谈会资料显示:“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美国为456人,苏联为187人,日本为185人,西德为117人,罗马尼亚为69人,印度为37人,而我国只有6.8人。”[14]除此之外,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都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因此,邓小平提出无论如何都要从各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否则现代化就实现不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发展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013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中国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这恰恰表明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要将门户放广,全方位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 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1.22%。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753.31万人、研究生60.44万人(含博士生6.07万人)。事实证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离不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同时,不断深化“面向世界”,扩大教育开放,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教育知识体系薄弱,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紧缺,各科研机构人才匮乏,学生的招生方式主要通过推荐选拔,工农兵新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是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根据世界形势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教材编写问题。1978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要组织力量,尽快编辑出版一套新教材。新教材要把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和研究成果充实进去,要打量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要提倡教师、特别是学有专长的教师著书立说。要大力组织编辑出版各种教学参考书、工具书。要做好国外教材的引进、影印、翻译等工作。”[15]邓小平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创造性的提出教育教材改革问题,促进教育的改革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十八大后,党中央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办好中国大学,做出本国特色。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只有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才能推进教育改革的稳步前进。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必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鄧小平教育思想在内容上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在实践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将邓小平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理念,升华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倡导教师争做“四有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可见,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为当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参考文献:

[1][2][3][5][7][8][9][10][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2004:109,204,179,178,160,85-86,331,566,639.

[4][6][12][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48,938,1032,1292.

[14][15]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29-5-93-001-020:1,5-6.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
浅谈季羡林的文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
詹金逊“证据神圣观”理论价值再认识
幼儿园园长的三种角色与六项专业职责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