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宁武县“二人班”音乐的演唱风格

2019-09-10 15:25刘江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唱腔风格

摘 要:二人班,俗称“二人台”或“双玩意儿”,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北部和宁夏自治区的一种民间小剧种,它以当时草根群体生活为创作背景,多采用一丑角和一旦角演唱的方式,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能深刻反映人们的生活,深得人民群众喜爱。宁武“二人班”博采众长,同时将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溶于其中,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令人啧啧称赞。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将就宁武“二人班”的演唱风格作出以下阐述。

关键词:宁武“二人班”;唱腔;风格

一、“二人班”的唱腔类别

(一)唱词的分类和内容情节

宁武“二人班”因为临近大同、内蒙,所以在表演方面有很多与其一致的表演习惯。根据剧情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 “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带鞭戏”的表演形式有“里外罗城”、“大圆场”、“套月儿”、“蜂儿扑瓜”、“风旋门”、“药葫芦”、“大十字”、“搬门”等。起舞时,折扇二人都用,霸王鞭系丑角专用,舞双鞭时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宁武“二人班”吸收东北“蹦蹦”耍手绢的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根据本地特色运用到各种舞姿中来。歌舞大都由慢转快,渐入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侧重于唱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主要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1],情节虽是简单,但它以诙谐,幽默,流畅,活泼的地域方言,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段,巧妙地运用了虚字,衬词一连串的重叠词,使唱段更加激情洋溢,完满充实,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唱腔的主要结构特征

宁武“二人班”的唱词是以地方方言为主,句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五字句式,如《走西口》 “家住在太原,爹爹孙鹏安,所生一枝花,起名孙玉莲”;七字句式,如《光棍哭妻》 “正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去上坟,人家有钱烧纸钱,光棍无钱烧纸经”[2];还有少量十几字的,它们多为四句一段循环起承转合韵律,叫一板一曲一目式。

(三)唱腔的艺术表现形式

宁武“二人班”唱腔可细分为民歌对唱、叙事说唱、歌舞表演等几种类型。对唱一般结构短小,曲调幽默诙谐,结构生动活泼,丑角与旦角一问一答,音音相对,相互挑逗;叙事说唱,一般结构慢而长,擅长抒情,多表现人物的内心情节;歌舞表演一般以载歌载舞以舞为主,并发挥道具的作用,配有特技杂耍,深受观众喜爱。

宁武“二人班”的唱法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其特点是博众所长,自成一脉。多年来,艺人们一个曲子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并尽情施展自己的演唱技巧,通过对基本旋律的扩展、紧缩、节奏、速度、力度等变化手段,能使单一而很小的一段曲调达到华丽充实、激情奔放的效果。如传统代表作《走西口》,用一個只有十四小节的民歌,把一个有人物,有情节,有中心思想的小剧从新婚、牵念、哭别到期盼的完整故事表现的有声有色,使该剧久演不衰,久看不厌,久听不烦[3]。

二、“二人班”的演唱方法

(一)抒情宣叙式唱腔的演唱方法

宁武“二人班”的抒情式唱腔结构一般是松散自由的,旋律起伏不是很大,节奏舒缓,以宣叙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演唱方法更能反映下层人民的内心情感变化,所以流传很广。它借鉴了传统戏剧中的“闪梆子”(即休止前半拍)来演绎。在“二人班”传统音乐的演唱中,就是运用抒情性唱腔的演唱方式来进行的,演出声情并茂,能把故事情节和人物衬托的惟妙惟肖。尤其是 “二人班”唱腔中有的长调部分,它节奏平稳,情绪深沉,委婉曲折,抒情性强,多接在“亮腔”之后使用,因此,为了把宁武“二人班”长调部分唱好表现好,必须用抒情性唱腔来演唱。这种方法接近日常人声的发声状态,避免了“只用嗓子挤着唱,声音白而尖”的弊端,是一种实用而科学的演唱方法。

(二)陈述性唱腔的演唱方法

传统“二人班”的演唱方法基本上是男女同腔同调。这样,男演员在演唱中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行腔高亢、旋律大跳跌荡,连续八度跳进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上行旋律的大跳音程里,演唱常用断字、闪字行腔;在下行旋律的大跳音程里,演唱常用下滑音、拖字行腔。而且,在演唱行腔中往往一张口,便在整个唱腔的最高音区。把原调的某一乐句,提高八度来演唱的现象,更为常见。这种唱腔在宁武“二人班”演唱中更是随处可见,因为宁武自古以来就是边关重地,历史上曾经与氐族、羌族、鲜卑族、鞑靼族、蒙古族等民族为邻。各民族人们在这里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孕育了宁武人直爽、豪放而又不失委婉的特定性格,反映在“二人班”音乐中,就是既高亢、嘹亮又不失缠绵悠扬的音乐风格。在歌词上,既通俗易懂又夹杂了不少方言土语,很好的诠释了地域色彩。在曲调上,则采用山西民间调式,大量运用高音,有力地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这种风格与南方的柔和委婉不同,与西藏高原的高远辽阔不同,与内蒙古草原的宽广舒展不同,即使在本市区内,与河曲的“二人班”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别。前者曲调舒缓绵长,后者音律高亢嘹亮;前者具有“酸捞饭”的味道,后者则是充满“莜面山药蛋”味[4]。

综上所述,在进一步探究宁武“二人班”陈述性唱腔的演唱方法时,应该以强调歌词的陈述性为主,陈述部分的节奏紧凑,音调变化不大,具有说唱特点。从这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宁武“二人班”陈述性唱腔具有结构清晰、表意明确的特点,演唱者唱出来以后听者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是宁武“二人班”所反映出来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莜面山药蛋”风味的演唱”。

三、结语

宁武“二人班”艺术土生土长在农村,它作为唱大戏、民歌节、赶庙会、花会、元宵节灯会等大小集会的主要活动,有着非常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但是它的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和保护。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的全新文艺精神的推动下,宁武“二人班”艺术也获得新生,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将各演出班子的佼佼者组织起来,成立了专业的“二人班”剧团,同时请专业创作人员对原有的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在表演和音乐上进行大量创新工作。且增加的舞美和道具更使宁武“二人班”告别了“下里巴人”,登上了“阳春白雪”的大雅舞台,真正形成一个崭新的风貌。

参考文献

[1]马春生 李红梅《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刘银威.《“二人台”唱腔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3]贾德义.《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全编》 [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4]郭宝厚.《宁武之美“民歌”》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江(1990-),山西省宁武人,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唱腔风格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