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辨式思维下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的构建刍议

2019-09-10 07:22罗凯亮
家长·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高中历史

罗凯亮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塑造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更不可小觑。要达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教师以审辨式教学构建有效历史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育人理念;审辨式教学;高中历史;有效课堂

一、育人理念调整下审辨式思维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育人理念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三个阶段性历程。21世纪是数字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下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提出了更符合时代诉求的育人理念——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构建了新的育人理念,从知识型人才培养到强调人的素质的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育人诉求的时代选择,和塑造健康持续良性发展的育人模式。

正是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型,审辨式思维应运而生。审辨式思维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形成追问质疑、证据先行、谦逊包容和力行担当的优良品格,是将知识放在复杂的动态变化中,以知识铺路、追问激疑、搜证求解和缘据立论为课堂教学四要点,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塑造理性的人格品质。它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适应了党和国家对人的素质的培育。

二、审辨式思维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渗透

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时问、空间和具体的人群,义和团运动也不例外。人民版教材历史课程对义和团运动是以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来论述的,主要是从宏观视野论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将义和团运动置于19世纪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引起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讲述的。教材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内容亦是侧重于宏观层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则是站在反帝爱国主义的立场上。实际上,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及其性质是十分复杂的,教材不仅忽视了义和团运动特定的群体,也忽视了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材对于义和团群体范畴的界定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其练拳习武,进行反清斗争。那么缘何农民和手工业者会掀起一场运动?这需要追问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义和团的群体问题。据史料记载:1898年黄河洪水横扫鲁西大部分地区,从1898年底到1899年初,鲁西北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天津以北地区有数十个村庄被水完全淹没。19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年头里,鲁西和直隶地区因降水太多,造成水患严重,1 899年冬季过后,席卷华北和西北的旱灾更是比水患严重。古往今来,农民起义或多或少都与自然灾害紧密相关,但并非自然灾害就必然引起群众的反抗,当时列强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与民众间的矛盾激化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教材在论述义和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破坏铁路上倾向于义和团的反帝情绪上,并没有直接论述义和团破坏铁路的动机。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追问质疑,有三则史料可以佐证:材料一,他们(义和团)破坏设施完全是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材料二:在洋兵进京以前,义和团破坏铁路,是出于与清兵作战的需要,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出于作战手段。材料三,5月26日拆毁高碑铁路主要是报复铁路员工,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此可见,义和团在破坏铁路方面的动机并非单一,同样具有多元性。义和团在灭洋方面还体现在进攻使馆上。有史料记载:围攻东交民巷是奉慈禧旨意……仿佛此举是义和团自发的爱国义举,不但歪曲了历史真相,也掩盖了清政府践踏国际法的罪行。对西什库教堂和对使馆区的进攻,充分体现了专制统治者的极端愚昧无知与残暴。但有史料记载:早在5月底,各国已在各自使馆驻扎重兵,把使馆变成设在北京城内的军事据点,这是完全违背国际法的。上述两则材料都强调义和团在进攻使馆方面的合法性,教材对义和团在此方面也是突出其反抗。

最后,关于义和团的评价,人民版教材是将其划为反帝爱国运动的性质,其维护国家主权和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但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具有多元性的。学界主要有两种争议:一种将其界定为反帝爱国运动,一种将其界定为封建蒙昧主义运动。有史料记载: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軍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另有史料载:义和团在北京和各地杀传教士、焚毁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杆以及部分人的抢劫行为,都是在外国士兵进京后发生的,攻打西什库教堂和使馆区在这之后。洋兵人京是事变更加复杂和动乱的根源。可以看出,义和团在反帝爱国的行为中,对中国社会既有破坏性,又有反帝性,因此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应置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以追问思辨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更为客观和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动性。

三、审辨式教学对有效课堂的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主体,培养思辨思维

审辨式教学与目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吻合,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历史是关于人的学问,审辨式教学更加关注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凸显人的主体性,培养个性中的理性,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历史活动,体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和思想变化。教学中以史料为载体,去伪存真,史论结合,将学生看成一棵“有思想的芦苇”,用思辨的教学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求真为指向,达到知行合一

历史是教人求真的学科,要完全恢复过去的历史并非易事,但以唯物史观去指导、认知和教授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求真求实的过程。审辨式教学思维则将目前倡导的历史核心素养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诚然,要使审辨式思维教学更加科学化和普遍化,既要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思维,还需要教师拓展史学视野,以弥合教材中不完善的地方,给学生提供一扇看待历史的新窗口,达到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感。

(责编:侯芳)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