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当与时代同频共振

2019-09-10 07:22周丹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国学文化自信

◆摘 要:随着国内国学热日益升温,国学传播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本篇文章以刘梦溪先生对国学的概念入手,结合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播语境,为国学的传播提出立足生活、与时俱进的要求,为国学接续时代力量。

◆关键词:国学;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在建设当代中国新型文化的过程中,国学传播应如何承担起其历史使命,在教育和传承中成为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强心针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关键问题。结合刘梦溪先生“国学是六艺之学”的观点,笔者试从时代精神入手,为国学接续力量。

一、刘梦溪的“国学”概念

在《论国学》一书中,刘梦溪先生系统探讨了“国学”一词的词源发展与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等皆有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晚清以前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即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是梁启超在《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明确提出的。在刘梦溪看来,梁启超所提的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其内涵外延并未具体,只是晚清知识分子面对域外文化的冲击时,检讨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使用的语词而已。真正给国学下定义的第一人当是胡适,他在《国学季刊》的发刊词提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但是由于国故概念的内涵过宽,包含了古代的社会制度、人物、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等等,难以把握。因此胡适对于国学的定义并未被学术界采纳。接下来,刘梦溪在书中总结了时下国学一词的概念,指出当代中国学术界一般定义“国学”为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儒、释、道等传统学问。最后,刘梦溪从马一浮“国学本无源,因它而起”的观点出发,结合章太炎对于国学的见解,提出自己对于国学研究范围的看法。关于“国学”的定义,他认为国学应该以经學和小学为主干,认同马一浮所讲国学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还包括“小学”:训诂学、音韵学和文字学。

刘梦溪所建构的“国学”概念核心在于经学和小学,是一种和文史哲各科都不重复的学问形态,以此试图拉近与国民的联系。“六经”是中国学问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立身修德之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国学值得利用经学文本为载体引入课堂教育中,使“六经”的精神义理,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而非流于形式,在国学热中慢慢变质。

二、国学需立足生活

刘梦溪谈国学将其归纳为六艺之学,是否恰当,值得商榷。国学不仅存在于先秦典籍中,也蕴含在日常生活的行为里。将国学视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固然是好,但一定程度上就会加大普通百姓与国学的距离。长此以往,国学必定束之高阁,只有专业人士才会了解。所以,国学最终必定要立足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农村地区,许多人不懂得四书五经,却将宗祠文化烂熟于心。每一个人都遵循宗祠礼节,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大道理是必须外化于行才能千古流传,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讲的道理也需要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日常行为,才能更加亲切近人。

有人会说,日常生活的礼节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而非国学。但其实国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向来没有明确的分割线。刘梦溪认为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他将传统文化视为文化形态,而国学则是学问形态,不应混淆。实际上,无论是六艺还是日常生活的传统礼节,他们都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态,在流传过程中为世人建构起对于国学的认知。传统文化很难与国学划清界限。当我们在推广国学时,它便需要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载体,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向中国学术致敬。

三、国学需与时俱进

有些人因为“国学是六艺之学”一句便将国学简单“儒化”,即把国学片面归结为儒家思想,但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是不可取的。刘梦溪自己也说“‘六艺’不光是儒学的源头,道家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易经》”。因此,当国学与六经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它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在更高层次上的对民族文化价值进行开掘,提高认同感。如果说近代“国学”的产生是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防御”,当今“国学”的推崇则是在中西方文化共生的背景下的“自主”。这种自主必定扎根于时代。

21世纪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速度化。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与时俱进。当我们在畅谈国学之道,与孔孟对话时,不应该忽视晚清以后在中西对话中不断挣扎前进的中国文化,也不应该忽视其对促进现代化的作用。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针对国学的建构与传播,我们即要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更应该从国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六经”中挖掘财富,从现实的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出发,从文化的民族性认识国学的价值,从文化的建设性衡量发掘国学资源,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高度,审视国学,扬弃国学,使国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

弘扬传统,就应该包括反传统,在“文化互鉴”的意识下,有鉴别地承传创新,反对复古守旧,避免“国学”意识形态化、政治化。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时代需要有反传统的声音,让我们保持可贵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判的意识。这也是文化传播中一种可贵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

以六艺之学入手,走近国学;立足于日常生活,对话国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弘扬国学。这样一来,国学必定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播载体的关键一环,必定成为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杨天石,王俊义,陈平原.以学术向传统温情致敬[J].社会科学论坛,2017(08):123-142.

[2]刘雅.刘梦溪:国学、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辨析[N].文艺报,2018-12-14(006).

[3]李凡,刘梦溪.国学是通儒之学——刘梦溪先生访谈录[J].天中学刊,2016,31(04):1-7.

作者简介

周丹(1998.02—),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学勷勤创新班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国学文化自信
“垂”改成“掉”,好不好?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