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07:22李素丽
速读·上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有目的的提问设疑,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动手操作

如教学《集合》一课时,教师创设表彰本班6名语文之星和5名数学之星的数学情境,学生发现老师带来的11份奖品没有发完,原因是某同学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教师让这些受表彰的学生分左右两边站开,只有1名学生站左、站右都不合适,就站在了中间。

教师有目的的设疑,是想引发学生对这一矛盾问题的思考,那位双重身份的学生自然想到站中间,站位图的呈现,为下一环节学生创造性的用图示法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在这样的成功铺垫下,教师的提问就要准、精,建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样的站法大家同意吗?说说理由。学生会说,中间同学既是……又是……的特殊身份。师追问:他怎么特殊了?左边同学与中间同学有什么区别?那右边呢?学生在追问下,自然会引出“重复”、“只是……”这样的词句,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对问题的理解到位了。

当学生的姓名已用符号替代后,师:你能否用一个图示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想到的方法:整理表格、连线、大括号分类等这个问题的解决要让三年级学生很快想到用“维恩图”来表示是有困难的,建议可以这样设计:原来的表格是这样的:

师:你能找到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同学吗?再美化一下。

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创造”出与前辈数学家同样的韦恩图,但对“重叠问题”的理解会因自己的“创造”而变得更加深刻、丰富、灵动。学生在经历了“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抽象出集合的图形,但这个经历的过程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与展示时间,使其真正理解重叠问题的核心。

二、学会用数学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發现过程。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逛商场时,和孩子一起商量50元钱能够买哪些东西呢?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帮着想想要准备多少碗、筷?孩子会非常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这些任务,他们会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逐渐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如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通过“分月饼”激发学生思考“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步步引出[12]的意义、读写法等,最后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创造更多分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中,我们是否思考过,学生建立起来的分数是在课件演示中看到平均分的过程比较好,还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感悟分数的产生更有利?与其将学生创造分数的展示环节看作一堂课的升华,不如让学生经历“同一种图形不同大小的[12]”、“不同形状图形的[12]”操作过程,更深切感受到二分之一的意义。

又如《用数对确定位置》授课中,教师意识到学生理解“数对”有一定的困难,从左数“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描述又不准确怎么办?教师板书了“(3,2)”来启发学生对某位置的理解,看似学生的抽象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提升,这种抽象能力提升的方式适合学生发展吗?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模仿,并非创造。建议可以这样来试试:师生共同研究得到某物体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来表示后,检测练习:请记录下这几个位置。师:第5列第1行是谁?第2列第2行?第4列第3行依次类推(速度逐渐加快)记完了吗?生:太快了字太多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简单方法记录。

改进后的设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规范的,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教师不要急着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不断经历数对“再创造”的实践活动历程,通过学生分析、解释创造作品的优劣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真正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凤娟.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学大众,2011(02).

作者简介

李素丽,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任教于盘山县羊圈子小学,从教28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