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善、求美:大学生和谐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践

2019-09-10 07:22刘娟
关键词:内涵实践大学生

摘  要:生态和谐、民主法治、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大学生和谐价值观需贴近现实与主体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民主法治价值目标、诚信友爱价值理念是大学和谐价值观的内涵体现,求真崇源、求善抑恶、求美修身是大学生践行和谐价值观的现实途径。发展生态文明价值理念需以科学态度、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系统辩证思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价值目标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推崇诚信友爱价值理念需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价值观;内涵;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7-0049-04

和諧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是价值观应有的视域。无论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考察,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层面探究,和谐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观是以政治和谐为根本、以精神和谐为起点、以社会整体和谐为目标,在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路径中所应当持有的价值观。所谓和谐价值观,就是基于和谐并以和谐为介质的价值视阈和价值取向,是为履行和谐使命而内生的永恒行为准则[1]。这种内生的永恒行为准则就是在现实中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

大学生是价值观念的传承者,是未来建设的承担者。他们积极向上、进取心强,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不仅内生于自身的修养,也会受到社会整体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整体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和黄金期,和谐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是其整个价值观体系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重点群体。所以,大学生和谐价值观培育既是个人成长的必然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

真善美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和谐社会也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是源、善是本、美是功,求是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真是指真谛、本性、本源,即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求真是培育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起点和终点,以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出发点去养成习惯形成思想,最终又以发现和探究出人类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事实)为落脚点。善是指美好、正直,即心灵、行为、语言的规范。求善是实现民主法治价值目标的本质与基础,百事善为先,善既是心灵之本,也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基础。美是指愉悦、仁爱,即追求美德、清除污秽。求美是推崇诚信友爱价值理念的格局与境界,是人性善良与心灵健康的结合与体现。

一、求真崇源,发展生态文明价值理念

自远古时代开始,“道法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法则、追求本质发展的生态和谐思想。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进而也服从自然规律。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创造力不断开发,也越来越懂得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同时在环境资源与利润追逐的博弈之中更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伴随而来的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减少、温室效应、雾霾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在工业文明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见证了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奇迹与精彩,感受到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丰厚,但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都是以环境资源的开发为成本的、在繁荣的背后还存在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是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规律,是否具有追求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态度、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求”指追求、探求;“真”指源、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生力军,他们必须具有宽广的格局和前瞻的视野。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根、建设之本,大学生必须真实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科学健康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必须从消费观、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着手,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认知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资源的有序利用等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理念,并用这些科学理念指导现实生活。从方法论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系统辩证思想,对大学生实施生态自然观教育,用系统论的方法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其具备基础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进而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秉承科学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正确运用到现实中。具体而言,少开一些空调、节约每一滴水、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多用环保可回收生活用品等等。

二、求善抑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价值目标

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3]。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4]。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许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这些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相应的影响与冲击,再加之网络媒体扩散性、迅速性等特点,某些触点多、燃点低的社会矛盾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在网络传播以及多元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演变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甚至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文化修养较高并能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形象示范作用的群体,但前提是须培养大学生求善向上的精神并助其确立科学、先进、正确的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大学生求善向上的精神,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应加强党史和国史的学习和教育,从历史的追忆中培育大学生的民主精神。结合党史和国史的学习,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懂得,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历史的结论、中国人民的选择。其次,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要以养成法律信仰为核心,培养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现代社会需要自由与正义,但只有以法治为保障的自由与正义才能使社会发展既显活力、创造力,又不会出现混乱、无秩序的状况。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以《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开展普法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辩是非、明曲直;又要以“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而不至于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某些大学生在功利心和自利心的驱使下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伪造证书等行为屡见不鲜,网络失德、情感不善、人情冷漠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时有发生,这些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培养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来展开,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契约式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平权型管理和自治式管理中树立规则意识。高校可将规章制度视为高校与学生之间订立的契约,比如 《安全文明承诺书》、《考试诚信承诺书》等,以契约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是家风传承的内在准则,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好家风”的传承积极强化大学生去懂规则、守规则。好的家风必然会有好的传统和习俗,并在行事风格上会坚守一定的规则,为此家庭或家族中对规则的遵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代具有相似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传承“好家风”,大学生可以在长辈恪守家风家规的情境中培养规则意识。

三、求美修身,推崇诚信友爱价值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人们在享受过度消耗资源中所获得的单纯物质利益的同时,往往缺少了对“诚”的追求和对“信”的敬仰。源于追求单纯物质利益的自私自利,导致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相濡以沫的道德体系“礼崩乐坏”。中国社会发展步入转型期,人们在现实面对政治反腐、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等新矛盾和新问题时,不由地拷问现代社会的诚信、仁义、友爱等问题。“诚”包含着诚实对待自己和诚实对待他人的双重规定,为此诚信要由内而外地认知和认同诚信价值观,以誠信原则要求和约束自己,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子曰:“仁者爱人”。“友爱”是以“仁”为核心而展开的善待亲友、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友爱平等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挥社会凝聚力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无论从个人践行层面来讲还是从群体践行层面而言,仁义、友爱、平等是化解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其宗旨在于从积极的角度肯定和尊重他人、他物及他事,其目标在于在群体之间传递友爱信息,并在实质层面予以互帮互助。

人类不仅创造物质文明,也在塑造价值理念。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价值和理念,青年大学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和定型期。诚信友爱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追求人与自身和谐最基本的准则,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当前整个社会面临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诸多领域失信现象的涌出使得大学生对自己是否还需秉承诚信友爱价值观产生了疑问,进而在实践中出现失信和不友善的行为。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丰厚深蕴的修身道德文化,为此大学生的和谐价值观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自我警醒、自我反省、自我尊爱、自我勉励。首先,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唤起大学生的诚信记忆。诚信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诸多秉承诚信的历史人物广为传诵;中国的语言体系中还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样称赞诚信精神的成语广为流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青年大学生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关于诚信的营养成分,让中国传统诚信精神触动自己、感动自己。既将诚信精神作为本体的认知,也要将其在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中得以贯彻。以诚修身、以信为人,彰显社会正能量。其次,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激活大学生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剔除封建等级思想,其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仁爱”精神是一种人道精神,以仁做事、以爱为人。在现代经济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际之间的利益矛盾、贫富差距等社会现象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面对高度竞争的现代经济社会,在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面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精神迷惘、心态紧张等现象,在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也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他们在尊重自我和尊重个性中执意表现和突出“自我”,并将其视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名片和象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秉承基本的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又要充满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智慧。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要将宽容与理解作为仁爱的基点,还应当以协同意识和团结精神作为仁爱的支撑,要注重个人与他人融合、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在“恭”、“宽”、“信”中追求个人与他人的融洽相处,在“诚”、“敏”、“惠”中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的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具有现实性,大学生的和谐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现实的发展。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诚信友爱是社会和谐的生动写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价值目标、诚信友爱价值理念是和谐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求真崇源、求善抑恶、求美修身是践行和谐价值观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明.和谐:一种新的价值视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0):10.

[2][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9-06-20].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5.html.

[3][4]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10-11.

(责任编辑  邱翔翔

作者简介:刘娟(1978- ),女,湖北钟祥人,广州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优秀家风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GD18XMK03)、2018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秀家风涵养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以广州市95后青年为例”(项目编号:2018GZMZYB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内涵实践大学生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