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生产的“技术病”

2019-09-10 07:22本刊评论员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负效应原创性生产

本刊评论员

新兴技术介入传媒业,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新闻传播的效果。但萝卜快了不洗泥,当前的新闻生产也在技术依赖中滋生了一些负效应。

技术崇拜带给新闻生产的负效应,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内容原创性的忽视。基于技术手段的新闻信息抓取整合、编辑制作质量明显提高,但软肋亦显而易见:内容高度同质化。尤其在热点事件报道中,许多媒体热衷于对其他媒体报道内容进行“技术化”改造。微信排版很美观,微博发布很及时,H5制作很酷炫,短视频剪辑很新潮,但内容翻来复去都在“炒冷饭”。更有甚者,这类通过“技术化”改造而来的新闻中,还充斥着大量“网传”“网曝”内容,真实性令人生疑。技术操作能力提升,内容生产能力衰减,自然只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技术化”来遮掩原创性不足的尴尬。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所有行业都必须面对的发展议题,媒体的互联网化 是必由之路。但在“互联网+”的热潮中,许多媒体人有一种自己或许也没有意识到的简单“网媒化”傾向,过分追求网络传播中的热点效应,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倾向应当引起重视。主流媒体的“主流”,体现于传播方式的因时而变,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性的价值引领。主流媒体不能在互联网的众声喧哗中放弃主流价值,沉溺于泛娱乐的自我矮化。

报纸、广播、电视主导媒体格局的时代,由于版面、时长等物理要素的限制,新闻生产有着严格的遴选制度。步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新闻产品.生产、发布、存储的物理限制迎刃而解。但这样的互联网时代福利,也让部分媒体放低了把关标准。大量注水稿件充斥于新闻网站及客户端,质量低劣的新闻图片随处可见,随手拍的新闻视频也仅仅是为了证明可视化的低层次媒体转型而已。对于新闻生产精品标准的弃守,无疑将损害媒体的权威和公信。

在全媒体时代,技术的赋能至关重要,媒体做强做大离不开技术支撑。但对新闻生产来说,原创性、思想性、精品化这样的专业标准,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守住自己的专业底线,才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

猜你喜欢
负效应原创性生产
从生态角度诠释科学技术两重性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作品的原创性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阿尔瓦罗·西扎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原有“真人秀”语境下的转型模式
论网络传播中新闻道德的负效应缺失
食品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