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最优化和社团课程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9-09-10 07:25施卫东
高考·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最优化特色化课题

摘 要: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于课程建设,本文试图通过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和社团课程特色化实施的校本实践,展现学校以课程建设指导课堂教学、以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所做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课堂;课题;最优化;特色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我校课程改革和建設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聚焦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其次是依托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主动开发社团课程,努力实现社团课程特色化实施。通过国家课程最优化和社团课程特色化的实践和探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厘清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

1.课程建设和发展意在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够融合学校实际和校本资源,能够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聚力开放创新,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高品质的发展。

2.课程建设和发展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建设和发展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推进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

1.关注精神面貌,建构课堂的自信样态。基于学校“自信文化”,通过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全力激发师生的自信意识,努力构建课堂的生动样态。课程实施侧重两个角度:一是规范和发展课堂的组织形式。如学、思、练的精心组织,如导学案的有效使用,如合作学习的规范开展,如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教师要坚持“为学而设计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习要参与、体悟、表达。二是引领和促进师生的活动质量。如课前、课中、课后的有序安排,如交流、展示、评价的合理运用,如显性活动和隐性思维的有效融通等,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课程最中央,关注学习有效性、思维的含金量。

2.聚焦三种课程,开展最优化教学实践。通过最优化案例的实践,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课程建设,在研讨反思中推进课程建设。基础性课程是各学科的规定动作。挖掘传统的新授课、复习课等教学案例,不断改进、改善、改革,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率。拓展性课程在传承原有教案或学案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适度地延伸,是本学科课程教学的升级版,可以是专题,可以是补充,可以是延伸。如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如英语学科的阅读写作,如理化生学科的创新实验,如政史学科的模拟法庭、模拟政协,如音乐学科的名曲欣赏,如美术学科的名画鉴赏……研究性课程更多的是学生在校外的专题研究,带有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

3.顺应改革趋势,侧重拓展性课程的研究。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是课程研究的主力军,带领学科教师自觉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符合高考、中考的改革趋势,符合新课改方向。审核课程质量,拿出代表学科水平的方案。教师按照行动研究的要求,站在整个学科的高度设计课程,广泛吸取优秀成果;勇于展示课程,在实践中发现成功之处、整改不足之处;自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系统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职能部门组织指导、展示评比、汇总反馈。每次展示评比有研究主题、有专家指导、有总结提高。

三、推进社团课程特色化实施

1.加强管理与建设,规范社团课程的开发流程。社团课程建设要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关注项目过程管理,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加强社团管理,学生管理和内容管理两手抓,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确保学校社团有序有效正常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补充。

2.加强实践与研究,打造社团课程的项目特色。职能部门组织评比特色社团校本课程,引导教师从讲义类资料、教学案类资料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社团校本教材。定期举办重点社团项目专场展示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发挥特长、展示美丽个性、感受成功喜悦的舞台。鼓励学生引入家长资源,担任社团教学和管理的志愿者,保持社团活力。

3.根据学情和师情,侧重特色社团课程的开发。主要从学科教师本身挖掘资源开设相关社团,丰富学生社团课程。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按要求添置设施设备。学校对体育类、科技类重点社团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和建设,让辅导老师走出去,引进来,大胆研究不断创新。鼓励科技类、体育类的成熟社团、精品社团脱颖而出,真正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四、课程开发的思路与保障

1.遵循课程开发思路,激发教师课程意识。按照教育部要求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思路,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激发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从校长室到职能部门,从教师到学生要将自发的课程意识逐步上升为自觉的课程意识,通过广泛的学习,系列的研究,系统的实践,形成边学习、边开发、边实践、边改进的校本研修模式。

2.推进微型课题研究,护航教师课程建设。课程开发要借助微型课题研究来保障,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高质量的课程。本着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教研组、备课组在深入研究学生情况、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梳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上升到课题研究的层次,确定微课题的名称、方向、内容等,做好细致分工,落实阶段安排,扎实开展微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始终紧扣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教研质量。教研活动力求过程严谨,活动前精心准备,活动时交流充分,活动后总结到位。创新研究形式,深入开展主题式教研、问题解决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课程、课堂、课题三者联动的阶段,优质课程已经成为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我校全力推进课程建设、课堂实践、课题研究,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开发创设更加丰富而生动的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施卫东、男、1969年6月、汉族、籍贯:江苏张家港、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最优化特色化课题
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公布陕西3所高校上榜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小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
再迈一步,实现教学设计效益的最大化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