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孔乙己脸色背后的凄凉

2019-09-10 07:22袁国
关键词:脸色读书人底层

袁国

摘要:《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臉色的细节描摹仅有四句,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被封建社会残害的底层读书人的形象。青白色作为清贫的主色调,预示了孔乙己人生的走向;红色作为尴尬的遮羞布,把孔乙己卑微的人生推向了无爱的深渊;被戳中要害后的灰色,加速了其悲哀的人生进程;黑色显示孔乙己已病入膏肓,毫无“生”气。

关键词:《孔乙己》脸色细节描写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脸色的细节描摹仅有四句,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被封建社会残害的底层读书人的形象。这四处依次是:

1.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3.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4.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教学时,不妨抓住这寥寥几笔白描,体会深谙医学之道的作者的独特用心。

一、“青白”——清贫的主色调

“青白”脸色是极度营养不良的表现,也暗示了孔乙己身体状态不佳。在那个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孔乙己——一个典型的下层读书人,追随时代的价值导向,醉心于科举考试,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跃居为“人上人”。可是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他,使他终不能遂愿。他大好的青春韶华,在“之乎者也”的吟诵中渐渐被消耗殆尽。以读书人自居的他,鄙弃劳动,看不起底层百姓,不愿与他们为伍,又始终无法融入读书人的圈子,因此,日子 “愈过愈穷”。但他依然没有认清自我,我行我素,“好喝懒做”,就连那件象征他读书人身份的唯一的长衫,也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至于胡子,他更是懒得理,总是“乱蓬蓬的”。除了读圣贤书,他没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偶尔替人抄抄写写又难以为继。就这样,孔乙己渐渐沦落成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的底层读书人。迫于生计的他不免小偷小摸,结果只能遭人毒打。日复一日,“他的脸色常常是青白的”就不足为怪了。这也预示了孔乙己的人生走向。

二、“红”——尴尬的遮羞布

当孔乙己“涨红了脸”,为他“窃书不能算偷”进行无力的辩解时,一个迂腐不化、浑身溢满酸腐味的“活宝”形象跃然纸上。孔乙己因无力营生去偷书而遭人毒打,非但未得到同是底层的“短衣帮”的同情、理解和帮助,反而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他“高大的身材”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然而他“好喝懒做”,不切实际的“进学”梦想,使他渐渐游离于短衣帮和长衫客之外,成为芸芸众生中“唯一”多余的人。面对别人近似羞辱的询问,仅有的一点尊严使他顿时紧张起来,血脉偾张,情绪激动,以致“涨红了脸”,极力为自己辩解……这些使我们自然而然感受到孔乙己内心深处因遭受羞辱而慌张尴尬的窘态。然而,此时咸亨酒店里“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已经倒霉至极的孔乙己,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酒桌上活跃气氛的笑料。掌柜取笑他,完全出于取悦顾客的心理;主顾们取笑他是为了自己消愁解闷;伙计取笑他是为了放松自己长期在掌柜的眼皮下不能偷懒的拘谨。作为“玩物”的他,在这些人眼里,毫无地位和尊严可言。有他,别人在嘲讽哄笑的过程中感到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世态炎凉,那种麻木不仁和极端的冷酷无聊,一下子把孔乙己卑微的人生推向了冰冷的深渊。

三、“灰”——被戳中要害的悲哀

当大家哄笑的浪潮逐渐平静,旁人又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此时,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灰色”是接近“死一般的颜色”,反映了孔乙己一下子被戳中了要害。“进学”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和梦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对他命运的极度讽刺,也是他自己一生难以排遣的遗憾。从他灰色的脸上,我们分明看出他的内心在颤抖、在煎熬、在滴血。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如同一把匕首,插向他那早已伤痕累累的灵魂。他只能将话题转移,目光朝向“我”这涉世不深的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着实显示出他“高人一等”的“才学”,他满以为可以赢得“我”的肯定和赞誉。然而,面对他的热心,“我”却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我”的冷言冷语和极度排斥的举动,彻底否定了他多年苦读的“学问”。一生所学,竟如此处处不受待见,可以想象,身心俱疲的他内心的悲哀。这也加速了其悲哀的人生之进程。

四、“黑”——人生谢幕的前奏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此时,被丁举人凶残地打断了腿,已是身残气微,行动极为不便的孔乙己,顾不得读书人的面子,即便匍匐在地,无法站立,仍不忘来喝酒。靠两只手“走”到酒店,可以想象,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克服了怎样的困难。“青白脸色”转换成“黑”色,显示他已病入膏肓,毫无“生”气了。面对掌柜“你又偷了东西了”的指责,他只是低声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来恳求。累累创伤、疾病疼痛、心灵重创使他越来越虚弱,正一步一步走向他悲剧人生的终点。

综观全文,孔乙己一直没有拥有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健康的肤色。鲁迅先生用四次脸色的变化把一个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弃儿”活脱脱呈现在我们面前。孔乙己的悲剧首先来自“黑暗、冷酷、病态、窒息”的社会,当然和他本人迂腐不化、至死不悟的个性也不无关系。总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被浓缩在脸上。脸色的变化折射出他命运走向的轨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了文章的深刻主题。

猜你喜欢
脸色读书人底层
农民建筑工
我是快乐读书人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读书人
杞人忧天
错别字先生
看脸色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