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古道:长城外的故乡与远方

2019-09-10 07:22吴涛
旗帜文摘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道

吴涛

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雁北的朔县、平鲁、左云、右玉、山阴,以及陕北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榆林、靖边、定边等县,位于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沙漠,土地贫瘠,降雨较少,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百姓生活十分艰难。有民谣唱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饿断腰,女人泪长流。”与之相对的是,一水相隔的内蒙古西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于是,大量山西人开始走西口到内蒙古讨生活。这在当时绝非易事,遥远的蒙古草原只是一个模糊的目的地,具体要怎么走,在广袤的荒野上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坐标。人们走到岔路口难辨方向时,甚至会通过背身扔鞋的方式来做决定,鞋尖的指向就是前进的方向。

晋西北山区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嫁汉不嫁走西口汉,一辈子夫妻二年半。”走西口的人常年漂泊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有的甚至要十幾年才能回乡。同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条路上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最早唱响《走西口》民歌的河曲有一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鬼节,要在黄河上放用麻纸做成的河灯,希望那些客死他乡的灵魂能顺着河灯的指引回归故里。当地流传着很多有鼻子有眼的悲情故事,述说着无常的人生际遇。

中国近代的移民浪潮

中国近代五大移民浪潮,除了走西口,还有闯关东、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闯关东

山海关是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的分界线,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遇灾害,山东、直隶等关内地区的贫苦百姓纷纷闯入东北谋生。

蹚古道

这里的“古道”指的是陕西到四川康定地区的茶马古道,陕西商人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互市贸易。在中国近代经济困难时期,这条商道上曾经涌入大量商人。

下南洋

南洋主要指东南亚一带,17世纪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开辟商埠,急需劳动力,有大量中国人前往那里打工、经商,其中绝大部分是福建人和广东人。

赴金山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许多华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前往挖金礦、修铁路。

晋北一带的长城均修建于明代,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逃回到北方的草原,建立了北元政权,期冀经过修养后再度南下中原。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明代开始在北方修筑军事工程,晋北地处往来草原与中原的要道上,成为防御的重点,大量军事设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走西口一开始还交织着战乱等原因,在小范围内进行。清朝初年还发生过统治者割断蒙汉民间交往的情况,当时沿鄂尔多斯部落南边的长城北侧划定了一条南北宽50里、东西延伸2000余里的“黑界地”,禁止两边的百姓越界往来,凡蒙古官民招汉民去种地的,要扣发俸禄、罚没牲畜、打皮鞭、戴木枷,汉民则要发配充军。走西口之路一时断绝。

后来康熙皇帝实行开放政策,据清同治版《河曲县志》载:“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汉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清政府特许当时在京城的八大晋字商号在蒙地开设分号,随后大量晋商涌入,打通了通往中蒙边境恰克图的商道,成为万里茶道中的一条支线。

20世纪初,背上庚子赔款之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采取了由官府放垦蒙荒增加税收的办法,任命兵部左侍郎开始“贻谷放垦”,掀起了走西口的第二个高潮,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偏关等地,也有因躲战事而走西口的情况。

几个世纪以来走西口的历史,在增强蒙汉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的同时,也使得一批历经沧桑却能保持诚信、勤奋、精明、吃苦、坚韧、协作精神的晋商异军突起,雄踞华夏,成为纵横欧亚、兴盛三百年的商帮。

杀虎口是明长城上的一道关隘,位于长城以西,而张家口在东边,所以人们习惯性地把杀虎口叫做“西口”,走西口就是出杀虎口。

杀虎口最早叫“杀胡口”,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多次侵扰中原,中原兵将多次在此出征,“杀胡(人)”之称就源自这一背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民族矛盾有所缓和,双方有了贸易往来,杀胡口也改称杀虎口。当年杀虎口内有多个民族贸易市场,商贾聚集,名气甚至比右玉县还要大。

如今杀虎口长城的部分段落已被修复,开发成为景区,旁边建有右玉县杀虎口博物馆,有2000余件藏品,展示了右玉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及生态文化。右玉博物馆南侧有一段通往口外的古道遗址,长500多米,据说是由火山石铺就的,一些位置留有车辙和马蹄印,道旁立有石碑。

距离杀虎口不远有一个杀虎堡,是建于明代的古堡,当年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和屯兵,明正统三年(1438年)堡内设立马市,开始进行蒙汉边贸,之后马市时关时停,至隆庆年间逐渐稳定下来,到明末时已经十分繁荣。鼎盛时期,杀虎堡的人口达4万多人,衙署、学堂、庙宇、客栈遍布街巷,最近几年也开始恢复官署等历史建筑。

杀虎堡以西有一座古桥,名日“通顺桥”,代表了当年人们对“走出西口,通通顺顺”的美好期盼。

深度体验路线

山西地方戏二人台中有关于走西口的唱段,如同叙事诗一般: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四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三个省:

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也听不懂:

第三天乌拉索要了些烂朴布,坐在那个屋檐下补了补烂单裤:

第四天翻坝梁我两眼泪汪汪,想起了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

第五天沙蒿塔拣了个烂瓜钵,拿起来啃了两口拔凉又解乏:

第六天珊瑚湾我碰了个鞑老板,说了两句蒙古话吃了两个酸酪千:

第七天那长牙店,我住店没店钱,叫一声长牙嫂子你可怜一可怜。

想深度体验西口古道,除了景观较为集中的右玉县,也不妨跟着唱词中的路线走一走。历史上曾经要走上7天的路,如今一天内就能完成。

唱词中第一天住的古城,指的是府谷县最北端的古城乡,不远处就是内蒙古准格尔旗。从古城乡沿603省道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5公里,就到了纳林,现在已经打造为仿古街,两旁有新建的仿古建筑。从纳林沿公路向北约15公里就到了乌拉索,现在是一个小村庄,只有20来户人家,沒有太多遗迹。当年从乌拉素到坝梁要徒步30公里,如今有了公路,绕着荒野,全程大约60公里。坝梁是一道长三四十公里的山梁,从准格尔旗一直延伸到达拉特旗。从坝梁沿公路继续向西北走,就到了沙蒿塔,大约45公里,据说当年因为自然条件恶劣,还有匪患,要集齐一帮人才敢抱团过沙蒿塔。唱词中后两日的珊瑚湾和长牙店,相关遗迹已经淹没在历史中,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对应的地点。沙蒿塔距离达拉特旗县城已经不远,也可以继续西行前往包头。

古道美食

旧时“走西口”的人生活艰难,途中所带的食品大多是生小米、熟糠炒面,遇到人家,可以借锅灶做点小米粥,否则只能吃点糠炒面充饥。有顺口溜说:“吃上糠炒面,喝上爬爬水(冷水),进圪肚里瞎日鬼(指肚疼),管它日鬼不日鬼,担上担出一身水。”如今相关路线沿途则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蒙古族美食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蒙餐的一大特点,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菜品都以优质羊肉为主,加上马奶酒,吃喝皆可尽兴。

除了马奶酒,蒙古族还有喝红茶、奶茶的习惯,牧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此外,蒙古包子、蒙古馅饼、蒙古糕点——新苏饼等面食也非常值得品尝。

包头美食

包头是西口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当地老一辈人流传着这样的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荞面饿断腰。”莜面、荞面、油炸糕,代表了包头食物的精华。

包头莜面,被做成窝窝、鱼鱼、储格、拿糕、饺饺、塊垒、丸丸、饨饨、拨面、山药扁鱼子等各种面食,也可以加工成烙饼、煮鱼、炒面、糊糊、燕麦片、方便面等。

有儿歌说:“阴山外,长城长,长城脚下是固阳:红土地,种杂粮,到处都有荞麦香。”固阳县城等地分布着大量荞面馆,菜品有荞面圪团儿、荞面饴铬、荞面蒸饺、拿糕等。

不少地方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都要吃炸油糕助兴,寓意“步步高”。如今炸油糕已经是普通餐饮,每天都可以吃到。

(:中国国家旅游 2019年06期)

猜你喜欢
古道
省林业局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就古道保护工作答记者问
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浙江省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古道散茶香
人在古道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杉林古道
2017中国十大古道评选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