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前沿态势分析

2019-09-10 07:22顾丹丹李雅刘梅雷会珠刘杨
广西植物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环境

顾丹丹 李雅 刘梅 雷会珠 刘杨

摘 要:為系统了解国际上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来源,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工具和Thomson Data Analysis(TDA)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并利用Ucinet和Netdraw、Excel等软件进行可视化作图。结果表明:(1)近26年来,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论文数量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尤其近9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2)近9年来,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比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性能)、叶厚度、叶形态、叶氮含量、叶绿素、叶绿素荧光、比根长等功能指标,及光照、温度、水(水分利用效率、干旱等)、肥(氮、磷为主)、CO2等环境因子展开;化学计量学在该领域应用广泛。(3)2009—2017年间,欧美等发达国家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发文数量和文献质量均为世界领先。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文献篇均被引和H指数较低。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以绝对优势居第一位,但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4)该领域载文量Top10期刊8种为JCR分区Q1区、2种为Q2区。其中,Plant and Soil和Plant Ecology载文量分居第一位和第二位。(5)Top10高被引论文发表于8种期刊,其第一作者分别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和法国。

关键词:植物功能性状, 环境, 文献计量, 态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5. 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42(2019)06-0843-12

Abstract: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 bridge between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and can reflect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plants to the environment.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which is a common research tool used in various fields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whi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nvironmen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data for researchers. An effect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as carried out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research activities on functional traits and environment from 1992 to 2017, especially recent nine years. Thomson Data Analyzer (TDA) and Ucinet, Netdraw, Excel were used for data m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mapping. Analyzed aspects included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per year, the subject category, main countries and institutes and their comparisons, peridical distributions and highly cited pape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In the past 26 years,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creased steadily, especially in the last nine years, the growth accelerated. (2) Research topics mainly centered on specific leaf area, leaf area (index), photosynthesis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leaf thickness, leaf shape, leaf nitrogen content, chlorophyll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pecific root length,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light, temperature, water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drought, etc.), ferti-lizer (nitrogen, phosphorus), CO2 and so on. Stoichiometry was widely used in this field. (3) During 2009-2017,

European and American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the main force in this field. The number of American publica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documents led the world. China ranked the second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field, ranked only the second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cited frequency and H index of all literatures were low.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anked the first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with absolute advantages, but the quality of the literature need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4) Top 10 periodicals in this field were of high quality, among these publications eight were JCR division Q1, and the other two were JCR division Q2. Plant and Soil and Plant Ecology ranke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article quantity. (5) Top 10 highly 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eight kinds of periodicals, and the first authors respectively from United States, Netherlands, Canada, Germany and France.

Key words:plant functional traits,  environment,  bibliometrics, tendency analysis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从细胞到整个有机体个体水平的,可测度的任何形态、生理、物候特点(周道玮,2009;龚春梅等,2011),如比叶面积、叶厚度、叶片干物质重量、细根数量、比根长、根系组织密度、根叶的氮磷含量、冠层高度等,是植物的核心属性,能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反映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赵新风等,2014;施宇等,2011;郑颖等,2014;Perez et al.,2013)。最常见的植物功能性状分类包括:形态性状和生理性状、营养性状和繁殖性状、地上性状和地下性状、影响性状和响应性状(刘建等,2010;黄迎新等,2015),以及其后被广泛接受的软性状和硬性状。功能性状不仅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也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水平及其过程与功能,是聯系植物与环境的桥梁(刘晓娟和马克平,2015)。植物功能性状已被广泛应用于进化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宏观生态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等各个研究领域(Reichp et al.,2003; Lavorel & Garnier,2002;裴男才等,2011;Ostertag et al.,2015)。

植物与环境的互作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间的联系是气候、干扰和生物条件筛选效应的结果。植物性状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和气孔会随着光照、温度和CO2浓度变化而做出适应性的变化(Engineer et al., 2014)。干旱区的植物往往具有叶片厚、比叶面积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和叶寿命长等一系列性状特征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湿生环境的植物则表现出相反的性状特征(冯秋红等,2008;孟婷婷等,2007);林木中最大气孔导度呈现出乔木>灌木>草本,落叶>常绿,阔叶>针叶(Liu et al., 2018)。 近年来,大尺度、区域性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也逐渐开展,Wang et al.(2016)从区域尺度探讨了3 700 km的中国东部森林样带植物功能性状特征。Tian et al.(2016)研究了树木功能性状与纬度格局的关系。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器官,其性状特征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同样能承载环境变化信息(么旭阳等,2014;Eboehnke et al.,2014)。水分、养分等环境因子均显著影响植物根系性状(李娜等,2017;邹晓霞等,2018)。植物的一些性状与植物生长对策及资源利用的能力紧密相联。因此,研究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同时能够为研究当前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依据。

文献计量学是针对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表现,采用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其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唐霞等,2016;张静辉等,2015;曹永强等,2016;冷疏影,2016)。本研究选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英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揭示和描绘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相关领域学科的演进过程, 分析该学科的前沿态势,以期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一个观察学科发展全景的新视角,为推动国内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中SCIE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分别从叶性状与气候、根叶性状与土壤、根叶性状与地形及根性状与气候等视角,遴选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领域的论文。经过反复试检索并与相关研究人员沟通交流后,最终确定使用高级检索中的主题方式,由所选研究方向框定主题词,用布尔运算符做必要的连接,最终形成检索式(表1)。

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文献年限设定为1992—2017年,类型限制为article、discussion、review等,检索得到3 854条数据。依据文章内容筛选后,最终选择其中的3 036篇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使用TDA对样本数据进行清理,并使用Ucinet、NetDraw、Excel等软件进行可视化作图。用 Keywords (Author’s +Plus) + Title (Phrases) (统一简称为关键词)作为主题词,经过数据清理去掉宽泛冗余的高频词汇,合并同义词汇,分析文献主题与热点的阶段变化、主题网络与合作国家/机构等方面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文献的年度分布态势是文献量在时间维度上的映射,是了解研究进展和划分研究阶段的定量化依据(李贺等,2014)。遴选出的1992—2017年有关植物功能性状和环境研究的SCI论文总量为3 036篇,年均文献数量116.8篇。其年度分布变化及所占比例表明,国际有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间关系的研究文献量及其所占百分比基本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图1)。文献数量的增加,可以反映出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已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依据文献数量变化特点及研究内容等方面,本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即1992—2000年、2001—2008年和2009—2017年。由于检索文献数量呈现稳步持续增长态势,且2009—2017年近9年间发文量为1 728篇,占25年发文总量的56.9%,因此本研究重点分析近9年的文献。

2.2 研究主题分析

本研究通过近9年来(2009—2017年)国际有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分别从叶性状与气候、根叶性状与地形、根叶性状与土壤、根性状与气候等几方面,对该领域近9年来主流学术群体及其联系作了深入分析,并制作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图2)。其中,连线条数越多,节点越大,则该研究主题的中心性越高,某两点间连线越粗,则这两点所表示的研究主题之间共现机会越多。

有关叶性状与气候关系研究,关键词数量最多,且交错成密集网络(图2)。研究围绕比叶面积、光合作用、CO2、CO2浓度升高、干旱、气候变化和氮等核心主题进行。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叶片解剖、叶片结构、叶片寿命、叶片厚度、叶形态、比叶重等与叶片形态结构相关指标,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光合能力、光抑制、光合色素等,与呼吸作用相关的气孔导度、气孔密度、暗呼吸等及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显著影响的光照、温度、水、肥等。研究一方面深入其生理机制,如光系统Ⅱ、温度响应等;另一方面向建模、化学计量学交叉学科发展。

根作为地下部器官,受到土壤理化特性的直接影响;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导管运输到地上部分,同时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通过筛管运输到地下部。“根深叶茂”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2009—2017年有关根叶性状与土壤研究,比叶面积、比根长、光合作用及碳、氮、磷、土壤肥力、水(利用效率)、干旱等是研究的核心热点,尤其(植物)功能性状、化学计量学也成为了研究的核心主题,同时化学计量学分支为生态化学计量学和N-P化学计量学。有关根叶性状与地形的研究,形成了以比叶面积和功能性状为核心,气候变化、叶氮、海拔高度、光合作用、气体交换、温度等为次核心的主题群;氮、磷、表型可塑性等也是研究的核心。有关根性状与气候的研究,关键词数量显著减少,且各关键词间的共现几率也显著减少。比根长、温度、氮、磷、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的核心方向,有关化学计量学研究进一步细分为生态化学计量学、N-P化学计量学和P化学计量学。根系形态、根组织密度、细根等根系自身特性研究受到较多关注,碳(分配)、氮降解、水分利用效率、外生菌根也是研究的热点。

2.3 主要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分布与比较

2.3.1 研究国家力量分布 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构)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张玲玲等,2016;刘彬和邓秀新,2015),表2统计了2009—2017年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Top10国家。排名前10位的国家除了中国和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另外8个国家均是发达国家。Top10国家中7个国家的发文量均≥100篇。美国作为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也不例外。2009—2017年间,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发文量为421篇,居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发文量为380篇。澳大利亚、德国、巴西、法国和西班牙的发文量也均大于等于100篇。另外3个国家的发文量均少于100篇。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中国的发文量均超过了美国,表明我国有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说明我国对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3.2 2009—2017年植物性状与环境研究Top10机构论文数量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2009—2017年发文量Top10的10个机构中有9个属于发达国家,只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位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量为249篇,远远超过其他机构,占前10家机构发文总量(713篇)的比例达35%。4家机构属于美国,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系统、美国农业部、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和明尼苏达大学系统,发文量分别为81、43、41和36篇,占前10家機构发文总量的28%。法国也有两家机构进入Top10,分别是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发文量分别为60和57篇,占前10家机构发文总量的16.9%。另外3个进入Top10的研究机构分别为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和澳大利亚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从年度分布来看,中国科学院在这9年间的发文量一直稳居第一位,表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该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3.3 研究力量比较 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和H指数是分析评价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指标,能从论文数量角度反映国家或机构对某一领域的关注度,从质的角度反映论文水平和影响力强弱(王立伟等,2014;马梧桐和李宏,2016)。图3以研究主题国家/机构发文量为横轴,以篇均被引为纵轴,点的大小代表H指数高低,以平均值为中心点,建立研究力量评价坐标系。位于第1象限的国家/机构,其论文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平均值,第3象限则相反。位于第2象限的国家/机构虽然其论文数量低于平均值,但其论文篇均被引却高于平均值,而第4象限与此相反(李雅等, 2017)。

从国家层面(图3:a)来看,处于第一象限的只有美国,说明美国在该领域不仅发文量多,而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也高;处于第二象限的有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加拿大和英国,虽然这5个国家的发文量低于平均值,但论文质量高。处于第3象限的德国、西班牙和巴西,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处于第4象限,论文数量排在第2位,但篇均被引较低,因此,其H指数较高与发表论文数量大有关。

从机构层面(图3:b)来看,中国科学院处于第4象限,论文数量达249篇遥遥领先其余机构,但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美国加州大学系统处于第1象限,论文数量超过平均值,论文质量也明显高于其余8个机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西班牙最高科研理事会和明尼苏达大学系统均处于第2象限,尤其是明尼苏达大学系统,其篇均被引频次最高,说明其论文质量较高。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系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在第3象限,处于该领域的边缘地位。

2.4 本领域主要期刊

对来源出版物进行分析,可以快速掌握某研究领域的出版物分布状况,明确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情报源(孙颉和原保忠,2015)。从表4可以看出,载文量位于前10位的出版物其载文量共计400篇,其中Plant and Soil载文量达63篇,占前10位载文总量的15.8%,排名第二位的是Plant Ecology,载文量49篇。其中,Plant and Soil主要收录有关植物生物学、土壤学及植物-土壤互作机理方面的文章或综述,Plant Ecology主要收录与植物科学相关的研究型、综述、评论、快报等各类型文章。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主要与植物学、(植物)生态研究相关。

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总体质量较高,其中JCR分区8种期刊均为Q1区,另外2种期刊为Q2区;其2017年的影响因子(IF)≥3的有7种,其中Global Change Biology的IF超过了8。从出版商所属国家分布来看,10种期刊属于3个国家,分别为美国7种、荷兰2种和英国1种。

2.5 高影响力论文

论文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后续研究的影响程度,分析高被引论文可以调查与评估不同国家或机构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同时也可以探讨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李雅等,2017;高懋芳等,2014)。表5是2009—2017年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领域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的相关信息。从第一作者国家分析,10篇论文均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5篇、荷兰2篇、加拿大、德国和法国各1篇。从期刊来源看,Top10的文献发表在8种期刊上,New Phytologist和Journal of Ecology 载文量均为2篇,其余6篇论

文发表在另外6种不同的刊物。从发表时间来看,5篇发表于2009年,3篇发表于2010年,1篇发表于2011年,另外1篇发表于2012年。被引频次居于首位的是荷兰的Pooter H于2009年发表在 New Phytologist上题目为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ation in leaf mass per area (LMA):A meta-analysis的文章,其被引频次达到803次。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植物功能性状和环境的研究呈稳步增长态势。近8年来,有关植物功能性状和环境的研究呈加速增长态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发文量以绝对优势居第一位,中国发文量居第二位,文献质量有待提高。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巴西、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从机构层面看,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居第一位,但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美国的加州大学系统文献数量多,质量也很高。Top10机构中,美国占4个,法国有2个,另外4个分别为中国科学院、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和澳大利亚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有关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的4个主要方向,叶性状与气候、根叶性状与土壤研究不仅相关文献数量多,研究体系和层次也较为完善,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叶性状与气候的研究,研究主题广泛,且各主体间密切关联,交织成密集网络。比叶面积、光合作用、CO2、CO2浓度升高、比根长、干旱、气候(变化)及氮、磷、土壤肥力、用水效率等是研究的核心热点。但是,目前大多叶性状与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水平的叶片常规形态性状上,在生态系统、区域或全球尺度上,存在性状数据与功能数据空间不匹配的问题(Reichstein et al., 2014; 何念鹏等,2018)。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水平的尺度上对植物叶功能性状进行系统研究,构建植物叶性状、气候、功能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是植物叶功能性状进一步研究需要重视的着眼点(He et al., 2018; Li et al., 2018)。目前,在该方向已有一些研究,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等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开展森林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何念鹏等,2018)。在多尺度植物性状方面的研究有一些定量模型开始应用(Roscher et al., 2012)。

除叶外,根也是植物的重要功能性状,对环境响应敏感。但是,对于植物根性状与气候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少,研究方向也较为单一,比根长是该方向的研究核心,其次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磷和氮。近年来,根性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这可能与植物根系观测手段不断进步有关(王丹丹等,2016)。 根是植物直接感受水、肥等环境生态因子的器官,对于地上部功能性状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近年来,植物根与土壤间的互作研究,尤其是菌根的研究,逐渐成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热点(林双双等,2013)。菌根的分布、形态、种类对于植物性状响应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而环境因子也显著影响植物菌根(刘润进等,2017;林子然和张英俊,2018)。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关于根系定位观测、根系形态学以及生理生态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刘薇等,2017;谭华东等,2016)。这对于丰富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期刊分布来看,载文量位于前10位的出版物其载文量共计400篇。10种期刊属3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7种、荷兰2种、英国1种。载文量Top10期刊总体质量较高,其中8种期刊JCR分区均为Q1区。Top10高影响力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5人,荷兰2人,加拿大、法国和德国各1人。Top10高被引文献发表在8种期刊上。发表时间分别为5篇发表于2009年,3篇发表于2010年,另外2篇分别发表于2011和2012年。

中国虽然在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中国与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国虽然发文量较多,但文献质量不高,文獻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欧美、澳、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该领域研究起步早、国际间合作多,而中国在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国际合作较少及国家对研究机构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有关。因此,今后中国学者在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要注重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实现质的飞跃。

(2)中国科学院在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领域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2009—2017年其产出论文数量在主要研究机构中以绝对优势居于第一位,但篇均被引频次显著低于美欧、澳、日等主要研究机构,影响力有待提高。进一步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尤其是与高水平机构的合作,是提升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的发展态势,了解与该领域研究实力强大的国家和机构的差距,明确该领域研究热点,掌握其发展趋势,对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及影响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CAO YQ, GUO M, LIU SR, et al., 2016. Study on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Acta Ecol Sin, 36(8):2442-2450. [曹永强, 郭明, 刘思然, 等, 201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修复现状研究 [J]. 生态学报, 36(8):2442-2450.]

EBOEHNKE M, EKROEBER W, WELK E, et al., 2014. Maintenance of constant functional diversity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of a subtropical forest in China [J]. J Veg Sci, 25(3):897-911.

ENGINEER CB, GHASSEMIAN M, ANDERSON JC, et al., 2014. Carbonic anhydrases, EPF2 and a novel protease mediate CO2 control of stomatal development [J]. Nature, 513:246-250.

FENG JH, SHI ZM, DONG LL, 2008. Response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J]. Sci Silv Sin, 44(4):125-131. [冯秋红, 史作民, 董莉莉, 2008. 植物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及其应用 [J]. 林业科学, 44(4):125-131.]

GAO MF, QIU JJ, LIU SC, et al., 2014. Status and trends of agricultural diffuse pollution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 [J]. Sci Agric Sin, 47(6):1140-1150. [高懋芳, 邱建军, 刘三超, 等, 2014.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 中国农业科学, 47(6):1140-1150.]

GONG CM, BAI J, LIANG ZS, 2011. Advance on indicating functions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J].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 31(11):2355-2363. [龚春梅, 白娟, 梁宗锁, 2011. 植物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J]. 西北植物学报, 31(11):2355-2363.]

HE NP, LIU CC, TIAN M, et al., 2017. Variation in leaf anatomical traits from tropical to cold-temperate forests and linkage to ecosystem functions [J]. Funct Ecol, 32(8):10-19.

HUANG YX, SONG YT, FAN GH, et al., 2015.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rphological and reproductive traits of Chenopodium glaucum [J]. Acta Agr Sin, 23(5):905-913. [黄迎新, 宋彦涛, 范高华, 等, 2015. 灰绿藜形态性状与繁殖性状的异速关系 [J]. 草地学报, 23(5):905-913.]

LAVORELS, GARNIER E, 2002. Predicting change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from plant traits:Revisiting the Holy Grail [J]. Funct Ecol, 16(5):545-556.

LENG SY, 2016. Thirty years of geography:From the classics to the frontier [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冷疏影, 2016. 地理科學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LI H, YUAN CM, LI YF, 2014. A review of big data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 [J]. Inf Sci, 32(6):148-155. [李贺, 袁翠敏, 李亚峰, 2014.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综述 [J]. 情报科学, 32(6):148-155.]

LI N, YANG ZY, DAI Z, et al., 2017. Effects of water-nitrogen management on root traits,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rice with different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J]. Chin J Rice Sci, 31(5):500-512. [李娜, 杨志远, 代邹, 等, 2017. 水氮管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性状、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31(5):500-512.]

LI Y, LIU CC, ZHANG JH, et al., 2018. Variation in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from tropical to cold-temperature forests:Association with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J]. Ecol Indic, 85:383-389.

LI Y, LIU M, ZENG QC, et al., 2017. Frontier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based on bibliometric [J]. Chin J Soil Sci, 48(3):745-756. [李雅, 劉梅, 曾全超, 等, 2017. 基于文献计量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前沿态势分析 [J]. 土壤通报, 48(3):745-756.]

LIN SS, SUN XW, WANG XJ, et al., 2013. Mycorrhizal stud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hina [J]. Acta Pratac Sin, 22(5):310-325. [林双双, 孙向伟, 王晓娟, 等, 2013. 我国菌根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J]. 草业学报, 22(5):10-325.]

LIN ZR, ZHANG YJ, 2018. Effect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phosphorus on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lfalfa seedlings under drought stress [J]. Pratac Sci, 35(1):115-122. [林子然, 张英俊, 2018. 丛枝菌根真菌和磷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J]. 草业科学, 35(1):115-122.]

LIU B, DENG XX, 2015.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status of horticulture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Sci Agric Sin, 48(17):3504-3514. [刘彬, 邓秀新, 2015. 基于文献计量的园艺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 [J]. 中国农业科学, 48(17):3504-3514.]

LIU CC, HE NP, ZHANG JH, et al., 2018. Variation of stomatal traits from cold temperate to tropical forests and association with water use efficiency [J]. Funct Ecol, 32(1):20-28.

LIU J, LI JM, YU H, et al.,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traits and invasiveness of alien plants [J]. Biodivers Sci, 18(6) :569-576. [刘建, 李钧敏, 余华, 等, 2010. 植物功能性状与外来植物入侵 [J]. 生物多样性, 18(6):569-576.]

LIU RJ, TAGN M, CHEN YL, 2017.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mycorrhizal fungi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plants [J]. J Fung Res, 15(1):70-88. [刘润进, 唐明, 陈应龙, 2017. 菌根真菌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J]. 菌物研究, 15(1):70-88.]

LIU W, DU WL, SU Y, et al., 2017.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plant root soil composite in situ shear test devices [J]. J Agric Mech Res, 1:82-86. [刘薇, 杜文亮, 苏禹, 等, 2017. 植物根-土复合体原位剪切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J]. 农机化研究, 1:82-86. ]

LIU XJ, MA KP, 2015. Plant functional traits-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Sci Chin Life Sci, 45(4):325-339. [刘晓娟, 马克平, 2015.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进展 [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5(4):325-339.]

MA WT, LI H, 2016.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n carbon nanotube fibers research [J]. Sci Fouc, 11(3):23-31. [马梧桐,  李宏, 2016. 碳纳米管纤维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 科学观察, 11(3):23-31.]

MENG TT, NI J, WANG GH, 2007.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environmen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J]. Chin J Plant Ecol 31(1):150-165. [孟婷婷, 倪健, 王国宏, 2007.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 [J]. 植物生态学报, 31(1):150-165.]

OSTERTAGR, WARMAN L, CORDELL S, et al., 2015. Using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restore Hawaiian rainforest [J]. J Appl Ecol, 52(4):805-809.

PEI NC, ZHANG JL, MI XC, et al., 2011. Plant DNA barcod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ylogenetic community ecology [J]. Biodivers Sci, 19(3):284-294. [裴男才, 张金龙, 米湘成, 等, 2011. 植物DNA条形码促进系统发育群落生态学发展 [J]. 生物多样性, 19(3):284-294.]

PEREZ HN, DIAZ S, GARNIERE, et al., 2013. New handbook for standardised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J]. Aust J Bot, 61(3):167-234.

REICHPB, WRIGHT IJ, CAVENDER-BARES J, et al., 2003. The evolution of plant functional variation:Traits, spectra, and strategies [J]. Int J Plant Sci, 164(3):S143-S164.

REICHSTEM M, BAHN M, MAHECHA M, et al., 2014. Linking plant and ecosystem functional biogeography [J]. P Natl Acad Sci USA, 111(38):13697-13702.

ROSCHER C, SCHUMACHER J, CUBSCH M, et al., 2012. Using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explain 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s [J]. PLoS ONE, 7(5):e36760.

SHI Y, WEN ZM, GONG SH, 2011. Compariso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and fine root traits in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Yanhe River bas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J]. Acta Ecol Sin, 31(22):6805-6814. [施宇, 溫仲明, 龚时慧, 2011. 黄土丘陵区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关系及其变化 [J]. 生态学报, 31(22):6805-6814.]

SUN J, YUAN BZ, 2015.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drip irrigation academic research [J]. Chin Agric Sci Bull, 31(19):237-345. [孙颉,  原保忠, 2015. 滴灌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J]. 中国农学通报, 31(19):237-345.]

TAN HD, LI RL, ZHU YX, et al., 2016. 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anthracene adsorbed onto mangrove root surface micro-zone using microscop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ic analysis system [J]. Chin J Anal Chem, 44(8):1281-1285. [谭华东, 李锐龙, 朱亚先, 等, 2016. 显微荧光光谱原位测定红树植物根表面微区中的蒽 [J]. 分析化学, 44(8):1281-1285.]

TANG X, ZHANG ZQ, 2016. A bibliometrical analysis of oasis research [J]. Acta Ecol Sin, 36(10):3115-3122. [唐霞, 张志强, 2016. 基于文献计量的绿洲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 生态学报, 36(10):3115-3122.]

TIAN M, YU GR, HE NP, et al., 2016. Leaf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from tropical to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J]. Sci Rep, 6:19703.

WANG DD, XU YM, YUE SP, et al., 2016. Plant root detection based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A review [J]. J Nanjing Univ Inform Sci Technol (Nat Sci Ed), 8(1):46-55. [王丹丹, 徐永明, 岳书平, 等, 2016. 基于探地雷达的植物根系探测研究进展 [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46-55.]

WANG LW, ZHENG WJ, ZHAO JD, 2014. A bibliometrical analysis of aluminum ore exploration research [J]. Resour Sci, 36(3):653-659. [王立伟, 郑卫军, 赵纪东, 等, 2014. 基于文献计量的铝矿科技发展态势分析 [J]. 资源科学, 36(3):653-659.]

WANG RL, YU GR, HE NP, et al., 2016.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from species to communities along a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J]. J Geogr Sci, 26(1):15-26.

YAO XY, HU YS, LIU YH, 2014.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J]. J NW A & F Univ (Nat Sci Ed), 42(3):77-84. [么旭阳, 胡耀升, 刘艳红, 20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群落类型的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3):77-84.]

ZHANG JH, LUO YY, CHANG ZQ, 2015. Research on the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An analysis 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 [J]. Ecol Environ, 24(12):2082-2088. [张静辉, 罗亚勇, 常宗强, 2015. 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系统碳交换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J]. 生态环境学报, 24(12):2082-2088.]

ZHANG LL, GONG J, ZHANG Y, 2016. A review of ecosystem service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J]. Acta Ecol Sin, 36(18):5967-5977. [張玲玲, 巩杰, 张影, 201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 [J]. 生态学报, 36(18):5967-5977.]

ZHAO XF, XU HL, ZHANG P, et al., 2014. Influence of nutrient and water additions on functional traits of Salsola nitraria in desert grassland [J]. Acta Phytoecol Sin, 38(2):134-146. [赵新风, 徐海量, 张鹏, 等, 2014. 养分与水分添加对荒漠草地植物钠猪毛菜功能性状的影响 [J]. 植物生态学报, 38(2):134-146.]

ZHENG Y, WEN ZM, SONG G, et al., 2014.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phylogenic background on variation in leaf and fine root traits in the Yanhe River catchment, Shaanxi, China [J]. Acta Ecol Sin, 2014, 34(10):2682-2692. [郑颖, 温仲明, 宋光, 等, 2014. 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延河流域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34(10):682-2692.]

ZHOU DW, 2009. A phylogenic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functional plant ecology [J]. Acta Ecol Sin, 29(10):5644-5655. [周道玮, 2009. 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 29(10):5644-5655.]

ZOU XX, ZHANG XJ, WANG ML, et al., 2018. Effects of soil bulk density on root growth traits and endogenous hormones contents in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J]. J Plant Physiol, 54(6):1130-1136. [邹晓霞, 张晓军, 王铭伦, 等, 2018. 土壤容重对花生根系生长性状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J]. 植物生理学报, 54(6):1130-1136.]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环境
环境清洁工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