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错解了太极的“用意不用力”

2019-09-10 14:01赵国梁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宗师练习者功夫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6-137-01

自从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中阐述:“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在此之后,一些不了解太极拳的练习者,总喜欢通过自己臆想来理解拳论,认为“用意不用力”,是通过自己想象就可把人打走,如隔空取物一般,违背了最基本的力学定理。那实际上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本来意义是什么呢?

虽然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论有“用意不用力”之说,可查阅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全文并没有专门提过“用意不用力”这个词语,却有一段是用意不用力的描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用意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懂劲的表现,并非全然不用力量。然而这种用意不用力的功夫也不是初学者能做得到的,更不是不通过练习就能得到的。这里记载的用意不用力原义是对太极拳的松化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是对娴熟运用太极拳巧力技术最高境界的一种描述。

也许这么表述一般人还是不理解,那么我就用大众化的语言来举个例子。如与别人推手时,别人开始用200斤的力量来推你了,你若对松化的技术掌握不好,需用100斤力量对抗才能让别人推不动,随着你松化功夫的提高,渐渐可以用50斤、30斤、10斤……甚至几分力就可以化解对方来力,而你稳如泰山。发人时也是如此,一开始使用巧力的功夫不够,发200斤重量的汉子用了100斤力,那么随着你对巧力技术的娴熟运用,下次是不是可以只用50斤力发走此人呢?接下来可以用30斤、20斤、10斤……甚至用几分力,或者基本不用力根据敌人自己重心的缺陷来发走对手。

根据杨澄甫宗师口述,陈微明先生录的《太极拳十要》原文中对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描述,意思是与《太极拳论》有所区别的,其中“练太极拳全身松开”明确提出的是在练习过程中需将全身放松开的要求,而“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这是指出用拙力练习缺点,会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并且不灵活,而放松则可以练得圆转自如。并没有描述过“用意不用力”是通过想象然后隔空就可以把人发出去,现代一些太极拳练习者的臆想显然了违背杨澄甫宗师的本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曾经说用意不用力的感觉就如同人拿筷子吃饭感觉一样,作者本人通过拿筷子夹饭的经历体会到,不是完全没有力而是用力的过程是放松的,增一分力则多,少一分力则夹不起饭,这种比喻应该是最符合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对用意不用力的原义的表述的。

“用意不用力”这句话很重要,这为太极拳练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些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还是在用力量对抗力量,离太极拳越走越远,错了方向永远也迈不进太极拳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的神奇大门。那些靠力量取胜的人,你们要知道人的力量是终究有限的,就算是大力士也终会有年老体衰,所以功夫再好也是有限的。而松化的功夫却是可以无限地提高,随着境界的提高,只会取胜越来越轻松,就算耄耋之年也可以轻松取胜年轻力壮者。这也是大多武者梦寐以求的武术至高境界吧,而这同样应该也是太极拳最有魅力最神奇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宗岳.《王宗岳太极拳论》.

[2]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太极拳术》.中华书局.1925年.

作者简介:

赵国梁,号威龙侠。师从武术泰斗宋万熙、武术名家殷皓。两仪拳第十六代传承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郑州市两仪拳(混元養生)研究会副会长、拳无痕国术馆馆长。国家武术六段、国家高级武术社会指导员、国家高级推拿师,曾获得多个全国、国际性武术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宗师练习者功夫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意林
“小垫子”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中的运用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黑带的含义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
冰上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