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 17:25麻仕方
家长·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受教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合作探究式学习在真正课堂实施中仍然出现了些许问题。故本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探究如何更有效地在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现代班级的重要组成方式。我通过学习和课堂观察等实践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一、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小组成员的分配不够科学合理。通常在课堂中小组成员就是按照座位来分配,坐在一起的前后四位或者六位同学为一组,由于任课教师缺乏对每位学生当前数学水平及性格的了解,导致有些小组成员讨论非常活跃而另一些小组鸦雀无声。因而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成效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目前教师在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中的一大难题。

其二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不均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增加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但是往往是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合作探究中担任主角,而小组中成绩居下游的学生则成了观众,他们还未来得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讨论就已结束,只能从成绩好的学生这里被动地获取信息,久而久之致使中下游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知识甚至比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少,他们的思维能力水平并未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逐步提高。

其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流于表面上的形式。某位教师在教授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推导梯形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纸片进行拼凑,学生拼凑出了各种图形,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直接演示两个梯形纸片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未给学生多余的思考时间就展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推算出梯形的面积。

从这一堂课中能发现教师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表面,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并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做中学,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并未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探讨几分钟之后,教师直接展示两个梯形拼成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没有得到机会发表他们的意见以及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因而在本堂小学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式探究学习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分配小组,增强小组凝聚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内化数学知识。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在有凝聚力的小组中学生才能够不断增强学习数學的自信心。首先,在小组人员的分配比例上要均衡,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到六人组成,并选出一位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帮助他人且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组长。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不仅要考虑成绩,学生的性格及能力也是影响小组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小组的成员需由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成绩与学习能力中等及学习困难、学习能力弱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其次,考虑性格因素时应将性格较强势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搭配组合,而不是性格外向并善于表达的全在一组而性格寡言不大善于表达的又分到同组。再者,搭配小组成员也要听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坚持自愿原则有利于小组成员的高效沟通与合作。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心智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学习时易出现矛盾和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明确分组后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小组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时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使学生明白,作为小组的一员,要对整个小集体负责任,个人和小组其他成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有强烈的小组荣誉感。

(二)精选探究内容,营造探究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合理的小组成员分配及任务分工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组内环境,但小学生注意力和专注力相对更弱,倘若探究的内容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则失去了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因而数学教师在选择探究材料时要考虑以下方面:首先,要确保探究内容的含义,使学生真正在探究中理解内涵。比如在教授除法运算时,学生可能在教师教授讲解其含义后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实际练习和操作中确会发现学生还是会忽略很多的注意事项,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因而在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把“计算除法运算易忽略的小细节”作为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了强化学习的探究的效果,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出几道除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其次教师要确保探究的材料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比如在讲授圆柱表面积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一张长方形图纸和一张正方形图纸,在合作探究时让学生思考圆柱的表面积是否和长方形及正方形有关联,具体有怎样的关联。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碰撞出很多不同的想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理解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

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精选探究的内容,还要根据所授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探讨氛围。有竞争则更有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所以教师可适当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表现良好及进步的小组成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及时的鼓励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进行恰当引导,合理总结评价

小学生受年龄和心智的影响,在合作探究时更容易发生矛盾、闹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小组的督促,引导小组谈论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教师不仅是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探究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使小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给予点拨提醒,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其次,教师要在学生容易犯错之处适时引导,小学生在做题时容易马虎,及时的点拨能使他们察觉失误,重新思考正确答案。

三、结语

探究后的总结评价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教师从课堂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总结评价,可针对两方面:一方面是小组实际课堂上的活动表现,主要指标有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方法;另一方面是小组的学习成果,主要的指标有成果的正确性、学生对成果的分析过程等。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小组互评及自评的评价方式,在对一些开放型题目进行探究后,小组会呈现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就可让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对其成果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在进行小组自评时,小组代表对本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表述后,也从客观的角度说一说本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小组学习探究积累经验。

(责编  吴 娟)

参考文献:

[1]倪迎春.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2]任海艳.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

作者简介:麻仕方(1976.10-),男,汉族,甘肃省庆城县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 探究如何更有效的在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