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参赛与实践的反思

2019-09-10 20:27王逸梁尧洁韦小雪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王逸 梁尧洁 韦小雪

【摘 要】文章基于大创国家级立项项目,从创意、设计、激励、指导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复盘与反思,提出对高校“双创”教育需要加大创新思维与创业自信素质教育,打破专业教育与就业思维的惯性局限,打通“双创”教育、实践与职业发展通道,引入“双创”教育与创业资源和环节的生态对接,加强面向社会的“双创”教育与“双创”大赛,“双创”教学师资要具有社会思维与现实思维。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6-0114-03

1“创意魔豆”项目的“双创”背景与过程

1.1 创意形成过程

(1)课程作业与创意过程。“创意魔豆”项目是创新必修课程创业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完成从创意产生、方案初成、改进、定型、迭代与实践的5个过程,小组由原来松散、随机的作业小组逐步升级为稳定、紧密的创业团队。

本课堂作业是要求运用脑力激荡、思维导图、循环优化等工具发现和优化百元小微创业的创意,并在4周时间内拓展为可操作的产品或服务方案,并基于互联网络或线下商業环境进行原料或商品采购后加工、服务与销售,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否定了宿舍、超市、水果、电商、外卖、配送、学生等关键词后,留存了文创作品、高附加值、低竞争度、绿色环保等关键词作为发展的方向,后在淘宝搜索发现激光刻字、平面排列的创意豆类,分析其机会、痛点、卖点、经验和不足后,最终确定产品方向为“面向10(小学三、四年级)~24岁(大学毕业后不久)的青少年人群”+“具有绿色、安全、创意特征的”+“农副及野生原料创意增值”+“融合文化、艺术、萌爱、礼品属性”+“全生命周期和立体架构的四维时空”的囊括豆类创意的设计、生产、销售、售后及社群交流的“新魔豆”创新商业项目方向。

创意完成后的课堂创意展示环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投票选为最被期待的创意和创意产品,这抚慰了团队成员在创意发现阶段所承受的反复焦虑、否定和一筹莫展的情绪,也激发了将创意完善成可实际操作实践的创业热情,最终在商业计划书设计向成立“专业研究豆类创意开发、产品设计、推广销售与创意咨询、创意方案承接的创意文化企业”的豆蔻年华创意魔豆文化公司推进,提供以观赏和文创为主、富含文化韵味的魔豆生命盆栽、魔豆立体工艺品、魔豆文创单品等多元化的服务产品,解决传统小微盆栽不够新颖、种类单一、没有生命观赏性、小气不能送礼、传情达意不含蓄不持续、外观不够新颖独特赶而不上时代潮流等不足。

(2)作品形成过程。“创意魔豆”创意产生后就因文创特性、可行性等因素受到关注,按照《创业基础》教学计划“百元创业”(筹集百元实现创意变现的小微创业实践)环节的要求,团队在阿里巴巴平台搜集比较了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赤豆、黑豆、爬豆、刀豆、木豆、兵豆、虎爪豆、四棱豆、紫藤豆、鹰嘴豆、白玉豆、野生藤豆、野生薏米、相思红豆等相关材料,遴选不同“豆语”和寓意后最终确定刀豆(结实耐雕刻)、绿豆(豆形、豆芽和豆苗均很可爱)、蚕豆(豆苗易造型)等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平面造型技术、盆栽微景观技术、花盆容器的文创美化等,以豆瓣激光刻字、魔豆排列造型、魔豆生长培育等全生命周期记录,打造成具有生命意义和流行“豆”语的基于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礼物(信物)。

1.2 项目发展过程

(1)课程成果初步成型。项目方向确定后,团队成员不断搜索、浏览、收集淘宝、阿里旺旺及猪八戒网等资讯和产品,根据商业计划书的框架和老师的指导,通过讨论进一步将想法、思路梳理清晰后完成项目计划书撰写。

(2)大创大赛与项目实践。项目历经长时间设计、筹备孵化后,即便是获得大创国家级立项也还是难以实施行动,原因是团队成员课程多、实践恐惧、人心不齐、技术研发动力不足、文创基础薄弱、可整合联合资源少。直到立项结题临近,团队才发力讨论实践方案,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打击还是降低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虽然团队成员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素质、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增强,但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自信并未能达到就业及创业的要求。

1.3 项目成就与荣誉

项目在设计与大赛中获得的荣誉包括项目在班级激烈角逐突出重围获得其他项目团队及任课教师的认可、被选为课程大赛参赛代表并荣获课程大赛一等奖成绩;之后团队以魔豆项目申报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次构思、调研和优化的商业计划书获校内国家级创新训练立项。

2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与实践的得失

2.1 主要心得与经验

(1)项目创意的激发。首先,项目创意激发过程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双创”知识及素质,学好专业知识、搜索阅读文献数据、开展实地调研、善于沟通交流。其次,项目创意的激发需要大胆及发散思维,体现在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和多种途径思考问题,重视非逻辑思维、保持好奇心、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突破思维禁锢、打破思维“天窗”。最后,大学生可将创意挖掘的自主意识转变成持续习惯,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想法、创新方案、创新策略、创新成果。

(2)商业计划书的设计。商业计划书的设计需要熟悉基本框架、要素和技术,语言要符合逻辑、切合实际、言简意赅;内容布局不必完全按照参考教材或模板,商业计划书本身应根据项目特色而有所侧重和创新;商业计划书要体现思路的成熟、团队的合理、项目的可行、融资的成本、财务的清晰等。

(3)创业项目落地实践。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机制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与落地起到的作用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场所及运营指导,但大学生的项目实践所需要的支持和条件远非如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无知、无助及面对社会环境的无奈时实际上能得到的支持相当有限,学生可得的资源和思维还不足支撑项目的实际实施,容易半途而废。

2.2 项目问题与不足

(1)创业定位模糊,实践重视不够。基于课程小组发展而来的创新团队实际上未能明确创业实践的意义所在,致使项目实施启动晚、力度小、效果不明显。团队成员的认知不足导致实践重视不够,在创业基础课程“百元创业”活动后并没有更深入地实践。

(2)时间精力局限,实践缺乏热情。专升本学生习惯性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学业而忽视在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和创新创业中人脉与资源的积累,使得阅历、经验与思维严重与社会脱轨、项目实践缺乏信心。面临毕业的团队成员的课余时间需要筹备毕业论文及岗位实习事宜,可支配的时间非常紧张,项目实践短期内看不到的前景导致眼前“甜头”不足,从而影响了团队实践激情及重视程度。

(3)缺乏心理准备,挫折承受偏弱。项目实施过程遇到过启动资金缺乏、技术有限、市场不稳定、进货复杂、渠道风险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梳理和提供解决之道,导致项目在“互联网+”比赛中铩羽而归,大赛评委给出的“项目既不创新也无技术含量,还没能很好地展示产品价值内涵”的评价彻底击败了团队的士气和实施的动力,加上凸显的资金、市场、技术和运营资源整合等问题,团队创业激情渐渐消退,核心管理者的号召及管理逐步失控。

(4)期望过于理想,团队缺乏坚持。后续大赛成绩未能达到预期,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阻碍项目继续推进时,团队核心也因压力过重、影响有限而致使动摇实践念头,懈怠团队管理与推进进程,课程团队成立时所缺乏的共同愿景、價值观和目标影响了后期的认知分享、共担风险、协作进取的团队精神,过于理想的团队成员受到挫折后明显产生退出或暂停实践的念头。

(5)视野格局狭隘,创新思维受制。思维主要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创意项目的激发,聚合性思维有利于撰写系统科学计划书后有效进行实践。但笔者没有权衡好发散和聚合的时期和尺度,导致项目在方向设计中团队没有冲破“书本定势”“学术权威性”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项目的激发、调研、策划、申报受千篇一律教育模式和各种规章制度限制的影响,团队墨守成规以求顺利实施项目,最后项目的完成度低、缺乏创新想法。

3 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与实践的反思

3.1 成败得失与原因

(1)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项目创意与设计。当下,大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高度社会化仿真创新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激励、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课堂上的思维放开可一定程度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渗透于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整个过程中,理论课程中创新精神的反复刺激有助于学生形成敢于创新、主动创新、勇于创新精神,进而帮助创意与设计。

(2)新鲜好奇和后生无畏促进项目设计与实施。项目初期的新鲜好奇促进了初期成果的产生,孵化前期的顺风顺水推进激发了团队的实践冲动,大创比赛的成功立项激发了团队的大无畏激情。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阻力,但团队还没有失去齐心协力、共同进退的精神。

(3)资源缺乏和创业自卑拖累创业动机与后劲。大学生客观上可能缺乏“双创”意识和相应的灵感及创意,大创赛热可能是因为创新学分等制度因素而“刻意双创”和“被迫创业”,进行形成政策性的假“双创”。部分学生认为创业不是非重视不可、就业才是捧在心尖的难题,因此创业动力并不足,创业效果自然而然就差强人意,少数重视创业、具有激情的创业团队成员迫于创业资源短缺而导致项目难以实施和实践。

(4)专业教育和就业思维影响“双创”教育与实践。高校的“双创”大赛评委过于重视竞赛作品本身和创业训练,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目的还没脱离专业就业与就业思维,对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和创新价值过于确定性考量,传统评教过多关注比赛结果而非重视创造性实践过程的行为表现,“双创”教育中所灌输的知识和理念让学生过于对立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加大了学生的创业恐惧。

3.2 高校“双创”教育的理解

(1)加大创新思维与创业自信素质教育。高校“双创”教育可从知识、思维、监控、协作、践行、动机和人格7种素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自信和创新心态进行训练。“双创”项目的实施者需具备基本的创业者素质及技能,要鼓励学生了解时政、科技进展与商业状况,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殚见洽闻,为“双创”实践打下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

(2)甩脱专业教育与就业思维的惯性局限。“双创”教育不应简单成为就业的“救命稻草”,亦不是赚钱的“孵化器”,其本质应是培养大学生“双创”兴趣和训练大学生“双创”思维,需要打破传统“双创”教育理念把学生当做雏鸟和教师当做雏鸟饲养员角色定位,需要思考高校毕业生以何种能力、素质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的问题。“双创”教育需要开发更多创新性学习任务、教学手段,用于解决就业和创业“分道扬镳”的现象。

(3)打通“双创”教育、实践与职业发展通道。“双创”教育授课案例要适度与专业教育相分离,通过案例分析来拓展、训练学生思维,将“双创”教育与职业发展剥离开,但“双创”教育应将“专业+就业+双创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解决学而不用的问题,为不同专业制定的“双创”教育模式和“双创”实践模式,打通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与“双创”教育的融合。

(4)引入“双创”教育与创业资源和环节的生态对接。“双创”教育应实施“高校—政府—企业”的“双创”教育生态网模式,推行实践和验证新型的“双创”课程教育体系,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的充分流动及举办研讨会、商务洽谈等网络交流方式,为大学生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社会化“双创”教育生态,引入社会化创业资源,把学生推进到社会化的“双创”训练环节,运用此生态网去培养“双创”型人才。

(5)加强面向社会的“双创”教育与“双创”大赛。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内容和“双创”大赛的社会化接轨,减少高校“双创”教育的双轨制现状,特别是缩小大创赛与互联网+大创赛之间的隔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化大赛,切身体会社会环境、社会市场与社会资源,真正站在融资者角度去吸引投资人,强调商业计划书实用性、适用性、灵活性。

(6)“双创”教学师资要具有社会思维与现实思维。高校“双创”师资的选择要以自愿、能力为主要选拔形式,着重优先教师“双创”能力建设,引入企业人士担任“双创”课程讲师和项目导师。课程讲师不能闭门造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近企业家的机会,鼓励有资质的“双创”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自我观念和意识的更新,增加社会思维和现实思维。

参 考 文 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3]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49-51.

[4]魏晓玲,张培青.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2014,41(S5):268-269.

[5]张春莉,程黎.青少年创新素质模型的理论构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2(3):28-34.

[6]付子云,陈春云.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J].学科探索,2016(9):59-60.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议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